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7000篇
  免费   58743篇
  国内免费   28007篇
耳鼻咽喉   7907篇
儿科学   12943篇
妇产科学   14075篇
基础医学   92111篇
口腔科学   17510篇
临床医学   81529篇
内科学   125627篇
皮肤病学   12365篇
神经病学   44522篇
特种医学   2727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06篇
外科学   91573篇
综合类   78698篇
现状与发展   87篇
一般理论   95篇
预防医学   43605篇
眼科学   19708篇
药学   70339篇
  430篇
中国医学   26288篇
肿瘤学   56759篇
  2023年   5469篇
  2022年   13541篇
  2021年   20519篇
  2020年   15713篇
  2019年   14126篇
  2018年   16261篇
  2017年   14800篇
  2016年   13915篇
  2015年   20416篇
  2014年   26148篇
  2013年   25949篇
  2012年   37685篇
  2011年   41434篇
  2010年   27266篇
  2009年   22967篇
  2008年   30297篇
  2007年   30749篇
  2006年   29811篇
  2005年   28096篇
  2004年   21148篇
  2003年   20463篇
  2002年   17937篇
  2001年   35833篇
  2000年   36162篇
  1999年   31239篇
  1998年   10093篇
  1997年   9107篇
  1996年   7690篇
  1995年   7113篇
  1994年   6162篇
  1993年   4800篇
  1992年   18162篇
  1991年   16657篇
  1990年   15704篇
  1989年   15268篇
  1988年   13648篇
  1987年   12959篇
  1986年   11843篇
  1985年   10838篇
  1984年   7188篇
  1983年   5800篇
  1982年   2827篇
  1979年   5591篇
  1978年   3406篇
  1977年   3017篇
  1975年   2668篇
  1974年   3102篇
  1973年   2897篇
  1972年   2857篇
  1971年   279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背景与目的:CD44分子是众多肿瘤细胞的标志分子,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有关。该研究探讨CD44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与云南汉族人群宫颈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了CD44基因中的两个SNP位点rs13347和rs8193,采用TagMan基因分型的方法,分析这两个多态性位点在497例宫颈癌患者和500例健康对照个体以及483例NSCLC患者和471例健康对照个体中的分布特征,并分析CD44基因中的多态性位点与云南汉族人群宫颈癌和NSCLC的相关性。结果:rs13347和rs8193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宫颈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NSCLC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中:rs13347和rs8193位点等位基因在NSCLC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和P=0.004);这两个位点基因型在NSCLC组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和P=0.020);其中rs13347位点等位基因C在NSCLC组中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是NSCLC发生的风险因素(OR=1.250,95% CI:1.035~1.509),rs8193位点等位基因C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NSCLC组,可能是NSCLC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0.768,95%CI:0.641~0.921)。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rs13347C-rs8193T和rs13347T-rs8193C在NSCLC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和0.022);该结果说明单倍型rs13347C-rs8193T可能是云南汉族人群NSCLC发生的风险性因素(OR=1.316,95%CI:1.096~1.579)。结论:CD44基因中的两个SNP位点rs13347和rs8193可能与云南汉族人群宫颈癌发病风险无关,而可能与云南汉族人群NSCLC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2.
Objective: Report efficacy findings from three clinical trials (one phase 2 and two phase 3 [OPUS-1, OPUS-2]) of lifitegrast ophthalmic solution 5.0% for treatment of dry eye disease (DED).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ree 84-day, randomized, double-mask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Adults (≥18 years) with DED were randomized (1:1) to lifitegrast 5.0% or matching placebo. Changes from baseline to day 84 in signs and symptoms of DED were analyzed.

Main outcome measures: Phase 2, pre-specified endpoint: inferior corneal staining score (ICSS; 0–4); OPUS-1, coprimary endpoints: ICSS and visual-related function subscale (0–4 scale); OPUS-2, coprimary endpoints: ICSS and eye dryness score (EDS, VAS; 0–100).

Results: Fifty-eight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ized to lifitegrast 5.0% and 58 to placebo in the phase 2 trial; 293 to lifitegrast and 295 to placebo in OPUS-1; 358 to lifitegrast and 360 to placebo in OPUS-2. In participants with mild-to-moderate baseline DED symptomatology, lifitegrast improved ICSS versus placebo in the phase 2 study (treatment effect, 0.35; 95% CI, 0.05–0.65; p?=?0.0209) and OPUS-1 (effect, 0.24; 95% CI, 0.10–0.38; p?=?0.0007). Among more symptomatic participants (baseline EDS ≥40, recent artificial tear use), lifitegrast improved EDS versus placebo in a post hoc analysis of OPUS-1 (effect, 13.34; 95% CI, 2.35–24.33; nominal p?=?0.0178) and in OPUS-2 (effect, 12.61; 95% CI, 8.51–16.70; p?<?0.0001).

Limitations: Trials were conducted over 12 weeks; efficacy beyond this period was not assessed.

Conclusions: Across three trials, lifitegrast improved ICSS in participants with mild-to-moderate baseline symptomatology in two studies, and EDS in participa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baseline symptomatology in two studies. Based on the overall findings from these trials, lifitegrast shows promise as a new treatment option for signs and symptoms of DED.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探讨1 470 nm激光剜除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18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采用1 470 nm激光治疗共89例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平均(68±3)岁,前列腺体积(57.4±2.6)ml。所有患者均采用"寻找层面,先易后难,剜切结合"的层面递进法思路行激光腔内前列腺剜除术,比较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 结果8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6.9±2.1) ml/s vs(19.8±3.6) 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显著好转,[(24.6±1.7) vs(8.0±1.2)]。术中无输血、无电切综合征、无直肠和膀胱穿孔病例,无输尿管损伤、大出血、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层面递进法激光剜除技术构想对于高危前列腺增生外科包膜层面的寻找、减少术后并发症有独到优势,且易于掌握,或可为业界同行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5.
86.
87.
目的本研究立足于项目组前期研究的成果上,积极探索吉林辽宁两省目标设置水平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究受目标设置影响下的工作落实结果情况,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 方法以系统穷尽的方式收集吉林辽宁两省2000至2017年有关目标与工作落实情况的指标,利用Spearma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吉林辽宁两省目标设置对于突发应急工作落实情况的影响。 结果吉林辽宁两省突发应急领域的目标设置水平与工作落实情况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17年,吉林目标设置水平与工作落实情况分别为46%与60%,辽宁为60%与53.3%,且目标设置水平与工作落实呈正相关。 结论有公众需要为依据且定量可考的目标设置对于工作落实、推进、完善具有积极的正反馈作用,建立科学量化的突发应急目标设置评价体系是适宜可行的。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指压天枢穴加腹部按摩联合番泻叶在静脉肾盂造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期间行静脉肾盂造影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番泻叶,观察组给予天枢穴指压加腹部按摩联合番泻叶,比较两组的肠道清洁力度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肠道清洁力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P <0.05)。结论静脉肾盂造影患者采用指压天枢穴加腹部按摩联合番泻叶的效果较好,可提高肠道清洁力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9.
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在改善精液质量、提高配偶自然怀孕率和缓解局部疼痛症状中的作用已为多数医生所认同。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越来越多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然而,临床对手术后患者的管理还重视不够。本文系统介绍了对精索静脉曲张手术后患者的疗效判断和后续治疗选择,包括观察随诊、非手术治疗方法和再手术。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输尿管支架管结壳患者尿液菌群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和济南市济钢医院就诊的35例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后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留置内支架管4周。排除标准:尿液细菌培养阳性;严重肉眼血尿;近期口服抗生素;存在明显残石患者。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注册号为ChiCTR1800020025),根据有无支架管结壳将患者分为结壳组23例和无结壳组12例。收集拔管当日患者尿液行细菌16s DNA检测。使用UPARSE、UCHIME和RDP calssifier等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尿液菌群分布特点,明确两组患者尿液中细菌种类总数、细菌丰度,以及丰度占比较大的细菌类别,比较两组患者尿液细菌种类、数量及细菌丰度的差异,明确结壳组患者尿液中丰度占比较大的细菌菌属。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置管侧别、内支架管型号及结石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s DNA检测结果显示,结壳组丰度占比>1%的菌属数量为11个,丰度占比>0.01%的菌属数量为74个;无结壳组丰度占比>1%的菌属数量为7个,丰度占比>0.01%的菌属数量为11个,两组丰度占比>1%的菌属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P=0.000)。结壳组中菌属丰度占比前3位分别为乳杆菌属(23.1%)、拟杆菌属(18.8%)和未分级拟杆菌属(17.1%),非结壳组中菌属丰度占比前3位分别是为埃希菌-志贺菌属(32.2%)、肠球菌属(24.9%)和假单胞菌属(18.2%)。两组间差异最大的3种细菌是乳杆菌属(P=0.010),拟杆菌属(P=0.004)和未分级拟杆菌属(P=0.004)。结论支架管结壳患者尿液中细菌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多于非支架管结壳患者。拟杆菌属细菌在支架管结壳患者尿液中的细菌种类丰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