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7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143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268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282篇
内科学   294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234篇
综合类   453篇
预防医学   92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283篇
  4篇
中国医学   169篇
肿瘤学   191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国内外关于瘦素与高血压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且结果也不一致。研究血清瘦素、体质量指数与血压的关系,探讨瘦素在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12/2003-7老年医学科住院的98例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瘦素浓度,同时测定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收缩压、舒张压,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等指标。分析瘦素与其它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无论高血压组还是正常对照组,肥胖组(BMI>25kg/m2)血清瘦素浓度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BMI<25kg/m2),P<0.01。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水平(5.2±2.6)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犤(3.2±1.7)μg/L犦,(P<0.01),经协方差分析,校正BMI和年龄后,两组间血清瘦素水平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血清瘦素水平与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显著正相关,校正年龄及BMI后,瘦素浓度仍与收缩压(r=0.333,P<0.05)及舒张压(r=0.376,P<0.05)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瘦素及BMI的升高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结论:血清瘦素与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及肥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2.
背景:神经因素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调解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不明,实验进一步观察了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目的:探讨失神经(坐骨神经和T10椎体部脊髓损伤)支配对Wistar大鼠股骨干骨折早期骨痂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单侧股骨中段开放性横行骨折动物模型,然后分别进行同侧坐骨神经横断和或T10椎体部脊髓开放性横断,并设仅行骨折建模者为对照组.所有大鼠分别于建模后14和28 d后处死并于骨折部位取材,进行影像学测量及标本新生骨痂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建模14和28 d后,骨痂影像学测量结果均显示,坐骨神经横断组骨折愈合最快,对照组其次,T10椎体部脊髓横断组最慢,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股骨标本骨痂组织学观察显示:对照组骨痂较成熟,坐骨神经横断组和T10椎体部脊髓横断组均生成不成熟骨痂.实验以此推断周围神经损伤加速骨折愈合,中枢神经损伤则延缓骨折愈合,失神经支配下骨痂的构成有明显缺陷,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3.
致密的封填是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减少经由口腔或根尖周围组织渗透进入根管系统的信道,以及将根管清创、修形过程中无法完全移除的刺激物封闭于根管系统内.影响根管封填材料封闭效能的最重要因素还是材料的理化性能,优良的技术配合理想的材料,才能成功地做好根管封填.根管充填材料的分类为以氧化锌丁香油为基质的根充填糊剂,以环氧树脂为基质的根充填糊剂及含有氢氧化钙混合物的根充填糊剂.根管治疗术常用药物有氢氧化钙糊剂,Vitapex糊剂,氧化锌丁香油酚糊剂类.根管封闭技术在热载体牙胶充填和激光根管充填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倍半萜化合物Chabranol影响人低分化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和自噬的可能机制,为Chabranol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检测Chabranol对BGC-823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GC-823的细胞周期;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其亚细胞结构;凋亡细胞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Chabranol对BGC-823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表现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Chabranol干预后,BGC-823细胞发生G1-S期阻滞、凋亡和自噬.结论 倍半萜化合物Chabranol对BGC-823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有可能成为治疗低分化胃癌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复发的临床特点以及复发相关因素。方法随访并统计分析2006—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137例初发型U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复发情况。结果137例患者经治疗完全缓解率为38.69%(53/137),部分缓解率61.31%(84/137),总有效率为100%(137/137)。1年累积复发率为26.28%(36/137),2年累积复发率49.64%(68/137),3年累积复发率59.85%(82/137)。其中偶发(≤1次/年)者37例,占27.01%(37/137);频发(≥2次/年)者45例,占32.85%(45/137);55例患者(40.15%,55/137)经首次治疗,随访期间未复发。复发与性别无关(P〉0.05)。〈50岁组的复发率为68.09%(64/94),显著高于≥50岁组[41.86%(18/43)](X2=8.444,P〈0.05)。维吾尔族患者的复发率为70.42%(50/71),显著高于汉族[48.48%(32/66)](X2=6.851,P〈0.05)。左半结肠的复发率为71.64%(48/67)、广泛结肠的复发率为71.88%(23/32),显著高于直肠的28.94%(11/38)(P〈0.05)。重度组的复发率为82.61%(19/23)显著高于轻度组的52.38%(33/63)和中度组的58.82%(30/51)(P〈0.05)。维持缓解组接受维持治疗者占52.73%(29/55),显著高于复发组的31.71%(26/82)(X。:6.053,P〈0.05)。精神紧张可能是导致uc复发最重要的诱因,占64.63%(53/82),其次为饮食不当和劳累过度,分别占56.10%(46/82)和39.02%(32/82)。结论维吾尔族UC患者复发率高于汉族,青壮年的复发率高于中老年人,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能否维持治疗与UC复发相关,精神紧张、饮食不当和劳累过度是UC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PH1)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检索维普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收集57例PH1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5篇,共57例PH1患者,其中男39例,女18例,年龄0.2~57.0岁,发病年龄为出生后至42岁。57例PH1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特异性较低,肾结石41例,肾钙化和(或)肾钙质沉积21例,泌尿系统外草酸沉积12例,腰背腹痛12例,输尿管结石8例,此外尿量减少、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贫血、肉眼血尿等症状均有报道,有33例在诊断时已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阶段。26例患者接受移植治疗,肾移植17例(2例因结石复发、恢复透析再次接受肝肾联合移植,1例恢复透析并再次接受肝移植),肝肾联合移植7例,肝移植2例,肝肾序贯移植3例。31例患者未接受移植治疗。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比58%,P<0.05)。结论PH1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发现时多已进入ESRD阶段,接受移植治疗较未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预后更佳,应优先考虑预先肝移植或肝肾联合移植。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在护士岗位管理的基础上,探讨护士分层级多途径联合培训的效果。方法将全院1 012名护士根据护理工作性质设护理管理岗、医技护理岗、教学岗及临床护理岗,再将后两者分为N1~N4级;根据岗位及各层级护士实际情况进行分层级多途径联合培训、分层考核,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联合培训后全院护士考核合格率达92.3%,考核成绩(67.30±10.41)~(83.83±7.13)分,显著高于联合培训前(P0.01);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护士科研能力相应提高。结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分层级多途径联合培训可满足不同层级护士需求,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9.
Deubiquitinating enzymes (DUBs) serve to maintain cellular homeostasis via protein ubiquitination and exert diverse regulatory functions in cancers and other diseases.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haracterizing biological roles of DUBs over the decades, yet the specific functions of many subclass members remain largely unexplored. It was not until recent years that the role of ubiquitin‐specific‐processing protease 35 (USP35) in cancers began to be understood. Here, we focus on delineating the role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USP35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The 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 comparative proteomic approach were employed to identif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DEPs) in H1299 cells induced by USP35 overexpression or silencing. Among the potential interactome of USP35, ribosome‐binding protein 1 (RRBP1), a membrane‐bound protein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captured our attentions. RRBP1 expression was found to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USP35 levels in both genetically modified cells and human NSCLC tissues. Concordantly, both RRBP1 expression and USP35 expression were found to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poor prognoses in lung adenocarcinoma patient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USP35 was verified to directly interact with RRBP1 to prevent it from proteasomal‐dependent degradation. Functionally, USP35 alleviated ER stress‐induced cell apoptosis by stabilizing RRBP1 in NSCLC cells. Collectively,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USP35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resisting ER stress‐induced cell death through deubiquitinating RRBP1, hence providing a rationale to target the USP35‐RRBP1 axis as an alternative therapeutic option for NSCLC.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通过对出国人员健康检查结果的分析归纳,为疾病预防和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防止传染病由口岸传入传出。方法对阿勒泰辖区2004-2005年共10 494名出国人员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37人,占总受检人数的1-31%,其中,旅游探亲68人,移民和留学各32和25人,商务、劳务等共12人;2004年8人,2005年129人。结论旅游探亲、移民、留学人员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重点人群,应加强监测。初筛未发现HIV阳性、梅毒等病例,但不应忽视对传染病的日常监测和预防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