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49篇 |
免费 | 1698篇 |
国内免费 | 139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49篇 |
儿科学 | 552篇 |
妇产科学 | 119篇 |
基础医学 | 1215篇 |
口腔科学 | 303篇 |
临床医学 | 2409篇 |
内科学 | 1714篇 |
皮肤病学 | 221篇 |
神经病学 | 320篇 |
特种医学 | 737篇 |
外科学 | 1754篇 |
综合类 | 5223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2253篇 |
眼科学 | 199篇 |
药学 | 2217篇 |
14篇 | |
中国医学 | 1589篇 |
肿瘤学 | 9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187篇 |
2022年 | 496篇 |
2021年 | 638篇 |
2020年 | 557篇 |
2019年 | 333篇 |
2018年 | 386篇 |
2017年 | 489篇 |
2016年 | 389篇 |
2015年 | 658篇 |
2014年 | 849篇 |
2013年 | 1168篇 |
2012年 | 1656篇 |
2011年 | 1814篇 |
2010年 | 1678篇 |
2009年 | 1570篇 |
2008年 | 1570篇 |
2007年 | 1546篇 |
2006年 | 1378篇 |
2005年 | 1134篇 |
2004年 | 824篇 |
2003年 | 680篇 |
2002年 | 533篇 |
2001年 | 509篇 |
2000年 | 425篇 |
1999年 | 155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螺旋CT与MR门静脉成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以常规门静脉直接造影为标准 ,对比分析螺旋CT与MR门静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 8例患者分别进行了螺旋CT门静脉成像 (spiralCTportography ,CTP)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angiography ,3DDCEMRA)和常规门静脉直接造影 ,间隔时间为 0~ 3d。其中 2 9例为肝癌患者 ,伴或不伴门脉高压 ;9例为单纯肝硬化伴门脉高压患者。以常规门静脉直接造影结果为标准 ,对照分析CTP和 3DDCEMRA对门静脉病变的显示能力 ,包括 :(1)门静脉成像质量 ;(2 )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的开放性 ;(3 )侧支循环发生的部位及分布的范围 ;(4)分别计算 2种检查技术的平均费用。结果 CTP门静脉显影质量的总得分为 617,3DDCEMRA为60 0 ,经配对t检验 ,两者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意义 (t=1 5 61,P >0 0 5 )。CTP和 3DDCEMRA与常规门静脉直接造影对照显示门静脉开放性的总符合率分别为 95 6% (10 9/114)和 96 5 % (110 /114) ,经 χ2检验 ,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0 814,P >0 0 5 )。除 1例冠状静脉曲张未显示外 ,其余侧支血管在CTP上均清楚显影 ,符合率为 97 1% (3 3 /3 4) ,而 3DDCEMRA漏诊 1例为脐静脉重新开放 ,其余均显示 ,符合率也为 97 1% (3 3 /3 4)。螺旋CT门静脉成像和 3DDC 相似文献
102.
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原位肛门重建的犬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原位肛门重建的犬实验模型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杂种犬 17条 ,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 ,第 1期单行股薄肌原位游离 ,实验组术后行电刺激连续 6周 ;2组第 2期均行腹会阴联合切除肛门 股薄肌原位肛门括约肌重建 ,术后 2周测量基础新肛压、功能性新肛压和移位股薄肌肌肉耐疲劳性曲线 ,取肌肉样本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结果 实验组的I型纤维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两组间基础肛压、基础新肛压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功能性新肛压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实验组的移位股薄肌肌肉耐疲劳性曲线更平缓 ,平台期更长。结论 经过长期电刺激后 ,股薄肌纤维构成发生适应性改变 ,抗疲劳性改善 ,可替代括约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总结Wilson’s病患者亲体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恢复情况。方法 自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3年 11月我院为 2 6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术 ,均并发终末期肝硬变 ,其中 3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术前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12 4 .8± 2 2 .8)mg/L和 (15 2 4 .8± 32 8.6 ) μg/ 2 4h ,其中行活体部分肝移植 2 2例 ,全肝移植 4例 ,亲体肝移植供体术前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 (2 30 .4± 2 9.6 )mg/L ,尿铜水平均 <5 0μg/ 2 4h。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全肝移植患者术后 1、3、6及 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32 0 .2±36 .8)mg/L、(380 .4± 4 5 .6 )mg/L、(36 0 .5± 37.6 )mg/L、(35 6 .2± 2 7.6 )mg/L和 (2 4 0 .4± 2 2 .8) μg/ 2 4h、(86 .5± 10 .6 ) μg/ 2 4h、(5 4 .2± 6 .8) μg/ 2 4h及 (46 .8± 3.4 ) μg/ 2 4h ;亲体肝移植患者术后 1、3、6及 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2 16 .8± 2 0 .4 )mg/L、(2 4 8.5± 32 .6 )mg/L、(2 85 .4± 4 4 .3)mg/L、(2 6 0 .2± 36 .6 )mg/L和(380 .8± 37.6 ) μg/ 2 4h、(15 0 .6± 2 4 .5 ) μg/ 2 4h、(75 .5± 9.6 ) μg/ 2 4h及 (6 0 .3± 5 .8) μg/ 2 4h。结论 全肝移植和亲体肝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研究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表达的变化。方法 胃癌根治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A组围术期不输血,B组围术期输入去白细胞的全血,C组围术期输入异体全血。另选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分别在手术前、术后2、5、10 d采外周静脉血5 ml,用Ficoll分离液梯度离心法分离出PBMCs和血浆,将PBMCs置于自身血浆环境中,并在植物血凝素(PHA,20 mg/L)的刺激下进行培养,48 h后收获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0L表达。结果 健康人外周血未受PHA刺激时检测不到CD40L的表达,经PHA刺激后CD40L 细胞占CD4 T细胞的百分数为1.7%±0.4%,与三组胃癌病人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比较,B组术后2 d PBMCs CD40L表达升高(P<0.05),C组术后各时点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2 d升高(P<0.05),C组术后各时点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术后各时点升高(P<0.05)。结论 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可造成免疫抑制,输异体血后CD40L表达增加,且输全血比输去白细胞的全血更明显。围手术期成分输血优于输注全血。 相似文献
105.
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脏恶性肿瘤(附34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毁损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 (TACE)介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适应证、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2年 6月 34例肝脏恶性肿瘤病人先行TACE治疗 ,术后 7~ 4 5d后在B超或B超CT联合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毁损治疗肝脏肿瘤术。术后病人定期复查血清肿瘤标记物、B超检查及CT或MRI扫描。结果 病人肝功能ChildA级 32例 ,ChildB级 2例 ,ChildC级 0例。原发性肝癌 2 8例 ,转移性肝癌 6例。在随访期 (3~ 15个月 )内 ,4 1 1% (14 /34)的病人血清肿瘤标记物降至正常或 (和 )CT、MRI提示病灶完全坏死者。 4 4 1% (15 / 34)的病人血清肿瘤标记物明显下降或CT、MRI提示病灶明显缩小。结论 氩氦刀冷冻联合TACE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疗效可靠的新方法。对于不适宜行手术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病人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回顾性分析47例主动脉瓣术后再次主动脉外科治疗病例,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主动脉疾病再治疗的认识.方法 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47例患者因主动脉瓣术后接受再次主动脉手术治疗.男38例,女9例,再次手术间隔时间(6.0±3.8)年.行主动脉根部替换14例,升主动脉替换10例,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全弓替换+象鼻支架置入术2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2例.所有出院患者均行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 47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25例(53%),升主动脉瘤12例(26%),主动脉根部瘤10例(21%).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升主动脉直径年增长值高于马方综合征患者(P<0.05).47例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死亡1例;余患者均出院并随访,随访时间(53.49±33.79)个月,3年生存率83%.结论 对马方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等主动脉瓣疾病合并主动脉病变要积极干预、严格随访,减少术后主动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07.
背景:围手术期发热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十分常见,但关节术后感染尤其是假体周围感染可产生灾难性后果,因此骨科医师对其患者术后发热仍难免特别担心。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的相关特点和趋势,以及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与感染等因素的潜在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7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详细记录每例患者术前1 d至术后10 d每天的最高体温,术后血红蛋白丢失量、是否输血、麻醉方式、是否发生感染及感染类型等。 结果:351例(50.1%)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在发热患者中,第1次发热症状最常出现在术后第1天(204例,占所有发热病例数的58.1%),手术当日(55例,15.7%)和术后第2天(62例,17.7%)次之。整个住院期间的最高体温最常出现在术后第1天(168例,47.9%)、第2天(125例,35.6%)。25例(3.6%)患者发生术后感染事件,术后发热与感染事件、输血显著相关;与年龄、性别、血红蛋白丢失、麻醉方式等因素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感染事件中,呼吸系感染最易引起术后发热。 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热与感染事件、输血明显相关,而连续发热、超过39℃的发热尤其需要引起医师对术后感染的警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分析不同海拔高度高原驻训官兵肾脏健康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2021-07至2021-10四川阿坝地区驻训部队575名军人的体检报告进行研究,根据驻训海拔高度分为≤2600 m组(255例)和>2600 m组(320例)。血清尿素、肌酐、尿酸任何一项指标超出参考值范围即判断为肾功能异常。根据肾脏彩超检查结果,包括肾尿盐结晶、肾结石、肾囊肿、肾钙化灶等记录肾脏病变情况,出现任何一种阳性结果即判断为肾脏彩超异常。结果 575例中,肾功能三项异常者198例(34.43%),尿酸升高176例(30.61%),肌酐升高39例(6.78%),尿素升高7例(1.22%);肾脏彩超检查异常者88例(15.30%),肾尿盐结晶56例(9.74%),肾结石27例(4.70%),肾囊肿12例(2.09%),肾钙化灶1例(0.17%),肾错构瘤1例(0.17%)。>2600 m组肾功能三项异常、尿酸升高、肾脏彩超异常、肾尿盐结晶和肾囊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2600 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高原驻训官兵肾脏检查结果异常多为血清尿酸升高和肾尿盐结晶,且多发生于海拔2600 m以上区域,应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顶椎置钉与否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6月~2010年1月采用全椎弓根螺钉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69例Lenke 1型AIS患者,年龄12~20岁,平均15.0岁,主弯Cobb角50°~70°,平均53.7°。根据顶椎置钉与否分为:顶椎凸凹侧均未置入螺钉组(A组,35例)和至少一侧置入螺钉固定组(B组,3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主弯Cobb角、柔韧度、顶椎旋转度和固定节段数、置入物密度、术后Cobb角、主弯Cobb角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率等指标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分析。B组病例在CT图像上统计顶椎不良置钉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主弯Cobb角、柔韧度和顶椎旋转度等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矫形术后均未发生冠状面与矢状面的失代偿。随访24~30个月,平均27.7个月,两组患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断棒,植骨融合牢固,均未出现明显的矫正丢失。A、B两组置入物密度分别为63.4%、65.3%,平均固定节段数分别为11.3和11.6,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73.9%和72.6%。两组在置入物密度、内固定节段数和主弯Cobb角矫正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顶椎去旋转率A组为18.4%,显著低于B组的34.8%(P<0.05)。B组顶椎置入的41枚螺钉中,有5枚为不良置钉(12.2%)。结论:对于Cobb角在50°~70°非严重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置钉尽管并不能显著提高侧凸矫正率,但可以明显矫正顶椎旋转,因此,在注意置钉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在顶椎置入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芦荟多糖(aloe polysaccharide,AP)对兔脊髓缺血损伤是否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32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 ),即对照组(C 组)、芦荟多糖组(A组)、溶剂对照组( V组 ) 及假手术组(S组).A组在脊髓缺血前30min经耳缘静脉给予50m·kg-1芦荟多糖;V组以同样方式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C组仅仅制备脊髓缺血损伤模型,不进行其它处理;S组仅仅暴露腹主动脉,而不阻断它,其他处理同C组;兔脊髓缺血模型采用夹闭兔腹主动脉肾下段20min.再灌注后48h,对所有动物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处死动物取脊髓(L5-7),制作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A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数明显多于C组及V组(P<0.01);C组及V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数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神经功能评分与其对应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计数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804,P<0.01).结论:芦荟多糖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