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14篇
  免费   725篇
  国内免费   524篇
耳鼻咽喉   114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547篇
口腔科学   94篇
临床医学   1908篇
内科学   1027篇
皮肤病学   67篇
神经病学   298篇
特种医学   4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61篇
外科学   1169篇
综合类   3616篇
预防医学   1463篇
眼科学   173篇
药学   1467篇
  32篇
中国医学   1794篇
肿瘤学   443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248篇
  2022年   334篇
  2021年   320篇
  2020年   308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55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555篇
  2013年   486篇
  2012年   514篇
  2011年   607篇
  2010年   570篇
  2009年   603篇
  2008年   634篇
  2007年   627篇
  2006年   664篇
  2005年   654篇
  2004年   606篇
  2003年   624篇
  2002年   442篇
  2001年   491篇
  2000年   463篇
  1999年   463篇
  1998年   379篇
  1997年   352篇
  1996年   348篇
  1995年   352篇
  1994年   256篇
  1993年   218篇
  1992年   226篇
  1991年   210篇
  1990年   148篇
  1989年   153篇
  1988年   111篇
  1987年   101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74篇
  1984年   63篇
  1983年   65篇
  1982年   68篇
  1981年   35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11篇
  1963年   8篇
  1959年   17篇
  1958年   22篇
  1957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 系统评价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临床治疗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静脉尿路造影、CT及膀胱镜活检等明确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结果 46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2.4±12.4) min,术后膀胱冲洗量(2.1±0.6)L,术后保留导尿管时间(2.1±0.6)d,术后住院时间(2.5±1.1)d,无严重出血、膀胱穿孔及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4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 36个月,3例膀胱肿瘤异位复发,无原位复发病例.结论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操作简单,对膀胱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是一种疗效安全可靠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52.
单根弹性髓内针治疗跖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们采用单根钛制弹性髓内针治疗10例跖骨颈骨折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8~52岁。左足6例,右足4例。均为第2~4跖骨颈闭合骨折,简单骨折7例,粉碎性骨折3例;单发跖骨颈骨折2例,多段跖骨颈骨折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7 d。  相似文献   
153.
<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存在肾损害(肾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60 ml·min-1·1.73 m-2,病史超过3个月,常由糖尿病、高血压等诱发,近年研究发现由感染和未知原因导致的CKD的发病率高于平均水平[1],有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等一系列与肾功能水平相关的并发症,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存在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多种危险因素[2],终末期CKD患者常需要维持性透析进行病情维护,本病预后不佳,给患者带来的生活、经济、心理等负担巨大。  相似文献   
154.
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胸骨后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比较各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总结手术治疗要点和病理类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005年间59例经手术治疗的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中胸骨后甲状腺肿主要表现为无症状颈部肿物(39例),其他表现包括憋气13例、甲亢症状4例、声音嘶哑3例、哽咽感3例、饮水呛咳1例等.胸片、B超、CT及核素显像对胸骨后甲状腺肿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62.8%,15.8%,85.7%和50.0%;特异性分别为99.4%,99.8%,99.5%和99.0%.57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经颈切除,1例颈胸联合切除,1例开胸切除.术后病理:结节性甲状腺肿48例,Grave's病1例,腺瘤2例,甲状腺癌8例.结论 CT、胸片是胸骨后甲状腺肿诊断敏感性较高的检查方法,绝大多数胸骨后甲状腺肿可经颈部完成切除.  相似文献   
155.
急性小肠出血的术中精确定位及对外科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小肠出血的术中精确定位方法及对外科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7年6月间急性小肠出血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中5例行介入标记镍铂合金圈定位后手术治疗(A组);5例未行介入标记手术治疗(B组);12例行单纯介入栓塞治疗(C组).观察确诊率、复发出血率、肠管切除长度和手术时间.本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结果 A组确诊率100%(5/5),与B组(20%,1/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67,P=0.024);A组肠管切除长度(12±7)am,较B组(108±23)cm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4,P=0.000);A组手术时间(119±12)min较B组(218±45)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0,P=0.001);A组无复发出血,B组复发出血率为60%(3/5)(x2=4.286,P=0.083),C组复发出血率为67%(8/12),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96,P=0.020).结论 介入标记镍铂合金圈定位法可快速准确定位出血部位,缩短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透视设备动态显像标记物,使手术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确诊率,降低了复发率,减少了正常肠管的切除长度.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分析76例远端胆管癌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研究影响远端胆管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76例远端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ox回归模型,选择若干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76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0例,年龄21~88岁,中位年龄65岁.6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行姑息性手术,42例行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41%,29%,中位生存期为33个月,根治性手术明显好于姑息性性手术(P=0.000).38例患者死于肝转移或术后复发.统计分析显示,患者的预后与年龄、性别、不同的肿瘤大小及分化情况、胰腺浸润、十二指肠浸润等因素无明显相关;而与是否行根治性手术以及是否存在肝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措施,预防和治疗肝转移对于改善远端胆管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7.
骨骼系统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列于肺及肝之后。而脊柱是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超过40%的癌症患者可以发现脊柱转移灶。近十几年来外科手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脊柱转移癌手术治疗的效果,同时对原发肿瘤治疗的进步也使发生脊柱转移癌患者的预期寿命得以提高。手术在脊柱转移癌治疗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最近的研究表明,对脊柱转移癌行切除术,同时对脊柱稳定性进行重建,将使得超过95%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超过90%患者摆脱了长期卧床。作者就有关脊柱转移癌外科治疗的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8.
应用外科手术切除病变的腺叶组织,仍是目前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最有效方法。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损伤以及过大的手术切口瘢痕是甲状腺外科工作中要经常面对的问题。笔者在甲状腺手术中采用小切口,不横断颈前肌肉,自峡部起向两侧游离切除腺体,通过1160例手术观察,发现这种手术方法既可以保证手术切口小,又可以很好地避免甲状旁腺的切除和喉返神经的损伤,可有效地防止术后声音嘶哑和手足抽搐两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9.
胃间质瘤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胃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胃GISTs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1997年1月至2007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63例经手术治疗的胃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Flecther侵袭危险性分级和预后分析。结果B超、CT及内镜超声(EUS)对本组患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2.2%、81.0%和94.3%。F=6.0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117阳性率88.9%,CD34阳性率95.1%。开腹或腹腔镜行胃部分切除3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8例;全胃切除13例,其中联合胆囊切除3例,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7例;联合左肝外侧叶切除1例,行D:淋巴结清扫12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全组病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4%、84.7%和71.7%。单因素分析显示,侵袭危险性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P〈0.05);而性别、年龄、核分裂像、免疫组化表达情况、是否联合脏器切除以及是否行淋巴结清扫与预后元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侵袭危险性分级是胃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1)。结论术前EUS诊断准确率最高。建议用Fletcher侵袭危险性分级方法来判断胃GISTs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0.
目的探讨RNA干扰树突细胞(Dc)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MHC-1)表达后获得的CD8+CD28-抑制性T细胞(Ts)对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的影响。方法通过siRNA干扰DC MHC—I表达后,诱导获得CD8^+CD28^-Ts。建立由Wistar大鼠移植到SD大鼠的小肠移植模型36例,随机分为A组(转染实验组)、B组(未转染组,注射普通T细胞)和C组(移植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14d,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取移植大鼠小肠和血液标本行移植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检测移植大鼠血清TGF-β、IFN-γ水平及回肠黏膜Na^+-K^+-ATP酶活性,观察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结果术后第14天,A组移植大鼠血清中TGF—β和IFN-γ表达水平高于B、C组(P〈0.05)。A组大鼠肠黏膜Na^+-K^+-ATP酶活性为(6.3±1.0)kU/g,明显高于B组的(3.6±0.9)kU/g和C组的(2.9±1.3)kU/g(P〈0.05)。A组移植小肠病理Parks评分分级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B和C组移植后大鼠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2.0、17.5和21.0d,A组存活时间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将RNA干扰DCMHC—I表达所获得的CD8^+CD28^-Ts过继小肠移植大鼠.可以减轻移植大鼠的损伤程度.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