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97篇 |
免费 | 1020篇 |
国内免费 | 47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9篇 |
儿科学 | 213篇 |
妇产科学 | 56篇 |
基础医学 | 617篇 |
口腔科学 | 155篇 |
临床医学 | 1141篇 |
内科学 | 858篇 |
皮肤病学 | 94篇 |
神经病学 | 190篇 |
特种医学 | 354篇 |
外科学 | 885篇 |
综合类 | 2639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预防医学 | 1164篇 |
眼科学 | 76篇 |
药学 | 1135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1334篇 |
肿瘤学 | 38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63篇 |
2023年 | 143篇 |
2022年 | 313篇 |
2021年 | 432篇 |
2020年 | 330篇 |
2019年 | 213篇 |
2018年 | 189篇 |
2017年 | 306篇 |
2016年 | 213篇 |
2015年 | 375篇 |
2014年 | 482篇 |
2013年 | 599篇 |
2012年 | 874篇 |
2011年 | 934篇 |
2010年 | 790篇 |
2009年 | 781篇 |
2008年 | 815篇 |
2007年 | 740篇 |
2006年 | 628篇 |
2005年 | 503篇 |
2004年 | 397篇 |
2003年 | 340篇 |
2002年 | 234篇 |
2001年 | 208篇 |
2000年 | 191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对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108例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良好和服药依从性不良进行评定和比较分析。结果:108例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44例(40.74%)服药依从性良好,患者主动服药,不需要他人督促;64例(59.26%)服药依从性差,需他人反复督促,否则经常自行停药或减药。服药依从性良好患者的家庭功能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低于依从性差患者。结论:提高患者家庭功能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放射性皮炎外用3%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 IL-11)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9月在我科行放疗并发放射性皮炎患者140例随机分两组,试验组70例使用3%rh IL-11外喷皮炎创面,对照组70例使用康复新液外敷。结果用药48 h后试验组疼痛缓解效果、皮炎康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体现在Ⅲ度放射性皮炎中,疼痛治疗效果试验组优于对照组(χ2=4.792,P=0.041)。实验组3 d康复效果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vs 32%,P=0.008)。试验组7 d康复效果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vs 30%,P=0.004)。结论放疗后≥Ⅱ度放射性皮炎局部外喷3%rh IL-11溶液,可减轻急性放射性皮炎症状,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初步探讨3种免疫抑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42只W istar大鼠制作动物模型,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并予以端端吻合,分别联合给予不同组合的甲基强的松龙、环孢素A(C sA)和FK 506,A组(对照组,n=9)不给药,B组(n=9)术后使用2 d甲基强的松龙20 m g/(kg.d);C组(n=9)在B组的基础上,术后使用2周FK 506,剂量为1 m g/(kg.d);D组(n=3)在B组的基础上,术后使用4周FK 506,剂量同C组;E组(n=9)在B组的基础上,于术后使用2周C sA,剂量为2 m g/(kg.d);F组(n=3)在B组的基础上,于术后使用4周C sA,剂量同E组。于术后1、2和4周各组分别取双侧坐骨神经,进行白细胞介素1β(in terleuk 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 or necros 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 terferon,γIFN-γ)和巨噬细胞游走因子(m acrophage m igration inh ib itoryfactor,M I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染色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修复后的坐骨神经IL-1β和IFN-γ的表达高峰出现于术后第1周,术后第2周表达量明显减少,至第4周就难以发现阳性染色;TNF-α和M IF的表达则只出现在第1周,且表达水平较低。各实验组IL-1β、TNF-α和IFN-γ的表达高峰均出现于术后第2周,且持续至第4周仍有表达,M IF的表达高峰出现在第1周,其表达也可持续至第4周。各实验组组间比较发现C~F组间细胞因子的表达无明显差异,B组的表达介于A组和其它实验组之间。结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以延缓周围神经损伤后IL-1β、TNFα-、IFN-γ和M IF表达的峰值,而且可以明显延长其表达时间。 相似文献
25.
目的:将OEC管理模式应用于优质护理病房绩效考核,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在护理管理过程中明确优质护理责任组工作目标,制定合理科学的护理工作流程及各班职责,细化护理工作的每日检查体系,量化基础护理工作项目,有效落实护理工作的激励机制,完善护士绩考核。结果:运用OEC管理模式将工作质量标准量化到每个岗,每个人,护士意识到工作中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并使患者得到持续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结论:OEC管理模式是践行现代护理管理观,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有效手。 相似文献
26.
锤头型核酶特异性阻断雄激素受体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酶阻断雄激素受体(AR)基因表达治疗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锤头型抗雄激素受体核酶表达载体转染前列腺癌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RmRNA,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时相,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核酶表达载体转染1-5d后,前列腺癌细胞AR mRNA水平降低32.6%-40.7%(P<0.05),细胞生长抑制率18.28%-35.34%(P<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比率增加20.70%(P<0.01)。结论:应用核酶特异性切割ARmRNA,能有效阻断AR基因的表达,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有可能成为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7.
"泻剂结肠"大鼠的结肠肌电生理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慢性输型便秘(STC)的发生机理。方法 建立大鼠“泻剂结肠”模型,并测定其结肠的肌电生理活动变化。结果 “泻剂结肠”大鼠的结肠慢波频率减慢,振幅降低;餐后峰电位发放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且持续时间短,表明胃结肠反射明显减弱。结论 该研究结果提示,长期服用接触性泻剂对结肠肠神经系统有损害作用,这在STC的发生机理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暂时性异位断足寄养再回植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报道2例采用暂时性异位寄养再植技术,挽救无一期再植条件的新足及在特殊条件下的断足再植方法,方法,对无一期再植条件的2例断足,采用暂时异位寄养的方法,分别植于健侧小腿下段,分别利用胫后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受区血管,维持断足存活,待全身状态平稳和离断肢体近端条件允许时,再将断足自寄养部位二期回植于原来的解剖位置。结果:2例断足完体成活。经4-6个月随访,受伤的下肢恢复正常长度,足底感受恢复,能下地行走。结论:暂时性异位寄养再植技术为挽救特殊条件下的离断肢体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特殊条件下的断足和小腿下段的离断是暂时性异位寄养断肢再植术的理想病例。 相似文献
29.
间置空肠肌黏膜瓣成形在贲门癌术后抗反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能有效对抗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方法将62例贲门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贲门癌手术采用间置空肠附加肌黏膜瓣成形消化道重建;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食管-残胃套叠吻合.应用同位素测定胃食管反流指数,24小时食管pH监测及临床反流症状评定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同位素胃食管反流指数测定显示,实验组反流阳性率为0%,对照组为93.33%.24小时食管pH测定显示,实验组Demeester评分为2.01±2.21,对照组为103.40±91.35,两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反流临床症状评定结果实验组无1例出现反流症状,而对照组24例(75%)出现反流症状. 结论间置空肠肌黏膜瓣成形术式具有优异的抗反流功效,能有效地防止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对内毒素血症大鼠紧密连接闭锁小带蛋白(ZO-1)和紧密连接闭锁蛋白(Occludin protein)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LPS组(LPS组)、PHC低剂量组(L-PHC)和PHC高剂量组(H-PHC),每组10只,后3组注入LPS (5.0 mg/kg),30min后,L-PHC和H-PHC组分别注入PHC 0.3、0.9 mg/kg,24h后取外周血和肾组织,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TNF-α和IL-1β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ZO-1和occludin蛋白的表达.结果 LPS组肾脏炎症明显,而L-PHC和H-PHC组肾脏炎症较弱;与C组比较,各组血浆TNF-α、IL-1β、Scr和BUN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L-PHC和H-PHC组其含量比LPC组明显降低(P<0.05);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LPS组升高,L-PHC和H-PHC组比LPS组下降(P<0.05).结论 PHC可减轻脓毒症诱发的AKI,调控ZO-1和occludin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