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00篇
  免费   2112篇
  国内免费   1222篇
耳鼻咽喉   189篇
儿科学   269篇
妇产科学   95篇
基础医学   1276篇
口腔科学   517篇
临床医学   2613篇
内科学   1640篇
皮肤病学   174篇
神经病学   419篇
特种医学   921篇
外科学   1649篇
综合类   5952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2448篇
眼科学   205篇
药学   2657篇
  33篇
中国医学   2425篇
肿瘤学   947篇
  2024年   147篇
  2023年   335篇
  2022年   807篇
  2021年   907篇
  2020年   823篇
  2019年   409篇
  2018年   436篇
  2017年   602篇
  2016年   444篇
  2015年   824篇
  2014年   1047篇
  2013年   1447篇
  2012年   2042篇
  2011年   2089篇
  2010年   2033篇
  2009年   1673篇
  2008年   1683篇
  2007年   1576篇
  2006年   1387篇
  2005年   1019篇
  2004年   722篇
  2003年   604篇
  2002年   447篇
  2001年   402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6篇
  1954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寻丹参酮ⅡA(TanⅡA)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促凝活性(PCA)的影响.方法 将TanⅡA作用24、72、120 h的NB4细胞条件培养基(NB4-CM)或不同浓度TanⅡA与其对应的120 h NB4-CM共同作用HUVEC,并以ATRA、DMSO和RMPll640作为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收集HUVEC裂解液采用一期凝血法测定其PCA,采用改良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因子活性(TF:act).结果 ①TanⅡA作用72、120 h的NB4-CM有一定的升高内皮细胞PCA的作用,以120 hNB4-CM作用最强,作用6 h最明显,1.0 μg/mL的TanII A与0.3 μg/mL ATRA作用相当.②5.0 pg/mL的Tan ⅡA能明显降低其NB4-CM诱导的内皮细胞PCA,与0.3/μg/mL ATR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 μg/mL浓度的TanII A无此作用.③TanⅡA-120 h-NB4-CM和ATRA 120 hoNB4-CM均能升高HUVEC的TF:act,6h达峰值,且两者间无差异.TanⅡA 120 h-NB4-CM所诱导的HUVEC的TF:act 12h轻微降低,24 h回复到基础水平,而ATRA 120 h-NB4-CM所诱导的TF:act在6h达峰后,12h即明显下降,24 h亦降至基础水平.④加入1.0μg/mL TanⅡA后.内皮细胞TF活性在各时间点与未加药组无明显差异,而0.3/μg/mL ATRA在6 h可显著抑制其NB4-CM所诱导的内皮细胞TF活性升高,之后各个时间点无明显差异.结论 TanⅡ A在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条件培养基能升高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CA和TF活性,加入适当浓度的TanⅡA可降低这种作用;这些作用与ATRA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82.
考证了十二井穴的定位演变过程,认为十二井穴位置应当依据《内经》原意回复到原始的指(趾)端;现在对井穴定位中的"爪甲角"应当是指甲端之角;十宣穴是后世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十二井穴的再发现,在位置上与位于指端正中的井穴重合。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lymphocytes,Tc)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筛选42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20例同时期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检测2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neactveprotein,CRP)水平并记录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调查表(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评分.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表型(CD3+CD8+)、胞浆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的表达.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间外周血中Tc、Tc1、Tc2、Tc1/Tc2比值的差异;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Tc分别为(21.22±4.27)% vs (14.23±4.15)% (t=6.177,P<0.01),Tc1分别为(0.35±0.08)%vs(1.45±0.27)%(t=24.640,P<0.01),Tc2分别为(0.53±0.12)%vs(0.41±0.12)%(t=3.608,P<0.01),Tc1/Tc2比值分别为0.72±0.29vs3.93±1.63(t=6.431,P<0.01).相关分析显示AS患者外周血中Tc、Tc1、Tc2、Tc1/Tc2比值与血小板计数、ESR、CRP、BASDAI均无相关性.结论 AS患者外周血中Tc1细胞减少,Tc2细胞增多,的确存在Tc1/Tc2细胞的失衡,而且是Tc2细胞占优势.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青少年结核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及通过随访了解其近期疗效。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03年1月-2010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26例青少年膝关节结核患者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关节清理手术,男性10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12~18岁,膝关节结核左侧12例,右侧13例。只有1例为双侧发病。完善相关检查:血沉,拍片必要时CT等,术前进行Lysholm评分,术前、术后配合全身抗结核治疗和营养支持。结果 26例患者均行关节镜手术,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诊治期间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症状基本消失,功能良好,Lysholm评分平均得分为82分,无结核病复发和关节内感染,未发现其他部位发生结核病,疗效满意。结论如青少年膝关节滑膜结核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全关节结核可能时,也可早期进行关节镜探查与病灶滑膜切除。关节镜在处理青少年膝关节结核时近期疗效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survivin 基因表达的原代急性白血病(AL)细胞对阿克拉霉素(Acla)联合阿糖胞苷(AraC)的敏感性.方法:采用 RT-PCR方法检测28例AL患者的原代AL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用MTT法检测体外Acla 4 mg/L, AraC 20 mg/L及2者联用(AA)对AL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28例中, 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22例.AA应用对survivin mRNA阳性者AL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达(37.24±18.36)%,高于对survivin mRNA阴性者的(24.32±9.33%(t=2.340,P=0.032).结论:survivin 基因阳性表达的原代AL细胞对AA较敏感.  相似文献   
86.
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β (TGF β)isamul tifunctionalhomodimeric polypeptide ,whichmaycausecellcyclearrest ,terminaldifferentiation ,orapoptosisandactsasanegativegrowthregulatorinmostnormalepithelialandendothelialcelltypes ,whereasmostmalignantcelllines…  相似文献   
87.
脑膜瘤尾征的病理学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对脑膜瘤尾征进行病理学分析,明确其性质,并探讨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②方法将14例脑膜瘤在强化磁共振中表现为尾征的周边硬脑膜手术切除,分别取肿瘤中心、肿瘤边缘、肿瘤边缘与尾征远端中点、尾征远端、尾征远端旁开5及10mm处为观察点,进行病理学分析。③结果所取各观察点的肿瘤细胞浸润率分别为87%、87%、61%、52%、13%、0。④结论脑膜瘤尾征多存在肿瘤细胞浸润,手术中切除脑膜瘤尾征所提示的硬脑膜及其周边5mm范围,可有效提高脑膜瘤的全切率,明显减少甚至避免脑膜瘤的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索可能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预测的指标.方法 收集37例重型再障患者的静脉血标本,20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浆内白介素-2(IL-2)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LA-DRB1*15及HLA-DRB1*1501,结合年龄、性别及粒细胞和红细胞膜表面CD55、CD59表达情况等,对各项指标与疗效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IL-2水平升高者有效率高于水平降低者(66.7% vs 28.6%,P<0.05);治疗前IFN-γ水平升高者有效率高于水平降低者(73.7% vs 25 0%,P<0.05);HLA-DRB1*15阳性者有效率与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5% vs 44.4%,P>0.05);HLA-DRB1*1501阳性者与阴性者有效率均为50%;CD55、CD59表达降低者有效率与表达未降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 vs 40.0%,P>0.05);年龄≤40岁者有效率高于年龄>40岁者(60.0% vs 14.3%,P<0.05);女性患者有效率高于男性患者(62 5% vs 42 9%,P<0 05).结论 重型再障患者治疗前血浆IL-2、IFN-γ水平、性别及年龄可作为IST疗效预测指标,而HLA-DRB1*15、HLA-DRB1*1501及CD55、 CD59在本研究中不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两种静脉麻醉药抗光化学诱导树局部脑缺血的脑保护作用.方法观察两种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和硫喷妥钠在光化学诱导树血栓性脑缺血后4、24h对缺血中心区和半暗带脑水含量及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压(LVSP)、心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光化学反应后4h丙泊酚组和硫喷妥钠组缺血半暗带脑水含量分别为(80.95±1.04)%和(83.44±1.33)%,光化学反应后24h则分别为(81.02±0.51)%和(84.04±0.97)%,说明丙泊酚可使缺血半暗带脑水含量的升高程度明显减轻;同时丙泊酚组的心功能变化趋势基本与硫喷妥钠组一致,但抑制程度稍轻.结论丙泊酚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且较硫喷妥钠更为明显,亦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90.
目的了解慢性肝炎(慢肝)与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患者的物质能量代谢与摄入特点,以有效指导营养治疗。方法采用间接测热法对60例慢肝(慢肝组)和6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静息能量消耗水平进行测定,分别与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的基础能量消耗和膳食调查计算的食物能量摄入进行比较;分析静息能量消耗与营养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的静息能量消耗(77±21)kJ·kg^-1·d^-1,低于基础能量消耗(95±16)kJ·kg^-1·d^-1(t=-6.49,P〈0.01),能量摄入(102±33)kJ·kg^-1·d^-1,是静息能量消耗的1.42±0.61倍,其中蛋白质摄入(0.84±0.31)g·kg^-1·d^-1,是静息蛋白质消耗[(1.11±0.42)g·kg^-1·d^-1的0.85±0.52倍,呈负氮平衡(-6.29±4.62);慢肝组的静息能量消耗[(93±18)kJ·kg^-1·d^-1]与基础能量消耗[(98±8)kJ·kg^-1·d^-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摄入为(127±34)kJ·kg^-1·d^-1,是静息能量消耗的1.41±0.43倍,其中蛋白质摄入(1.02±0.29)g·kg^-1·d^-1,是静息蛋白质消耗(0.87±0.34)g·kg^-1·d^-1的1.31±0.61倍,呈负氮平衡(-2.02±4.07);与慢肝组比较,肝硬化组的静息能量消耗、能量及三大能量营养素摄入量、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下(P〈0.01),体重下降明显(P〈0.01),负氮平衡严重(P〈0.01);肝硬化组的能量摄入与静息能量消耗和基础能量消耗的比值呈正相关(P〈0.05),血清前白蛋白与蛋白质氧化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静息能量消耗呈低代谢状态;负氮平衡是慢肝与肝硬化患者的共同营养问题;早期预防慢性肝病患者的营养不良能够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