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分析骨肉瘤和骨软骨瘤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的差异,筛选对骨肉瘤早期诊断有意义的特异性蛋白.方法收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病理确诊的骨肉瘤25例、单发骨软骨瘤16例和性别、年龄与上两组患者匹配的26例健康志愿者,采用SELDI-TOF-MS质谱仪方法对这67例静脉血液离心获得的血清进行蛋白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我们发现2个特异性蛋白质荷比(M/Z)具有差异性表达,即3954Da、6438Da.在学习模式下其诊断灵敏度96.0%,特异度96.1%,在测试模式下其诊断灵敏度98.5%,特异度100.0%,采用leave-one-out互证交叉检验验证,认为该决策树盲法筛选分组的正确率可达67/67=100%,灵敏度为25/25=100%;特异性为42/42=100%.结论采用SELDI-TOF-MS方法筛选出的2个特异性蛋白可能对骨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四肢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手术方法较多,但远期效果不甚满意.后内侧松解尽管能得到满意的内翻纠正和跗骨复位,但也容易发生足外翻和足底扁平等并发症[1].近10年来,我们在原后内侧松解的基础上加行内侧韧带部分修复重建,得到良好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前期成功构建携带有目的基因的质粒载体IRES2-EGFP-hIGF-1基础上,探索使用可吸收生物材料PLGA复合基因强化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1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完成。①选择3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18只,双下肢髁关节面上共制作4个直径3 mm、深3 mm的全层软骨缺损,自左到右为:空白对照组,PLGA移植组,PLGA-MSCs组(PLGA+空载体转染的MSCs移植),PLGA+hIGF-1-MSCs组(PLGA+hIGF-1转染的MSCs移植)。②分别于术后4,6,12周各处死6只,应用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学评分评估缺损软骨的修复情况、修复组织中hIGF-1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移植细胞GFP荧光强度等。 结果:16只兔进入结果分析,脱落2只。术后12周时,组织切片显示,PLGA+HIGF-1-MSCs组新生组织中可见大量类透明软骨细胞出现,Ⅱ型胶原丰富表达;荧光追踪显示PLGA-MSCs组和PLGA+hIGF-1-MSCs两组修复组织在4周时仍有可见的GFP表达;PLGA+hIGF-1-MSCs组各个时间点组织学评分均高于其他3组(P < 0.05)。 结论:PLGA与经过hIGF-1基因强化的MSCs复合移植提高了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标记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hIGF-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组织工程关节软骨的构建提供基因改良的种子细胞.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1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完成.根据GeneBank公布的hIGF-1序列设计PCR引物,从质粒pcDNA3.1-hIGF-1中扩增出截短型hIGF-1,亚克隆至pMD-T18载体,测序鉴定后酶切出目的基因片段并插入pIRES2-EGFP中,构建成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hIGF-1,经PCR及双酶切鉴定正确后用非病毒类纳米材料基因转移载体PAMAM-D介导转入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荧光观察、流式细胞仪、RT-PCR等方法从各个水平检测hIGF-1在细胞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的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hIGF-1,并检测到目的基因hIGF-1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理想表达.结论:新型纳米材料PAMAM-D是高效、简便、表达持久的基因转染方法,经IGF-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笔者自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采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法治疗桡骨颈骨折25例,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纳入标准(1)年龄4-12岁,前臂X线或MR检查明确诊断单纯桡骨颈闭合性骨折,同意接受闭式穿针夹治疗;(2)诊  相似文献   
16.
郭发启  高书图  丁幸坡 《中医正骨》2011,23(3):23-25,29
关节软骨损伤是临床多发病,由于软骨的自身修复能力非常有限,目前的治疗方法均不能实现软骨的生物修复,缺损软骨的修复问题成为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使缺损软骨的完全再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种预防和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以及并发肘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肱骨髁上骨折组(A组)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组(B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双克氏针交叉外翻张力固定方法治疗。术后随访并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骨折及截骨均愈合良好,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A组肘内翻12例,发生率为3.9%,总优良率为88.9%;B组肘内翻复发2例,复发率为3.2%,总优良率为94%。结论克氏针交叉外翻张力固定是预防和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良好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参皂苷Rg1、Rb1对体外培养膝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Rb1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IL-1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比较其对细胞影响的差异性。方法成功培养出软骨细胞后,进行人参皂苷影响细胞代谢浓度筛选,设人参皂苷Rg1不同浓度组、人参皂苷Rb1不同浓度组,MTT法检测人参皂苷对软骨细胞代谢的影响,选取其Rg1、Rb1合适浓度作为干预细胞凋亡浓度组,设立人参皂苷Rg1、Rb1组和对照组,IL-1诱导软骨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数量和比例,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凋亡形态和亚微结构。结果人参皂苷Rg1m、Rb1m组对软骨细胞调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软骨细胞过度凋亡无明显差异。结论人参皂苷Rg1、Rb1能明显抑制软骨细胞过度的调亡,抑制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为进一步在体实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外伤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与创面的愈合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创伤愈合时期引入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及其他影响因素,调节创伤愈合机制,即可能改变细胞外基质结构,达到预防瘢痕形成的目的.实验拟观察TGF-β3c2s2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与重塑过程中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0/2007-03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外科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完成.[1]实验材料:四五周龄日本大耳白兔2只,体质量300~400g,雌雄不限;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0只,体质量1.7~2.5kg,雌雄不限,均由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2]实验方法:选取四五周龄日本大耳白兔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0只,每只兔耳腹侧制作2个皮肤、软骨全层缺损创面共80个,创面以自身对照为前提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个创面:实验组:加入Ad-TGF-β3c2s2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加入消毒的DMEM/F12(不含胎牛血清):腺病毒组:加入Ad-TGF-β3c2s2腺病毒;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实验评估:观察瘢痕形成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瘢痕组织的组织学形态和检测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表达和变化规律.结果:[1]实验组在整个过程中无明显高出周围皮肤的瘢痕形成,其他组上皮化后,创面均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瘢痕,伤后45d瘢痕增生程度达高峰,明显高出皮肤表面;持续至90d左右.[2]实验组和腺病毒组结构较接近正常皮肤,比正常皮肤胶原排列致密,略厚;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伤后45d可见浅层组织结构排列紊乱,胶原纤维粗大呈交错网织状摔列.[3]实验组伤后21,45,90d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和正常皮肤(P<0.01),其表达随时间逐渐下降,转化生长因子β3表达高于其他组和正常皮肤(P<0.01),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随时间逐渐下降.结论:TGF-β3c2s2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局部创面,对创面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表达有显著影响,通过这种影响减轻创面修复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微创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治疗的32例桡骨颈骨折患儿资料:男26例,女6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10.125岁;左侧8例,右侧24例;全部病例为摔伤。骨折成角30°-95°,以OBrien分型为Ⅱ型17例,Ⅲ型15例。在透视机透视下用一直径2mm克氏针逆行插入骨折断端间隙,以骨折端外侧皮质为受力点向上撬拨以解除骨折间嵌插,矫正倾斜成角,骨折复位后,顺势稍抬高克氏针尾部,使撬拨的克氏针针尖接触对侧骨皮质,打入克氏针,使之穿入骨折远侧髓腔和对侧皮质完成固定。术后以屈肘功能位长臂石膏托外固定3-4周后,根据具体情况拆石膏拔针,进行功能锻炼。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一期愈合,按Metaizeau及X线片评定标准,获优22例,良8例,一般2例,复位优良率为93.75%.患肢活动度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撬拨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儿童OBrienⅡ,Ⅲ型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