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21.
重型乙型肝炎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玉岭  丁巧云  常家宝 《临床荟萃》2004,19(11):636-637
乙型肝炎为全身感染性疾病,各系统损害都可发生。然而,鲜见有关重型乙型肝炎心肌损害的文献报道。为此,我们对我院住院的303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心电图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目的 通过测定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探讨重型肝炎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变化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仪对36例重型肝炎早、晚期外周血中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检测.结果 36例重型肝炎早期外周血中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分别为:(1274.62±273.79)个/μl、(554.27±152.95)个/μl、(541.77±184.77)个/μl,晚期分别为:(874.14±312.89)个/μl、(467.77±144.57)个/μl、(326.86±124.01)个/μl(P分别<0.05、<0.01),有统计学意义;死亡患者早期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分别为:(1329.50±276.58)个/μl、(731.00±212.81)个/μl、(571.75±231.24)个/μl,晚期分别为:(662.75±187.46)个/μl、(376.50±120.09)个/μl、(205.25±186.03)个/μl(P分别<0.05、<0.01),有统计学意义;成活与死亡患者晚期外周血中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型肝炎早期外周血中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晚期;成活患者晚期外周血中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死亡患者;免疫调节剂的使用,可提高重型肝炎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3.
患者,男,16岁,学生。因反复鼻出血1年,乏力、腹胀1个月于2012年8月2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反复出现鼻出血,量少,能自行止血,未予重视,1个月前感肢体乏力,食欲减退,上腹部饱胀且进行性加重,偶感腹部隐痛,并出现面部及下肢浮肿,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皮肤瘙痒。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异常,2012年7月25日在当地医学院附属医院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学及血清学的变化,探讨核苷类似物停用的时间及其安全性。方法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核苷类似物6年,出现 HBV DNA反弹的患者,根据测耐药位点,换用或联合核苷类似物,定期检查生化学指标、乙肝两对半定量、HBV DNA定量变化。结果6年中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TBV)、LAM+ADV和ETV+ADV组的 HBV DNA阴转时间分别为(9.3±2.7)、(12.7±2.9)、(4.5±2.1)、(8.9±2.6)、(4.8±1.9)、(3.8±0.9)月,ADV 组时间最长,低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 HBeAg载量的增高,HBeAg阴转时间和血清转换时间延长(P<0.05)。结论对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类似物使用应在6年以上,此类患者治疗达标后应适当延长疗程,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肝衰竭早期患者应用胸腺肽αl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h1与Th2细胞因子水平.方法 选择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64例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4例,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7天抽取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IL-2、IFN-γ、IL-4和IL-10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组前后以及治疗后两组Th1与Th2类细胞因子水平比较,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含量明显增高,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Th1与Th2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二者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在黄疸消退,临床症状改善,低合并感染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胸腺肽α1应用可以调整Th1与Th2细胞因子水平,并与临床症状改善正向相关,为肝衰竭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口服,干扰素α-2b 5 MU,隔日一次皮下注射;阿德福韦酯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口服;干扰素组给予干扰素α-2b 5 MU,隔日一次皮下注射;疗程均为48周。监测3组患者治疗12,24及48周以及随访结束24周时的ATL变化、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水平变化。结果治疗12,24,48周以及随访结束24周时联合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6.7%,86.7%,96.7%和93.3%;ALT复常率为分别为53.3%,96.7%,96.7%,90.0%,均优于干扰素组(P<0.05);HBeAg转阴率分别为30%,46.7%,66.7%,63.3%,HBeAb阳转率分别为0,40.0%,60.0%,53.3%,均显著高于阿德福韦酯组和干扰素组(P<0.05)。三组病例均以野毒株为优势株,未发现变异。结论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及单用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初始治疗时选择不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药物治疗的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各20例。对照组单独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选择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进行治疗,对比不同用药方案临床效果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3项肝功能生化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值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复常率及HBV-DNA转阴率分别为90.00%、80.00%均高于对照组的80.00%、75.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6、0.000,P>0.05),观察组耐药性5.00%低于对照组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P=0.048)。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初始选择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进行治疗,总体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肝功能改善,进而能够抑制疾病进展,提升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8.
甲状腺危象多发生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常由感染、外伤、手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分娩等应激诱发.在应激情况下,甲亢患者体内的甲状腺素大量释放人血引起心率增快及代谢增高.故甲状腺危象是以心动过速(心率> 140次/min)、高热(常超过39℃)和明显的意识改变(烦躁、谵妄、昏睡或昏迷)为特征.  相似文献   
29.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基因变异与抗病毒治疗预后的临床转归的因果关系。方法对108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测定基因分型,基因测序前C区、CP区变异;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以后每三个月,检测HBVDNA载量,治疗中根据HBVDNA定量变化检测YMDD变异、阿德福韦耐药。部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半年或1年肝穿病理检查;对治疗6年后的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108例患者前C1896位(A83)的变异及CP区变异79.45%,无CP及前C变异20.55%;六年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出现耐药58例,耐药率53.7%;转为肝硬化13例,转为肝癌3例,死亡1例,病情加重达15%。结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状态下,病变仍活动,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率较高,长期抗病毒治疗的结果HBeAg阴性发生耐药率较高。需不断开发新的药物,并设计联合或序贯治疗。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