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57篇 |
免费 | 1626篇 |
国内免费 | 78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4篇 |
儿科学 | 253篇 |
妇产科学 | 101篇 |
基础医学 | 1038篇 |
口腔科学 | 274篇 |
临床医学 | 2030篇 |
内科学 | 1194篇 |
皮肤病学 | 226篇 |
神经病学 | 282篇 |
特种医学 | 435篇 |
外科学 | 1406篇 |
综合类 | 4426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预防医学 | 1748篇 |
眼科学 | 157篇 |
药学 | 1974篇 |
27篇 | |
中国医学 | 1499篇 |
肿瘤学 | 5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11篇 |
2023年 | 218篇 |
2022年 | 484篇 |
2021年 | 611篇 |
2020年 | 533篇 |
2019年 | 259篇 |
2018年 | 323篇 |
2017年 | 445篇 |
2016年 | 320篇 |
2015年 | 534篇 |
2014年 | 786篇 |
2013年 | 950篇 |
2012年 | 1443篇 |
2011年 | 1444篇 |
2010年 | 1386篇 |
2009年 | 1274篇 |
2008年 | 1299篇 |
2007年 | 1197篇 |
2006年 | 1097篇 |
2005年 | 878篇 |
2004年 | 581篇 |
2003年 | 469篇 |
2002年 | 291篇 |
2001年 | 301篇 |
2000年 | 227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67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总结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35例JakobⅠ~Ⅲ度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中,8例(Ⅰ度)采用石膏托外固定治疗,27例(Ⅰ度8例、Ⅱ度11例、Ⅲ度8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治疗的27例获11个月~5年随访,骨折均骨性愈合;根据Hardacre评分:优17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为25/27。非手术治疗的8例获11个月~2年随访,骨折均骨性愈合;根据Hardacre评分:优6例,良2例,优良率为8/8。结论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较满意效果。如行非手术治疗,必须严密观察,一旦发现骨折移位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观察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抑制效应。方法:2013年6月~2014年4月,采用自主研发的膀胱盆底康复治疗仪行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患者23例,男19例,女4例;颈段脊髓损伤3例,胸段脊髓损伤15例,腰段脊髓损伤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1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5例。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时分别记录患者3d排尿日记,并进行患者自我判别的膀胱状态评分(patient perception of bladder condition scale,PPBC-S)。排尿日记包括间歇导尿的次数、每次间歇导尿的尿量以及每天的漏尿量。在记录排尿日记的周期中,患者保持一致的饮水量以及每日间歇导尿的次数,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均完成4周治疗,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患者每次导尿量由258.7±14.7ml增加至282.5±15.2ml(P<0.05),每天漏尿量由766.4±61.5ml降低到563.3±45.4ml(P<0.05),PPBC-S评分由5.2±0.1分改善到4.6±0.1分(P<0.05)。治疗4周后,患者每次导尿量为294.1±15.4ml,每日漏尿量为541.4±47.5ml,PPBC-S评分为4.4±0.1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2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记录排尿日记期间,间歇导尿次数分别为4.3±0.3、4.1±0.3和4.0±0.2次,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能够抑制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漏尿量。 相似文献
13.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1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硼替佐米治疗期间出现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带状疱疹和周围神经感觉异常等不良反应,采取对症护理,包括用药护理、特殊不良反应护理和心理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硼替佐米整个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4.
开设护士门诊促进我国护理专业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综述国内、外护士门诊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分析在我国设立护士门诊的必要性,以及对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的意义,旨在弥补我国护士门诊专家的不足。建议护士门诊专家在具有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全面的预防保健和临床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有效沟通以及紧急应急能力,必要时进行高效的团队合作,以促进我国护理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病人关怀与实践课程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病人关怀与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体验的效果。方法课程活动包括由专业辅导员带领辅导团体进行同理心体验,尔后让学生至附设医院陪伴病人及家属以及陪伴后分享相关经验三部分。参加学生为2005年入学的医学系一年级新生118人。结果学生回馈数据显示,经由课程设计之团体辅导及陪伴病人后,学生更能体验何谓同理心,并能体会到陪伴病人的正向情绪经验。结论学生参加“病人关怀与实践课程”,能使学生在正式接触医学专业之前,更了解如何同理病人、帮助别人,进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晚期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晚期产后大出血5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晚期产后大出血主要原因为胎盘、胎膜残留,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良以及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裂开出血。58例患者经过药物及手术治疗均痊愈。结论:采用宫缩素及抗感染、清官术等对症治疗,对急性出血者可行经皮髂内动脉栓塞术或子宫切除术治疗晚期产后大出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显性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硬膜囊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腰椎手术治疗的1896例患者资料(初次手术1850例,翻修手术46例),术中发现硬膜囊撕裂86例(初次手术78例,翻修手术8例),其中男35例,女51例,年龄18~72(53.8±8.3)岁,所有硬膜囊破口术中均行缝合修补。根据是否适用止血海绵覆盖分为两组,A组(46例)术中使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B组(40例)术中常规皮下深筋膜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覆盖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类型、手术时间、硬膜囊撕裂长度、术中失血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每日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起床活动时间、术后脑脊液漏早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末次随访均复查腰椎MRI,观察术后脑脊液漏远期并发症,是否形成硬膜囊假性囊肿或脑脊液窦道形成。结果 :A组与B组之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术中硬膜囊撕裂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15.2%(7/46)低于B组35.0%(14/4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3.5±1.3d)及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125.0±59.3ml)明显低于B组(10.5±2.1d;329.0±103.1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起床活动时间7.5±1.6d,B组为14.5±2.2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出现低颅压性头痛(2/7)、切口渗漏不愈(0/7)、切口感染(0/7)等早期脑脊液漏并发症低于B组(8/14、2/14、1/14)(P0.05)。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术后随访复查腰椎MRI,A组未见明确硬膜外脑脊液囊肿或皮下窦道形成,B组存在硬膜外脑脊液囊肿1例,无皮下脑脊液窦道形成。结论:应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治疗后路腰椎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的显性脑脊液漏有效,可减少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引流量,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是妇科疑难疾病。通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血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检测及存档等各个环节的质控管理,确保了血标本在流程管理中质量的稳定性,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样本服务,从而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支持,为广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综合性中医护理方案对Ⅲ-Ⅳ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寻找有效的护理方案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80例Ⅲ-Ⅳ期肺癌住院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综合性中医护理方案和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后,运用肺癌的主要临床症状分度表评价症状疗效,运用卡氏评分(KPS)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在护理后中医证候总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卡氏评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中医护理方案可改善Ⅲ-Ⅳ期肺癌患者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