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颈外动脉危险吻合血管造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椎动脉间存在的危险吻合,方法:分析了250例颈外动脉造影图像中存在的危险吻合现象(包括烟雾病35例,头颈部高血运病变216例,其中7例已行戏外动脉结扎)。结果:烟雾病中14侧病脑中动脉,11例颞浅动脉,7例枕动脉参与颅内供血;颈外动脉结扎病例均丰在咽枕吻合,此外,还发现3例(3/250)眼动脉由脑膜中动脉异常起源,结论: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椎动脉间存在多种危险吻合途径,栓塞治疗时应高度注意并予以适当处理,以避免造成颅内误栓。  相似文献   
12.
隐匿性肺癌及其纵隔转移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隐匿性肺癌及其纵隔转移的MRI信号特征,并评价MR技术的诊断准确性。方法15例隐匿性肺癌患均经PHILPS 1.0NT磁共振仪进行轴位T1、T2加权成像及冠状位T2加权成像,并包括Gd—DTPA增强扫描。MRI诊断结果经病理证实。结果15例肺癌患中,实性癌14例(93.3%),其MRI表现为略长E、长T2信号;坏死囊性变1例(6.7%),其MRI表现为长E、长B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增强明显10例,其中5例呈花环状增强。全部患中被发现有纵隔转移6例,经Gd—DTPA增强扫描,全部为增强表现。结论由于纵隔血管的流空效应,MRI对隐匿性肺癌及其纵隔转移具有高度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inbreed line miniature pig of Wuzhishan,ILMW)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SCs)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方法:选取6月龄健康ILMW 3头,从颈部皮下无菌获取脂肪组织约100 g,采用0.1% I型胶原酶消化组织,获得ILMW-ASCs,并进行体外培养和增殖;取第3,5,8,13代细胞进行如下实验:测量细胞大小,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表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并进行细胞诱导分化和绘制细胞增殖曲线。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ILMW-ASCs在体外贴壁,呈成纤维样或旋涡状生长;原代细胞培养 36 h出现贴壁,第5天进入对数增殖期,约7 d后80%的细胞汇合。 ILMW-ASCs细胞直径及体积分别为(17.00±0.54) μm和(2.58±0.24)×10–9 L。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和CD90呈高表达,不同代数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均P>0.05);CD45,CD8a和HLA-DR呈低表达,与第3代相比,随着代数的增加细胞表面抗原的阳性率逐渐增高(均P<0.05)。ILMW-ASCs成脂诱导结果为油红O染色呈阳性;ILMW-ASCs成骨诱导结果为茜素红染色呈阳性。ILMW-ASCs的第13代细胞出现凋亡和衰老,与较低培养代数相比细胞周期S期的比例下降(均P<0.05)。结论:ILMW-ASCs取材方便,贴壁时间早,细胞增殖活跃,传代周期短,传代后能保持稳定的生物学特性,是猪来源ASCs的最佳选择之一,可为大动物疾病模型和组织器官修复的细胞治疗提供候选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实施中药材GAP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中,存在选址不当、种质不清或退化、种植加工技术不规范、农药残留和有害重金属含量超标、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本文分析了中药材GAP种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的中药材GAP种植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海洋生物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及光保护等生物活性,在医用护肤品和药物的生产中有重要的贡献。长期紫外线照射是皮肤外源性老化的主要原因。紫外线照射可损伤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引起皮肤萎缩、皱纹及皮肤肿瘤等。海洋生物中有众多光保护物质,包括类菌孢素氨基酸、硫酸多糖、类胡萝卜素和多酚类物质等,这些物质在皮肤护理、化妆品和医药产品中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海洋生物中的光保护物质及其在皮肤光老化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绦虫 (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原头节 18k Da、16k Da抗原 ( E.m.18k Da和 E.m.16k Da)诊断泡球蚴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2 4例泡球蚴病、55例囊型包虫病、33例囊虫病和 30份健康人血清对 E.m.18k Da和 E.m.16k Da的抗体反应 ,同时用 E.m.2 - EL ISA试剂盒对比检测上述血清对 E.m.2的抗体反应。结果 :在免疫印迹试验中 ,E.m.18k Da和 E.m.16k Da均能被所有 2 4例 ( 10 0 % )泡球蚴病人血清识别 ,与囊型包虫病病人血清交叉反应率分别为 16.4 %和 2 9.1% ,与囊虫病人血清交叉反应率分别为 3.0 %和 33.3%。E.m.2 - EL ISA检测泡球蚴病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 95.8% ,与囊型包虫病和囊虫病患者血清交叉反应率分别为 2 3.6%和 33.3%。健康人血清均不与 E.m.18k Da、E.m.16k Da或 E.m.2发生反应。结论 :E.m.18k Da/16k Da,特别是 E.m.18k Da对诊断泡球蚴病有高度敏感性和较强特异性 ,可望成为泡球蚴病免疫诊断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7.
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共包括16只成年兔及3例动静脉畸形病例。16只兔中14只为实验动物,包括A组9只,B组5只;余2只作为空白对照。实验动物均形成颈部动静脉瘘,观察瘘形成后1-3个月及瘘结扎后1-3个月时瘘动静脉病理学变化。此外,尚对3例动静脉畸形病你的动静脉标本作病理学研究。结果 动静脉瘘形成后,动脉弹力膜进行性破坏,而静脉胶原纤维增生,动静脉平滑肌均破坏且排列紊乱;瘘结扎后,动静脉弹力组织恢复不明显,而胶原纤维增生显著,动静脉畸形主要病理表现为胶原纤维的显著性增生和退变。结论 动静脉瘘形成后,弹力组织破坏持续加重,胶原纤维则修复性增生,使动静脉失去原有的弹性。瘘结扎后,胶原纤维增生较明显,但弹力组织未见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实验性动静脉瘘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方法:24只成年兔分为A,B两组,每组12只,均形成颈部动静脉瘘,并于瘘形成后3个月时将瘘口结扎,A组于瘘形成后1-3个月及瘘结扎后1-3个月每月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B是行瘘血管直径测量,以观察其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A组10只兔的动静脉瘘于瘘形成后3个月仍通畅,血管直径呈进行性增大;B组9只兔的动静脉瘘于瘘形成后3月内通畅,血管直径呈进行性增大,余5只兔(A组2只,B组3只)的动静脉瘘则自行关闭,瘘结扎后,血流流速明显下降,而血管直径变化不明显。结论:动静脉瘘形成后,多数呈进行性发展,瘘动静脉持续性扩张,瘘口结扎后,虽血流流速明显下降,但血管扩张状态难以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和分析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ⅡA(NMMHC-ⅡA)在MYH9-RD患者中性粒细胞胞浆中的定位及表达,以确定包涵体的构成本质。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MYH9-R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NMMHC-ⅡA在胞浆中的定位和分布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和分析中性粒细胞中NMMHC-ⅡA在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之间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免疫荧光技术清楚地显示了患者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呈绿色荧光的"梭形"包涵体的形态和轮廓,与瑞特姬姆萨染色显示的包涵体形状、大小基本一致,但更为清晰;而正常对照者除有散点状的荧光斑点外,无包涵体形成;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患者NMMHC-ⅡA表达量较正常对照者降低。结论 MYH9-RD患者中性粒细胞包涵体的主要成份是NMMHC-ⅡA,NMMHC-ⅡA的显阴性作用导致了包涵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及MRI在鉴别肾脏囊性占位病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脏囊性占位病变的CT与MRI表现,并评价其对鉴别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151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囊性占位病变患者,包括多发囊肿125例,海绵状血管瘤16例及囊性肾癌10例,均经CT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了CT与MRI对肾脏囊性占位病变的诊断能力。结果 151例中,CT诊断肾囊肿118例,血管瘤16例,以及囊性肾癌17例,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58.8%,95.0%及95.4%;MRI诊断肾囊肿122例,血管瘤16例,以及囊性肾癌13例,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6.9%,98.8%及98.0%。CT对肾良性病变低估7例,对恶性病变高估了7例,而MRI对肾良性病变低估3例,对恶性病变高估3例。结论 CT与MRI二者都能对血管瘤作出正确诊断,而在肾囊肿与囊性肾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MRI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