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957篇 |
免费 | 4022篇 |
国内免费 | 211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73篇 |
儿科学 | 797篇 |
妇产科学 | 190篇 |
基础医学 | 2427篇 |
口腔科学 | 746篇 |
临床医学 | 4175篇 |
内科学 | 3185篇 |
皮肤病学 | 285篇 |
神经病学 | 902篇 |
特种医学 | 149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212篇 |
综合类 | 10684篇 |
现状与发展 | 5篇 |
预防医学 | 4355篇 |
眼科学 | 499篇 |
药学 | 4295篇 |
59篇 | |
中国医学 | 3794篇 |
肿瘤学 | 15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615篇 |
2023年 | 613篇 |
2022年 | 1416篇 |
2021年 | 1681篇 |
2020年 | 1462篇 |
2019年 | 780篇 |
2018年 | 751篇 |
2017年 | 1067篇 |
2016年 | 817篇 |
2015年 | 1443篇 |
2014年 | 1842篇 |
2013年 | 2287篇 |
2012年 | 3315篇 |
2011年 | 3366篇 |
2010年 | 3104篇 |
2009年 | 2844篇 |
2008年 | 2963篇 |
2007年 | 2707篇 |
2006年 | 2441篇 |
2005年 | 1950篇 |
2004年 | 1397篇 |
2003年 | 1176篇 |
2002年 | 875篇 |
2001年 | 761篇 |
2000年 | 636篇 |
1999年 | 255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以中国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估计家族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分析家族史对于前列腺癌发生的作用及家族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行穿刺并证实为前列腺癌的598例患者的一级亲属前列腺癌家族史。采取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前列腺癌家族史对于前列腺癌发生的作用,病例组选择年龄56~79岁的495例前列腺癌患者,对照组选择同期接受穿刺且结果为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匹配条件为年龄、民族(汉)和居住地相同。通过比较两组发病年龄、BMI、确诊时的PSA中位数、肿瘤分期、Gleason评分、D’Amico危险因素分级和首要治疗方式,来探究家族性前列腺癌患者和散发性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点的差异。结果:年龄56~79岁且具有前列腺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其前列腺癌发病率显著高于同年龄无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人群(RR=3.0,P=0.010)。598例在我院穿刺并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中,有25例(4.2%)是家族性前列腺癌患者。和散发性前列腺癌患者相比,家族性前列腺癌患者中分级属低或中度危险分级的比例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家族性前列腺癌患者更愿意接受根治手术作为其首要治疗方式(P<0.05)。结论:在中国,家族性前列腺癌发生率远低于西方国家。前列腺癌家族史显著增加中国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家族性与散发性前列腺癌之间并无显著的临床及病理学差异,但家族性前列腺癌患者更愿意接受根治手术作为首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罗哌卡因(ropivacaine,RPC)对黑色素瘤M21细胞生长,运动和上皮间质形态转换的影响。方法:采用0、0.25、0.5、1 mmol/L剂量罗哌卡因处理M21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四组:RPC 0 mmol/L组、RPC 0.25 mmol/L组、RPC 0.5 mmol/L组和RPC 1 mmol/L组进行后续试验。EDU染色检测细胞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检测侵袭细胞数;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显微镜观察上皮间充质转化形态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检测E-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Rac1、JNK1、p-JNK1、FAK、p-FA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结果表明,与RPC 0 mmol/L组相比较,RPC 0.5、1 mmol/L组EDU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侵袭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划痕愈合率显著降低(P<0.05),上皮间充质转化受到抑制,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Vimentin、N-cadherin、Rac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JNK1/JNK1、p-FAK/FAK比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罗哌卡因抑制Rac1/JNK1/FAK通路的活化调节黑色素瘤M21细胞生长,运动和上皮间质形态转换。 相似文献
34.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所有肺癌的80%~85%,是全世界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最初NSCLC对现有治疗的反应良好,但最终还是产生了耐药性。因此,有必要探索有效且新颖的治疗方法。随着对NSCLC研究的深入,发现Dickkopf家族蛋白(DKKs)的信号传导在NSCLC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DKKs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重要调节因子,并与NSCLC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介绍了DKKs家族成员在NSCLC中的作用机制,讨论了DKKs在NSCLC治疗中的潜力,为进一步防治NSCLC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5.
麻醉苏醒期是患者实施手术之后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麻醉深度会逐渐变浅,感觉功能逐渐恢复,自主呼吸逐渐开始自主进行调控,随着感觉功能的恢复患者慢慢清醒。在这一过程中手术室护士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关键,通过全面的生理与心理护理,保证患者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总结针刺对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调节作用,探讨其效应特点。方法基于近10年的现代实验研究文献,简述Bcl-2、Bax基因与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着重从整体特征、时效特点及不同针刺治疗方案的作用比较等三方面,就针刺对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调节作用进行总结评述。结果针刺对Bcl-2、Bax基因的作用具有整体、双向性的调衡特征,能促进抗细胞凋亡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促细胞凋亡基因Bax蛋白的表达,增大Bcl-2/Bax比值,达到抗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针刺对Bcl-2、Bax基因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效特点,起效快,维持时间较长,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应在脑缺血早期。在总体效应基本趋同的基础上,不同的选穴组方或针刺方法,其调节作用又存在优劣程度的区别。 相似文献
38.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HPN)是临床治疗较棘手疾病之一。本文检索近年来的医学文献,归纳有关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报道得出结论:中药治疗HPN疗效显著,在通络止痛的基础上各有侧重,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虚(气虚、阴血虚、阳虚)、郁(气郁、血瘀)、湿(寒湿、湿热),并予以归纳论述,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新型融合多肽CP32M中VEWNEMT序列的长短、残基的极性及其他部位残基的极性对其抑制gp41融合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多肽CP32M的基础上,通过对前7个氨基酸序列进行截取、部分替换、全部替换及改变其他位置氨基酸残基的极性设计合成系列多肽,测定多肽抑制HIV-1融合活性。应用圆二色谱、分子排阻色谱测定多肽与N36的结合功能。结果截取、替换氨基酸后的肽抑制gp41融合的活性都不同程度降低,与N36结合形成六束螺旋的能力减弱。在CP32M中部及C端i与i+4位置引入Lys增加Glu-Lys离子对作用后,肽活性降低。用C34的C端氨基酸序列NEKDLLE及可与gp120结合的序列RINNIPWSEAM置换QIWNNMT后,多肽仍有很高活性。结论片段VEWNEMT是关键片段,其中VE及MT是关键功能氨基酸。其他片段替代该片段后仍有较强活性,也与N36形成螺旋结构,提示该片段含有共性结合区。 相似文献
40.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是欧美常见男性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成为威胁老年男性生命的重要疾病.由于缺乏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早发现、早治疗作为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的策略被寄予厚望.现有筛查手段为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和直肠指检.目前在普通人群是否进行筛查试验还有争论,缺乏筛查能降低死亡率的一级证据,且发现的PC最终是否发展为临床疾病也有疑问.现有对早期局限性癌的3种治疗方法(观察等待、外照射和外科切除)缺乏有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证据来证实其利弊.在缺乏筛查试验RCT结果的情况下,大多数医生推荐进行"知情同意"的筛查,即让医生和患者都充分了解和讨论可供选择的早期诊断方法以及筛查的利弊后再做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