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9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两种术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经胆囊管探查取石术(LTCBDE)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胆总管一期缝合术(LCPS)处理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3年2月至2006年1月64例经腹腔镜处理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TCBDE组40例,LCPS组24例。比较观察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第5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值和总胆红素(TBIL)值、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LTCBDE组较LCPS组术中失血量更少(P〈0.05),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更少(P〈0.05),两组术后第5天血清ALT和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胆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6个月,均未发现残余结石。结论LTCBDE和LCPS治疗胆总管结石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两种术式。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因肝胆管结石病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的78例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ERAS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ERAS组按照加速康复理念进行围术期管理,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管理,对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疼痛程度及恢复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ERAS组病人术后1、2、3d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P0.05)。术后炎性程度较对照组轻,术后营养状态也较对照组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在术后恶心呕吐、胸腔积液、胆漏、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腹腔出血及出院后再入院发生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AS组病人术后肛门通气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RAS理念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围术期应用是安全可行的,ERAS理念指导下的围术期处理能降低病人术后应激反应,加速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妊娠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h1型调宁蛋白mRNA表达变化对胆道动力学改变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阐明妊娠胆结石形成的机制。方法将30只成年雌性豚鼠随机等分为未孕组、孕30d组和孕60d组3组,每组各10只。实验组豚鼠按雌雄4:1比例搭配同笼喂养交配,建立豚鼠妊娠胆结石模型。动物剖腹后穿刺胆囊收集胆汁;采集门静脉血,分离血清;取除胆囊及Oddi括约肌。分别测定胆汁中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浓度,血清雌二醇(E2)及孕酮(Pg)含量,应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胆囊平滑肌和Oddi括约肌中h1型调宁蛋白(h1-Calponin)mRNA的表达量变化。结果妊娠豚鼠胆汁呈成石性胆汁生化改变。孕60d组胆汁TC、TbiL较非孕组明显增高(P〈0.05),TBA浓度显著降低(P〈0.01);血清E2、Pg含量较非孕组明显升高(P〈0.001);孕60d组豚鼠胆囊平滑肌中h1-calponin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非孕组(P〈0.001),而Oddi括约肌中h1-calponin mRNA表达量较非孕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妊娠豚鼠h1-calponin mRNA表达在胆囊平滑肌中增高,在Oddi括约肌中下降,导致胆道运动功能紊乱和胆汁淤滞,可能是妊娠胆囊结石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4.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左右肝管至胆囊管开口以上部位的胆道肿瘤,占胆管癌50%~70%。外科根治性切除仍然为首选治疗方式。但肝门部胆管癌早期常无特殊临床表现,不易早期诊断,许多病例发现时已达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内支架植入术(PTCD stent)已成为姑息性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手段之一。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对2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PTCD stent术,现对这些患者术后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  相似文献   
25.
目的综述女性激素致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机制,为预防雌、孕激素致石形成寻找途径。方法复习有关雌、孕激素致石形成的文献,总结其致石机制。结果雌激素主要通过核效应机制影响胆固醇代谢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也可通过非核效应促使胆固醇成核及影响胆汁排空参与结石形成。孕激素通过核效应机制影响介导胆囊平滑肌收缩舒张的G蛋白α亚基损伤胆囊运动,通过非核效应途径影响离子通道及信号传导削弱胆囊运动,但孕酮的非核效应在结石形成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结论女性激素致石机制复杂,明确其相关致石机制可为预防雌、孕激素致石形成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26.
目的 研究高胆固醇饮食对妊娠豚鼠胆囊运动及胆囊黏膜上皮水通道蛋白-1( AQP -1)和水通道蛋白-8(AQP -8)的影响.方法 60只妊娠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B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致结石饮食(胆固醇含量分别为1%和0.5%)喂养8周.采用RT - PCR对其胆囊AQP -1与AQP -8进行检测,应用化学发...  相似文献   
27.
大鼠梗阻性黄疸时肝细胞凋亡与肿瘤坏死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形成时肝细胞凋亡与肿瘤坏死因子的关系。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胆总管结扎手术组,以结扎胆总管(LCD)和Wistar大鼠为模型,采用放谢免疫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介导的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在鼠肝细胞凋亡状态。结果:LCD术后3、7、14、21d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并于LCD术后7-14d达到高峰。LCD术后3、7、14、21d肝细胞凋亡指数(HAI)亦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且亦于7-14d达到高峰。的术组各时相肿瘤坏死因子与HAI呈正相关。结论:在Wistar大鼠梗阻性黄疸形成中肿瘤坏死因子对肝细胞凋亡起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床肝中静脉属支损伤出血的处理方法及可行性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共1 35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术中发生胆囊床肝中静脉属支损伤出血。结果:8例患者均先行纱布压迫止血,其中1例中转开腹缝扎损伤血管,7例在腹腔镜下用Hem-o-lok夹闭损伤的血管,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复查肝功能均无明显异常,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处理胆囊床肝中静脉属支损伤出血安全、有效,冷静操作及保持良好的术野是有效控制出血的前提,纱布压迫受损创面是控制出血的首选,但腹腔镜下处理困难时应及时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成像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住院的29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中上腹部的常规及增强扫描,同时行三维胆系重建成像,对胆道梗阻的原因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并与手术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8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除3例阴性结石未显示外,其余178例术前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图像重建均清晰显示结石所在,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8.34%.14例肝胆管结石症及3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均得到正确定位及定性诊断,诊断准确率达100%.87例胆管肿瘤或壶腹部肿瘤,86例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术前准确定位,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8.85%,81例患者得到正确定位及定性诊断,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1.95%.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成像对梗阻性黄疸诊断成像清晰,定位定性诊断准确,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30.
精氨酸对阻塞性黄疸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检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菌花环率(RC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酵母菌花环率(RICR),并观察精氨酸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阻塞性黄疸时红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而精氨酸能改善其红细胞免疫功能,因此,精氨酸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应用于临床,对阻塞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增强及其抗感染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