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729篇 |
免费 | 10878篇 |
国内免费 | 532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75篇 |
儿科学 | 1743篇 |
妇产科学 | 601篇 |
基础医学 | 6104篇 |
口腔科学 | 2228篇 |
临床医学 | 12340篇 |
内科学 | 8141篇 |
皮肤病学 | 1114篇 |
神经病学 | 2057篇 |
特种医学 | 3838篇 |
外科学 | 8593篇 |
综合类 | 27891篇 |
现状与发展 | 23篇 |
预防医学 | 12270篇 |
眼科学 | 1165篇 |
药学 | 11590篇 |
148篇 | |
中国医学 | 10598篇 |
肿瘤学 | 45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1434篇 |
2023年 | 1610篇 |
2022年 | 3293篇 |
2021年 | 4026篇 |
2020年 | 3469篇 |
2019年 | 2065篇 |
2018年 | 1940篇 |
2017年 | 2749篇 |
2016年 | 2172篇 |
2015年 | 3721篇 |
2014年 | 4958篇 |
2013年 | 6322篇 |
2012年 | 9040篇 |
2011年 | 9518篇 |
2010年 | 8751篇 |
2009年 | 8033篇 |
2008年 | 8168篇 |
2007年 | 7780篇 |
2006年 | 6888篇 |
2005年 | 5427篇 |
2004年 | 3860篇 |
2003年 | 3102篇 |
2002年 | 2350篇 |
2001年 | 2164篇 |
2000年 | 1726篇 |
1999年 | 592篇 |
1998年 | 108篇 |
1997年 | 105篇 |
1996年 | 105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77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Edgwise矫治器在固定外伤松动牙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寻求一种固定外伤松动乳牙或年轻恒牙的新方法。方法 43例4~14岁的66颗外伤松动牙,常规粘结托槽、方丝及结扎丝“8”字结扎固定,3个月后拆除。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半年拍摄根尖片,观察愈合情况。结果 75.7%正常愈合,15.2%根吸收,3.0%牙冠变色,3.0%牙冠变色。结论 Edgwise托槽应用于外伤松动牙的固定安全、简便、损伤小、易清洁,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双期和单期矫治Ⅱ类错(牙合)儿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于Ⅱ类错(牙合)儿童,采用双期或者单期矫治仍然存在争议,有必要对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案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资料来源我们搜索了MEDLINE和Cochrane中心注册资料库所收录发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不设发表语言限制,并且检索了所有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评价方法本文最终收录了两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451个患者.对其方法学质量进行了评价,用头影测量、PAR指数、拔牙率和外科手术率指标衡量结果.由于资料不充分,没有做Meta分析,对结果进行描述总结.结果对于Ⅱ类错(牙合)的青春期儿童,两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都没有显示双期矫治优于单期矫治的疗效.结论尚缺乏比较儿童Ⅱ类错(牙合)双期和单期治疗并全面报告其相关临床结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有的证据表明双期矫治相比较于单期矫治疗效没有差异.需要更多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牙骨质附着蛋白为分化指标,分析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的分化趋势,并探讨诱导矿化对牙周韧带细胞牙骨质附着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第三代牙周韧带细胞在商用纯钛表面接种后,分别进行常规培养和矿化液诱导矿化培养,通过免疫荧光原位检测牙骨质附着蛋白的表达,并比较诱导矿化对牙骨质附着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初期呈条纹状生长,常规培养和诱导矿化培养务件下均能表达牙骨质附着蛋白,诱导矿化对牙骨质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在常规培养务件和诱导矿化培养条件下,纯钛表面生长的牙周韧带细胞能高度表达牙骨质附着蛋白,提示纯钛表面体外培养的牙周韧带细胞具有形成牙骨质的分化趋势,从而可为种植体周构建牙周韧带结构提供在种植体侧的锚着点。 相似文献
14.
Metheods DLC-
Ti, pure Ti, medical stainless steel and pure copper were
implanted in the mices, and NK cell activity and Il- 2
were determined respectivgy 1, 2,4 and 6 weeks after the implantation.Results The results
imdicated that the suppression of NK cell aetivity and IL- 2 effected by the DLC- Ti was
remarkable at the 4th week after implantation, them returned to normal at the 6th week.
But the effects of the pure Ti was more severely than that of DLC- Ti. Conclu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LC- Ti has better biocompectibility than pure Ti. 相似文献
15.
16.
小剂量地塞米松预防根管治疗期间慢性尖周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对根管治疗期间慢性尖周炎急性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 90倒下前磨牙慢性尖周炎患者以年龄性别分层,随机化配对分成A、B、C三组:A组每日口服地塞米松1.5mg,每日2次;B组每日口服地塞米松1.5mg,每日1次;C组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根管预备后6、24、48小时记录VAS评分。结果 A、B组与C组VAS评分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A、B组VAS评分均值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每日口服地塞米松1.5mg可有效预防根管治疗期间慢性尖周炎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并分析苯丙芘诱导的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寻找在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方法:使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一株永生化细胞系,以及经过苯丙芘诱导而逐步产生的具有成瘤性的肿瘤细胞系【首代成瘤细胞(HB-56P)及典型鳞状细胞癌细胞(HB-94P)】,通过Affymetrix U133 plus 2.0基因芯片。检测在永生化细胞(HIOEC)向成瘤细胞转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使用GenSpring7.0进行标准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Venn图分析差异基因在癌变不同阶段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GO术语进行注释。对部分基因使用实时定量PCR在细胞系中进行了验证。结果:在HIOEC向HB-94P转化过程中,共有883条差异基因,大部分集中于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大分子代谢、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具有过渡金属离子结合能力、腺核苷酸结合能力及激酶活性。其蛋白产物主要是膜结合蛋白,位于核内或细胞骨架。IGFBP3、S100A8、MAP2K、KRT6B、GDF15和MET的表达基本符合芯片结果。结论:本研究检测了苯丙芘相关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为苯丙芘相关的口腔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Rely X ARC粘接系统粘接Ⅱ类洞嵌体一年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评价Rely X ARC粘接系统对Ⅱ类洞嵌体的粘接效果。方法30个后牙Ⅱ类洞使用同种金合金嵌体及Rely X ARC粘接系统修复后,通过改良的USPHS标准评估嵌体粘接后2周、6个月、1年的临床指标。结果所有嵌体6个月和1年的各项指标得分均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结论Rely X粘接系统对于金合金嵌体修复后牙Ⅱ类洞有比较可靠的短期效果,长期效果有待继续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形态学和半定量分析两方面研究Shh(Sonic Hedghog)基因在小鼠牙胚钟状晚期的表达,探讨Shh在牙胚钟状晚期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取出生后1、2、3、5和7d(P1,P2,P3,P5,P7)的Bal b/c纯系小鼠牙胚,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Shh的表达量;原位杂交检测Shh在出生后1d和3d天乳鼠牙胚中的表达部位与强度。结果 钟状晚期Shh特异表达于成釉细胞层,其强度随出生天数增加而减弱;随着成釉细胞发育成熟,44500Shh表达量逐渐降低,P1的吸光光度值为P7的5.5倍,P1,P2与P3可检测出活性Shh-N片段。结论 Shh在钟状晚期特异地表达于成釉细胞层,其表达量与成釉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口腔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模拟口腔内生态环境以探索生物膜在龋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发酵罐与恒流培养室的组合构建简易的体外生物膜模型,通过恒流培养室内液体培养基连续的流动循环,模拟出口腔内液体持续冲刷的生态环境。在羟磷灰石片上定植4种口腔常驻菌,以形成实验性生物膜,并通过每12h定时给以蔗糖底物,模拟致龋环境,观察系统中实验菌CFU计数、pH动态变化等各项反应及不同环境下所形成生物膜的微结构变化。结果:本研究建立的系统能较好的控制各项实验参数,加入蔗糖底物后表现出明显的致龋反应。结论:本组建立的体外模型有着良好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可用于对口腔生物膜的各项体外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