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00篇 |
免费 | 1503篇 |
国内免费 | 93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82篇 |
儿科学 | 182篇 |
妇产科学 | 156篇 |
基础医学 | 1126篇 |
口腔科学 | 196篇 |
临床医学 | 1726篇 |
内科学 | 1353篇 |
皮肤病学 | 129篇 |
神经病学 | 390篇 |
特种医学 | 64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443篇 |
综合类 | 4240篇 |
现状与发展 | 9篇 |
预防医学 | 1557篇 |
眼科学 | 152篇 |
药学 | 1693篇 |
20篇 | |
中国医学 | 1419篇 |
肿瘤学 | 9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0篇 |
2023年 | 192篇 |
2022年 | 521篇 |
2021年 | 611篇 |
2020年 | 552篇 |
2019年 | 315篇 |
2018年 | 338篇 |
2017年 | 443篇 |
2016年 | 339篇 |
2015年 | 593篇 |
2014年 | 779篇 |
2013年 | 944篇 |
2012年 | 1350篇 |
2011年 | 1477篇 |
2010年 | 1171篇 |
2009年 | 1027篇 |
2008年 | 1157篇 |
2007年 | 1123篇 |
2006年 | 948篇 |
2005年 | 786篇 |
2004年 | 549篇 |
2003年 | 500篇 |
2002年 | 438篇 |
2001年 | 419篇 |
2000年 | 343篇 |
1999年 | 163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109篇 |
1996年 | 90篇 |
1995年 | 92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2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上尿路上皮癌患者68例,男23例,女45例,平均年龄63(43-78)岁。肾盂癌55例,输尿管上段肿瘤4例,输尿管下段肿瘤9例。其中输尿管下段肿瘤合并膀胱肿瘤1例。经尿道膀胱镜患侧输尿管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引流肾盂尿,用电切镜针状电极距输尿管口周围约0.5cm环形切透膀胱壁,分离出输尿管开口及膀胱壁内段。拔除输尿管导管,电凝输尿管开口,使开口封闭,减少肿瘤细胞种植机会。采用腰部3个穿刺套管针人路,行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输尿管尽量向下游离,如果是肾盂癌或输尿管上段肿瘤,用腹腔镜分离钳可以将下段输尿管提拉出来,扩大套管切口,将肾输尿管全长完整取出,避免了下腹部开放切口;如果是下段输尿管肿瘤,则需下腹部行5-7cm切口,先取出。肾标本,再行输尿管下段切除术。结果:68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20(90-24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60(40-500)ml,1例需输血。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4(3-7)d,导尿管留置时间平均8(7-15)d。拔除尿管后均行B超检查无膀胱漏尿。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尿路上皮癌。65例患者获随访平均18(3-38)个月。58例患者无瘤生存,3例死于心脑血管及肺部疾病。4例术后患膀胱肿瘤而行电切治疗。结论: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治疗上尿路上皮癌,手术安全易行,用电切镜环状切除输尿管开口及膀胱壁内段可完整切除输尿管,对输尿管开口进行电凝封闭可减少肿瘤细胞种植。对肾盂癌及上段输尿管肿瘤患者可避免行下腹部开放切口的输尿管下段切除术,有效减少创伤,疗效可靠,无肿瘤种植转移。 相似文献
82.
多穴位电脉冲刺激的脑皮层功能区fMRI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 探讨多穴位电脉冲刺激时的脑功能区变化状况。资料与方法 选择治疗偏瘫患者常用的一组穴位(肩Yu、手三里、曲池、合谷)对12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的右上肢进行电脉冲刺激,同时进行BOLD fMRI扫描,运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得出刺激状态与静息状态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像,观察脑皮层相应功能区的激活状况。另外,随机选择其中5例不同时间段重复观察,评价兴奋区的可重复性。结果 针刺状态下,12例受试者的对侧初级躯体感觉区(SM1)被激活,其中有9例可观察到一侧或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兴奋、8例运动前区(PMA)兴奋。激活区检测的可重复性>80%。结论 多穴位电脉冲刺激能特定性地激活相应的脑皮层兴奋区,特定功能穴位群的选择与临床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83.
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ICE)基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情况,利用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ICE mRNA在缺血再灌注时的诱导情况和丹参作用前后ICE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发现,脑缺血再灌注后1-4天均有ICE mRNA表达;胶质细胞中ICE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后1-4天逐渐增加;应用丹参预防性干预后ICE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1)。提示ICE可能在脑组织因缺血再灌注而发生的凋亡过程中发挥间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4.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骨盆骨折并大出血急救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搜集19例骨盆骨折并发盆腔大出血休克的患者,男11例,女8例,年龄18-46岁,平均28岁。术前血压为(40-90)/(0-60)mmHg(1mmHg=0.133kPa) ,急诊行出血动脉和(或)髂内动脉主干栓塞术,其中2例伴有脾破裂患者同时行脾动脉栓塞术。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进行必要的外科处理,结果 15例患者可见明显的对比剂外溢,出血动脉内髂内动脉主干3例,臀上动脉5例,阴部内动脉或闭孔动脉7例,2例表现为髂内动脉分支中断,2例血管造影未见明显阳性表现。全部19例均在1h内完成栓塞治疗,术后24h内全部患者血压逐步回升至正常水平[(90-120)/(60-90)mmHg]。未出现严重的栓塞并发症。1例于血压稳定后膀胱直肠手术修补时死亡,3例于72h内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结论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骨盆骨折大出血的1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急救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85.
先兆子痫肾病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肾病及妊娠期蛋白尿的肾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特点。方法在1999年~2002年间,本院20例临床诊断为先兆子痫或妊娠期蛋白尿的住院患者在分娩后5d~3个月内行经皮肾穿刺活检,其中1例半年后重复肾活检。肾组织分别送光镜、免疫病理及电镜检查,分析临床病理特点并长期门诊随访。结果单纯先兆子痫肾病16例,表现为典型内皮细胞病,伴轻、中度系膜细胞增生;免疫荧光阴性或IgG、IgM和C3弱阳性,其中1例合并局灶肾小球硬化(FGS),该例1年后仍有少量尿蛋白(0.49g/24d),其余15例均在分娩后3~6个月尿蛋白完全阴转。IgA肾病合并先兆子痫肾病1例,分娩后尿蛋白明显减少,但仍有持续镜下血尿,半年后重复肾活检小球内皮细胞病变消失。单纯IgA肾病1例,因持续大量蛋白尿需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1例,呈蛋白尿及血尿表现。I期膜性肾病1例,分娩后尿蛋白亦明显减少。结论先兆子痫肾病其病理特征为典型内皮细胞病,常可在分娩后半年内完全恢复正常,合并FGS可能使恢复延迟。妊娠加重原发性肾脏病变,分娩后肾脏损害减轻。产后及时肾活检是安全的,有助于早期确诊、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6.
大面积头皮缺损及颅骨外露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大面积头皮缺损及颅骨外露修复的手术方法的选择。 方法 自 1986年以来 ,共收治大面积头皮缺损及颅骨外露 3 6例 ,应用逆流颞顶筋膜瓣结合中厚皮片移植、下斜方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及轴型头皮瓣结合皮片移植修复 ,创面最大 2 6cm× 2 4cm ,颅骨外露最大面积 2 2cm× 18cm。 结果 共切取皮瓣、筋膜瓣及肌皮瓣 3 4块 ,其中 1例局部头皮瓣因缝合有张力 ,边缘裂开 ,换药后再次用局部小皮瓣修复痊愈。 1例下斜方肌肌皮瓣远端 4cm表皮坏死 ,行补充植皮治疗后愈合 ,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 ,术后经半年~ 1年随访 ,效果满意。 结论 逆流颞顶筋膜瓣是头皮肿瘤切除后顶额部骨外露修复的有效方法之一 ;下斜方肌肌皮瓣则是修复全头皮撕脱大面积颅骨外露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总结Wilson’s病患者亲体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恢复情况。方法 自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3年 11月我院为 2 6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术 ,均并发终末期肝硬变 ,其中 3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术前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12 4 .8± 2 2 .8)mg/L和 (15 2 4 .8± 32 8.6 ) μg/ 2 4h ,其中行活体部分肝移植 2 2例 ,全肝移植 4例 ,亲体肝移植供体术前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 (2 30 .4± 2 9.6 )mg/L ,尿铜水平均 <5 0μg/ 2 4h。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全肝移植患者术后 1、3、6及 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32 0 .2±36 .8)mg/L、(380 .4± 4 5 .6 )mg/L、(36 0 .5± 37.6 )mg/L、(35 6 .2± 2 7.6 )mg/L和 (2 4 0 .4± 2 2 .8) μg/ 2 4h、(86 .5± 10 .6 ) μg/ 2 4h、(5 4 .2± 6 .8) μg/ 2 4h及 (46 .8± 3.4 ) μg/ 2 4h ;亲体肝移植患者术后 1、3、6及 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2 16 .8± 2 0 .4 )mg/L、(2 4 8.5± 32 .6 )mg/L、(2 85 .4± 4 4 .3)mg/L、(2 6 0 .2± 36 .6 )mg/L和(380 .8± 37.6 ) μg/ 2 4h、(15 0 .6± 2 4 .5 ) μg/ 2 4h、(75 .5± 9.6 ) μg/ 2 4h及 (6 0 .3± 5 .8) μg/ 2 4h。结论 全肝移植和亲体肝 相似文献
88.
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检测指标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大鼠去势后不同时间体重、骨载荷、骨密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为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研究中动物模型和实验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5月龄雌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两组分别于造模后3、9、13个月检测体重、骨密度和骨载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模型组体重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腰椎载荷和骨密度出现显著性差异的时间均早于股骨;股骨骨密度出现明显下降的时间早于载荷;模型组骨密度低于正常组并与体重的增长呈负相关,模型组载荷低于正常组但与体重的增长呈正相关。结论:去卵巢大鼠体重的变化可对载荷和骨密度产生不同影响,且不同部位的骨组织和不同年龄大鼠,骨量丢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9.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水平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24h内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5%和1%的牛磺胆酸钠分别诱导ANP和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大鼠模型,同时设立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模型诱发后3、6、9、12及24h,经大鼠小脑延髓池抽取脑脊液。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标本中的MBP含量。结果:诱发ANP后3h,脑脊液MBP水平明显高于AEP组和假手术组(P<0.01);6h和9h时仍维持于较高水平(P<0.05),12h开始缓慢降低。而AEP组和假手术组的MBP水平无明显变化,在24h内维持于较低水平。结论:ANP大鼠早期时脑脊液MBP水平已异常升高,提示脑组织髓鞘结构已有损害。检测脑脊液MBP水平变化对临床胰腺炎病人并发脑功能障碍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miR)-181b对肝癌缺失基因-1(DLC-1)的调控及其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4份正常肝脏组织,17份癌旁组织、肝癌组织及肝癌SMMC7721细胞、胚肝LO2细胞中miR-181b和DLC-1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应用miR-181b抑制剂下调肝癌细胞SMMC7721中miR-181b表达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m blot检测SMMC7721细胞中DLC-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miR-181b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和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62 ±0.004、0.175±0.021和0.656±0.034,肝癌组织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miR-181b在SMMC7721细胞中的表达较LO2细胞上调(0.723±0.042和0.262±0.037,P<0.01).DLC-1 mRNA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和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92±0.094、0.187 ±0.043和0.081 ±0.012,肝癌组织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DLC-1蛋白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和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23±0.026、0.214±0.029和0.112±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181b抑制剂转染SMMC7721细胞后,DLC-1蛋白在空白组、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32±0.027、0.379±0.019和0.125±0.015,转染组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miR-181b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抑制DLC-1的表达可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