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077篇 |
免费 | 14377篇 |
国内免费 | 888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07篇 |
儿科学 | 2426篇 |
妇产科学 | 1067篇 |
基础医学 | 10316篇 |
口腔科学 | 3006篇 |
临床医学 | 18203篇 |
内科学 | 14034篇 |
皮肤病学 | 1447篇 |
神经病学 | 3745篇 |
特种医学 | 527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13097篇 |
综合类 | 35820篇 |
现状与发展 | 45篇 |
一般理论 | 3篇 |
预防医学 | 16114篇 |
眼科学 | 2470篇 |
药学 | 17259篇 |
174篇 | |
中国医学 | 12986篇 |
肿瘤学 | 77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8篇 |
2023年 | 2164篇 |
2022年 | 5348篇 |
2021年 | 6699篇 |
2020年 | 5675篇 |
2019年 | 3523篇 |
2018年 | 3591篇 |
2017年 | 4400篇 |
2016年 | 3522篇 |
2015年 | 6077篇 |
2014年 | 7772篇 |
2013年 | 9221篇 |
2012年 | 12733篇 |
2011年 | 13711篇 |
2010年 | 11934篇 |
2009年 | 10317篇 |
2008年 | 10882篇 |
2007年 | 10310篇 |
2006年 | 9065篇 |
2005年 | 7426篇 |
2004年 | 5181篇 |
2003年 | 4329篇 |
2002年 | 3340篇 |
2001年 | 2661篇 |
2000年 | 2130篇 |
1999年 | 1082篇 |
1998年 | 442篇 |
1997年 | 431篇 |
1996年 | 355篇 |
1995年 | 284篇 |
1994年 | 261篇 |
1993年 | 146篇 |
1992年 | 125篇 |
1991年 | 91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52篇 |
1987年 | 60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9篇 |
1979年 | 4篇 |
1963年 | 7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12篇 |
1956年 | 5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在“2× 4”矫治技术中弓丝弯制的方法及原理。方法 替牙牙合时期前牙反牙合患者 2 4例 ,使用粗弓丝 ,在其弓丝上弯制各种曲形 ,并根据不同错牙合类型 ,处理各种曲与牙齿、带环关系 ,防止出现磨牙旋转移动等异常。结果 2~ 6个月纠正反牙合 ,2 4例替牙牙合时期反牙合患者得以早期矫治。结论 本方法矫治时间短 ,效果明显 ,操作简单 ,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22.
胃肠道肿瘤病人围手术期细胞因子及蛋白质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病人手术后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白介素 6 (IL 6 )、白介素 10 (IL 10 )的变化以及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 19例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病人术前和术后 1、3、5天血清TNF α、IL 6和IL 10水平 ,同时检测蛋白质分解代谢相关指标、2 4h尿中尿素和肌酐排泄量。 结果 :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病人TNF α呈下降趋势 ,术后第 1天较术前明显下降 (P <0 .0 5 )。IL 6和IL 10术后升高 (P <0 .0 1) ,尤以术后第 1天升高明显。术后 2 4h尿中尿素和肌酐排泄量明显升高。 结论 :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病人IL 6和IL 10的升高支持手术应激导致的细胞因子释放变化 ,但TNF α呈下降趋势 ,可能与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前TNF α的高表达有关。术后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 ,可能与细胞因子IL 6和IL 10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穴位贴药治疗哮喘发作状态及远期疗效.方法:用纯中药白芥子散配六神丸和生姜汁贴敷于定喘穴(双)、肺俞穴(双)、膏肓穴(双)、膻中穴,在每年三伏天和三九天外贴.结果:临床50例哮喘患者治疗1个疗程,治愈率达98.90%,较纯西药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结论:说明该药具有明显的止咳平喘、固本益气功效,达到了冬病夏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4.
古代小肠实体研究及对中医临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剑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5):331-333
通过对古代中医关于小肠的形体记载、功能内容及某些疾病的研究,并与人体解剖学、消化道生理学有关内容的比较,发现中医小肠有形体基础,其形体结构与功能认识的主体内容与人体小肠内容基本相符,二者可谓同名同腑。至于中医小肠腑说中有部分内容与人体小肠认识不同,这是中医迫切要研究的课题,但不能就此认为中医小肠只是一个功能概念。文中提出建立中医形体医理学,全面系统地归纳中医藏象理论的形体基础,以促进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科学发展,创新治疗方法与方药。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74例更换起搏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导线更换指标。方法:本组年龄12~87(62.8±18.4)岁,其中病窦综合征45例,房室传导阻滞29例,均为单腔VVI起搏。结果: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埋置时间60~148(97.4±22.8)月,首次埋置时起搏阈值为(0.48±0.24)V,更换时为(1.29±0.64)V(P(0.01),增加0.81V,增幅为168%,首次植入时R波幅为(7.8±3.6)mV,更换时为(5.9±3.4)mV(P(0.05)。植入时电极导线阻抗为(664±122)Ω,更换时阻抗为(726±148)Ω,增幅9.3%(P(0.05)。7例因起搏阈值大于2.0 V或阻抗大于1 250Ω而重新植入电极导线。原电极导线使用率为90.5%。结论:埋置起搏电极导线8~9年后,90.5%原电极导线仍在可使用的范围内,能否支持到再次更换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6.
吸碘率曲线下面积与Graves病^131I治疗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31I治疗格雷夫斯(Graves)病的疗效与吸碘率曲线关系以探讨确定个体化给药剂量的可能。材料和方法:152例应用131I治疗的Graves病患者,根据疗效被分为治愈组和未愈组,比较两组间年龄、甲亢病史、甲状腺重量、血清游离T4、131I治疗剂量、24小时吸碘率以及吸碘率曲线下相对面积等。结果:两组间患者在甲状腺重量、甲亢发病时间、服药剂量、血清游离T4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未愈组患者年龄小于治愈组,两组间24小时最大吸碘率间无明显差异,但治愈组吸碘率曲线下相对面积(72.6±18.1)明显小于未愈组(81.5±15.4,P<0.005)。所有131I治疗患者的24小时最大吸碘率(88.2±12.5)明显大于吸碘率曲线下相对面积(75.8±17.6,P<0.001)。结论:Graves病患者吸碘率曲线下面积较24小时最大吸碘率更能够反应甲状腺组织的摄碘功能,可能是用来指导给药量计算的更好参数。 相似文献
27.
Y Tsutsumi X Jie K Ihara A Nomura S Kanemitsu H Takada T Hara 《Diabetic medicine》2006,23(10):1145-1150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ontribu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 and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in CD4(+) T cell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1 diabetes (T1D). METHODS: Twelve patients with T1D, nine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and 12 age-matched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participated. We analysed the proportions of CD25(+)CD4(+) T cells and natural killer T cells (NKT cells),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Foxp3, CTLA-4, CD28, ICOS, PD-1 and BTLA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and purified CD4(+) T cell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oportions of CD25(+) CD4(+) T cells or NKT cell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D-1 expression levels of peripheral CD4(+) T cells from T1D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from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P = 0.00066). In contrast, PD-1 expression levels were similar in SLE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Foxp3, CTLA-4, CD28, ICOS and BTLA were similar in the three groups. CONCLUSIONS: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PD-1 gene in CD4(+) T cells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and/or maintenance of autoimmune T1D. As the population studied was small and heterogeneous,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confirm the findings.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软骨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介素-1(IL-1)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揭示其抗损伤作用机制,为关节软骨损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培养人胚胎关节软骨细胞,采用四氮甲基唑蓝(MTT)法测定不同含量软骨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利用光镜、电镜、DNA电泳及流式细胞仪测定作为凋亡检测指标。结果:IGF-Ⅰ呈剂量依赖式促软骨细胞增殖,当IGF-Ⅰ含量达50μg/L时,促软骨细胞增殖作用达最大值。IL-1组光镜、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示特征性的DNA梯状条带,IGF-Ⅰ处理组未见明显凋亡征象。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IGF-Ⅰ处理后软骨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结论:IGF-Ⅰ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对IL-1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探讨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细胞因子及补体的影响。方法选择先天性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温组及低温组各20例,分别于术晨、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1、4、7、14 d抽取患者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浆TNF、IL-2、C3、C4值。结果两组术前各项检查指标无显著差异。(1)两组术后1~4 d的IL-2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至术后7 d恢复正常。体外循环结束至术后4 d,低温组IL-2显著低于常温组。(2)体外循环结束时以及术后1、4、7 d,常温组TNF水平显著低于低温组。两组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1、4 d均高于术前,常温组至术后7 d、低温组术后14 d恢复正常。(3)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1、7 d,常温组C3水平高于低温组,术后4 d两组无差别;常温组及低温组于体外循环结束时、术后1、4 d均低于术前,至术后7 d常温组恢复正常,低温组至术后14 d恢复至术前水平。(4)两组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1、4 d C4水平均低于术前。体外循环结束时、术后1 d,常温组C4水平高于低温组。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细胞因子及补体的影响显著轻于低温组,因而对术后机体的恢复优于低温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