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 探讨 β-受体激动剂对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的影响 ,为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 C)和分光光度测定法 ,定量分析和比较了β-受体激动剂注射前后豚鼠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中磷脂各组成分和蛋白含量的变化 .结果 与注射前比较 ,注射后每份 2只咽鼓管中主要的磷脂有效成分 ,包括磷脂酰胆碱 (PC)、磷脂酰丝氨酸 (PS)、磷脂酰乙醇胺 (PE)及水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多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结论 β-受体激动剂对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磷脂和蛋白分泌起促进作用β-受体…  相似文献   
72.
磷酸钙骨水泥/BMP复合人工骨的理化性能及缓释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制CPC/BMP复合人工骨,检测其理化特性及缓释作用。方法 制备CPC/BMP及CPC骨块,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结构,用材料力学实验方法测定不同凝固时间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变化。测定孔隙率和体外溶解度,并以庆大霉素为例研究了CPC作为载体的缓释作用。结果 结晶后的材料呈多孔状结构,BMP呈微球状分布在孔隙间。测定的孔隙率为44.5%。骨块在体外实验有一定的溶解度。最初24h内,凝固时间与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成正相关,凝固2h后抗压强度达到极限强度的50%以上。24h基本达到最高强度,分别为51.0MPa和60.6MPa。对庆大霉素的释放可持续20d以上,20d累计释放出实验总量的84.5%。结论 材料多孔状结构利于骨生长,同时具有理想的力学强度、缓释作用和一定的溶解度,可望用于临床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BPA)后小鼠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表达和小鼠焦虑情绪的发生情况。方法将成年雌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 包括假手术组(Sham组)、BPA组和撕脱伤+药物干预组(BPA+drug组), 每组不少于6只, 所有小鼠均行左侧臂丛神经造模。Sham组只显露臂丛神经, 余不做任何处理;BPA组行前路颈7神经根撕脱造模;BPA+drug组于造模后鞘内给予BDNF特异性受体TrκB的拮抗剂ANA12。于术后7 d对小鼠ACC进行取材, 行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 分析BDNF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于术后7和14 d对小鼠进行焦虑行为学检测,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ACC内BDNF及其受体TrκB在撕脱伤后7 d表达明显升高, 与Sham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旷场实验及...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比较颈胸椎前路和后路臂丛神经下干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术侧后足的痛行为学特征.方法 1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接受右侧前路下干切断、前路及后路下干根性撕脱手术(每组6只),另外6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臂丛损伤术前及术后3、7、14和28 d,检测大鼠术侧后足的机械痛缩足阈值、冷刺激诱发痛评分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结果 对照组与3个损伤组之间术前三项痛行为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前路切断伤组冷刺激诱发痛评分明显增高(P<0.01),机械痛缩足阈值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明显变化;前路及后路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机械痛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P<0.01),冷刺激诱发痛评分均明显增高(P<0.01),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显著变化.与切断伤组相比,两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显著差异,而后足机械痛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P<0.05),冷刺激诱发痛评分亦显著增高(P<0.01),这种痛行为学的变化可持续至28 d(最长观察期);两撕脱伤组间各痛行为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前、后入路臂丛下干根性撕脱伤均可作为理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而臂丛下干切断伤因致痛效果较差则不宜用作神经病理性痛模型.  相似文献   
75.
[目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本院野战医疗所紧急赶赴极重灾区安县(紧临极重灾区北川县),1周内作者所在的医疗分队共处理284例骨科伤员,本文初步探讨大地震骨科伤员早期紧急救治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284例骨科伤员的救治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骨科伤员包括脊柱四肢骨折脱位、手足外伤、周围神经损伤和四肢软组织伤.年龄 11~92岁,平均49.3岁.男133例,占46.8%,女151例,占53.2%.骨折脱位伤员188例,其中上肢骨折85例,下肢骨折73例,脊柱骨折23例,肩或髋关节脱位7例.手足外伤、周围神经损伤和四肢软组织伤96例.开放性创伤67例,其余为闭合性创伤.131例经过治疗痊愈出院,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后转送至后方医院继续治疗.术后X线复查,21例外固定架术后的患者骨折复位固定满意,肩或髋关节脱位均成功复位,一期缝合患者无伤口感染,也未发现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正确判断伤情,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不做确定性骨折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架固定四肢骨折是地震伤员紧急救治中一个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6.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变,尤其是伴随着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外伤引起的臂丛神经损伤因其受损平面高、累及节段多、神经再生速度慢等特点成为临床的棘手问题。由于缺少快速、简便、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常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致残率较高。目前多数超声医师对神经声像图特征缺乏认识,对神经的显示及病变的诊断缺乏经验。然而,要开展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首先要熟悉、掌握正常神经的检查方法和图像特点。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已证实超声可清晰显示正常的臂丛神经根及相应椎间孔的图像并定位[1],但针对其正常值测量的相关文献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显示、定位正常臂丛神经根的方法,确定其超声测量值范围。  相似文献   
77.
脱钙骨基质/磷酸钙复合骨水泥骨诱导活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磷酸钙骨水泥(CPC)中加入脱钙骨基质(DBM)后形成的复合骨水泥的成骨诱导活性。方法:将DBM/CPC复合骨水泥分别植入兔背肌肌袋内,于不同时间取材,通过组织学切片、ALP等手段观察异位诱导成骨情况。结果:术后2周,DBM/CPC复合骨水泥组可见间充质细胞增殖、聚集并包绕DBM骨粒。4周时,DBM已有部分吸收,并软骨样细胞和软骨样组织包裹。8周,DBM进一步吸收,软骨细胞和软骨组织逐渐成熟,新骨形成。12周,DBM吸收并被新骨组织部分或大部分代替且相互连接成片。ALP测定结果与组织学观察的新骨形成情况基本一致。结论:DBM/CPC复合骨水泥有较强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诱导新骨的形成伴随着材料的降解,可以有效弥补单纯使用CPC时降解速度太慢和无骨诱导能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 (eustachiantubesurfactant,ETS)中相关蛋白的活性作用 .方法 :采用可控闭泡式表面张力测定仪进行豚鼠咽鼓管冲洗液原液、磷脂、相关蛋白的体外活性测定 ,由可读显微镜和计算机算出最大表面张力 (γmax)、最小表面张力 (γmin)及稳定系数 (S) ;通过低压舱上升实验建立气压损伤性中耳炎 (barotitismedia ,BM )动物模型 ,观察分别应用咽鼓管灌洗液、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磷脂组分、磷脂 +蛋白、生理盐水冲洗的BM豚鼠咽鼓管被动开放压(pressureopeninglevel,POL)的变化 ,进行体内活性观察 .结果 :体外观察 :生理盐水组γmin和γmax均为最大 ,而S为最小 ;原液组γmin和γmax为最小 ,S大于生理盐水组 ,却低于蛋白组和磷脂组 ;磷脂组γmax和γmin介于原液与生理盐水之间 ,S与原液组接近 ;蛋白组γmax最大 ,γmin则仅略大于其他组 .体内观察 :咽鼓管灌洗液使BM的POL由 (12 .0± 1.9)kPa降低至 (6 .1± 1.7)kPa,磷脂 +蛋白组使POL由 (11.9± 1.9)kPa降低至 (6 .7± 1.7)kPa,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ETS与磷脂 +蛋白组之间的活性作用无明显差异 ;对照的生理盐水使POL由 (11.9± 1.8)kPa变为 (11.7± 1.6 )kPa,无差异 ;而磷脂组分使POL由 (11.9± 1.6 )kPa降低至 (9.3± 1.9)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磷酸钙骨水泥(CPC)中加入脱钙骨基质(DBM)后形成的复合骨水泥的成骨诱导活性。方法:将DBM/CPC复合骨水泥分别植入兔背肌肌袋内,于不同时间取材,通过组织学切片、ALP等手段观察异位诱导成骨情况。结果:术后2周,DBM/CPC复合骨水泥组可见间充质细胞增殖、聚集并包绕DBM骨粒。4周时,DBM已有部分吸收,并软骨样细胞和软骨样组织包裹。8周,DBM进一步吸收,软骨细胞和软骨组织逐渐成熟,新骨形成。12周,DBM吸收并被新骨组织部分或大部分代替且相互连接成片。ALP测定结果与组织学观察的新骨形成情况基本一致。结论:DBM/CPC复合骨水泥有较强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诱导新骨的形成伴随着材料的降解,可以有效弥补单纯使用CPC时降解速度太慢和无骨诱导能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80.
双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介绍双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方法2004年以来,应用双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10例。前切口平行股骨颈的体表投影,长4.5cm,从缝匠肌和股外侧肌间隙进入,“工”字形切开关节囊后完成股骨颈截骨,使用特殊的髋臼锉和带偏心距的髋臼打入器安放髋臼,缝合关节囊。髋后切口3.0cm,劈开臀中肌纤维通过套筒股骨扩髓,在X线机透视下安放股骨假体。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84mL,术后3d下地活动,住院时间平均为7.4d。患者术后随访平均为4.5个月,8例已完全脱拐,行走正常,2例出院不足1个月,仍需扶拐行走。结论双切口全髋关节置换不切断臀中肌,损伤小,保留关节囊,患者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手术适应证为股骨颈骨折或病变较轻、且不过于肥胖的初次置换者,并发症包括髋臼或股骨柄位置不佳和股骨近端骨折。双切口髋关节置换需要一个独立的学习过程,并且需要C型臂X线监视仪和特殊的髋臼锉、打入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