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87篇
  免费   2347篇
  国内免费   1327篇
耳鼻咽喉   126篇
儿科学   288篇
妇产科学   125篇
基础医学   1535篇
口腔科学   528篇
临床医学   2329篇
内科学   1824篇
皮肤病学   209篇
神经病学   350篇
特种医学   1067篇
外科学   1701篇
综合类   6227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2411篇
眼科学   197篇
药学   2331篇
  29篇
中国医学   2482篇
肿瘤学   1100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337篇
  2023年   386篇
  2022年   849篇
  2021年   1020篇
  2020年   858篇
  2019年   478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644篇
  2016年   516篇
  2015年   882篇
  2014年   1118篇
  2013年   1411篇
  2012年   2023篇
  2011年   2056篇
  2010年   1852篇
  2009年   1643篇
  2008年   1726篇
  2007年   1641篇
  2006年   1287篇
  2005年   981篇
  2004年   775篇
  2003年   638篇
  2002年   443篇
  2001年   366篇
  2000年   283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应用早期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脓毒症患者临床早期抗凝和免疫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5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治疗组(以下简称实验组)1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既往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 (IL-10),D-二聚体,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14-+单核细胞HLA-DR。结果(1)D-二聚体在实验组明显下降,并且在治疗5、10、16 d的D-二聚体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与实验组TNF-α随着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但实验组下降更为明显,在治疗3 d时分别为(38.1±4.5)pg/ml与(55.1±7.6)pg/ml,5 d时为(30.1±6.3)pg/ml与(49.2±3.9)pg/ml,10 d为(23.3±3.7)pg/ml与(42.4±6.5)pg/ml,16 d为(12.1±4.2)pg/ml与(39.8±7.1)pg/ml四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与实验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随着时间延长均呈升高趋势,但实验组升高更为明显,在治疗3 d时分别为(41.6±5.5)%与(25.3±5.6)%,5 d时为(61.7±3.4)%与(35.7±4.5)%,10 d时为(62.4±4.1)%与(40.6±7.8)%,16 d时为(60.1±2.9)%与(43.3±2.3)%四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应用早期干预,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恶化的全身炎症反应状态、免疫功能紊乱和血液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真皮-脂肪颗粒混合液注射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将真皮颗粒和脂肪颗粒混合制成真皮-脂肪颗粒混合液,用2mm脂肪抽吸针注射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结果本组18例,17例1次填充成功,仅1例因缺损面积过大而补充填充1次,全部病例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外形明显改善。结论真皮-脂肪颗粒混合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手术简单易行,术后吸收少,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体外缺氧条件下骨肉瘤SaOS-2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建立骨肉瘤细胞体外缺氧培养模型;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改变;划痕损伤法和Boyden侵袭小室检测细胞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缺氧培养不同时相(8、16、24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缺氧培养16h内,细胞周期表现为G1期阻滞。24h后,细胞周期恢复常氧状态。缺氧培养24h后,骨肉瘤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缺氧处理后,VEGF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在缺氧条件下均显著增强。结论骨肉瘤细胞存在缺氧耐受机制,通过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来应对缺氧带来的不利。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同时应用融合及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损伤的远期疗效,对照该术式与非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4例由于急性外伤引起的L4/L5及L5/S1椎间盘损伤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价。根据生物力学稳定性对病变节段分别采用融合和非融合技术。手术全部经前路腹膜外切口。L5/S1采用椎间融合(自体髂骨 cage植入),L4/L5采用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后随访4年,摄术后X线正侧位、动力位片,术后2年MRI检查,SF36问卷调查。同期8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结果术后6、12、24、36及48个月X线片显示,融合节段正侧位椎体间无移位,全部患者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非融合节段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术后2年MRI显示有正常活动。同期8例非手术治疗患者5例缓解,3例因症状加重实施手术。结论前路融合技术可以有效稳定椎节,缓解腰椎不稳所致的疼痛。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可以有效地维持放射学稳定性,但不能完全替代正常椎间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979年以来采用EPCV治疗的176例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评价疗效,评价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溃疡复发率、胃排空功能、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和营养状态及Visick分级。结果全组患者有153例(86.9%)获得5年随访。无手术死亡者。进食后上腹发生间断性胀痛13例(8.5%),有时返酸12例(7.8%),经服用吗叮啉可缓解。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行粘连松解术4例(2.6%),溃疡复发4例(2.6%),均发生在术后2-3年内。浅表性胃炎21例(13.7%),十二指肠球部变形31例(20.3%),胃窦蠕动功能较好,胃排空功能正常。全组无贫血发生,体重增加者116例(75.8%)。Visick改良分级,146例为Ⅰ级和Ⅱ级,优良率占95.4%,Ⅲ级3例(2.0%),Ⅳ级4例(2.6%)。结论EPCV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较少、溃疡复发率低、患者术后远期营养状况良好、生活质量较高的优良疗效,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首选的安全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胸椎后凸与性别、年龄、椎体和椎间盘形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61例样本的性别、年龄资料和胸椎MRI片。在计算机上测量椎体、椎间盘前后缘的高度和Cobbs角,以椎体和椎间盘前后缘的高度比值代表椎体和椎间盘的形态,Cobbs角代表胸椎后凸。通过Pearsons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椎体形态与胸椎后凸的相关性比较大,相对来说椎间盘与胸椎后凸的相关性则比较小。女性81%的胸椎后凸与椎体和椎间盘的形态有关。男性72%的胸椎生理性后凸与椎体和椎间盘的形态有关。[结论]正常胸椎后凸是由椎体和椎间盘的形态共同决定的,特别是女性胸椎后凸与椎体和椎间盘形态的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07.
可吸收螺钉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应用选择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可吸收螺钉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的有关问题,探讨可吸收螺钉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聚-DL-乳酸(poly-DL-lacticacid,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组94例,男53例,女41例;平均40.5岁,平均随访时间32周。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组90例,男47例,女43例;平均38.5岁,平均随访时间30周。2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比较术后2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周时膝关节屈曲角度、与健侧相比关节活动丧失角度,2组手术时间,一次性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等问题。[结果]通过随访,可吸收螺钉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0±2.0)周,术后8周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为115°±10°、与健侧相比关节活动丧失10°±6.8°,手术时间平均60 min,无1例并发症;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组临床愈合时间(12±2.0)周,术后8周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105°±8°、与健侧相比关节活动丧失15°±6°,手术时间平均55 min、一次住院费用平均9 430±1 000元,其中6例克氏针滑出并针眼感染、2例克氏针钢丝断裂、3例再次手术见张力带钢丝松动骨折移位愈合、1例髌骨骨质受损行石膏托固定。[结论]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相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法,具有髌骨周围软组织刺激症状少、内固定更稳定的优点。临床愈合时间相对较短,关节功能恢复更理想,病程中住院费用低,无并发症,且无需2次取出内固定,是一种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探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眼眶骨折眼球内陷功能性复位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眼眶骨折眼球内陷手术复位的方法和手术最佳时期,探讨手术前后视功能变化。方法:应用螺旋CT影像和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对100例施行眼眶重建和眼球复位手术的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在早期手术的40例患者中,28例眼球内陷完全复位,12例改善;60例晚期手术中,32例完全复位,28例得到部分改善;手术前后视网膜电流图(F—ERG)和视觉诱发电位(P-VEP)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人工材料行眼眶重建和眶内充填技术手术治疗眼球内陷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早期手术效果优于晚期手术,手术创伤对视功能无明显影响,眼眶重建和眼球复位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肝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移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建立结肠癌细胞与肝细胞三维共培养模型,将结肠癌细胞系Colon-26细胞培养在共培养系统上层,肝细胞培养在下层。实验分为3组:(1)Colon-26细胞与小鼠的肝细胞共培养(肝细胞组)。(2)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纤维细胞组)。(3)Colon-26细胞单独培养(对照组)。观察肝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移行、增殖的影响,以及共培养液内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结果肝细胞组的Colon-26细胞移行能力分别比纤维细胞组和对照组增强(t1=6.296,P=0.000;t2=5.322,P=0.000),Colon-26细胞增殖能力在肝细胞组亦分别比另两组增强(t1=3.905,P=0.005;t2=3.719,P=0.006)。肝细胞组的共培养液中EGF浓度明显升高(z=3.077,P=0.002)。结论在体外能建立结肠癌细胞与肝细胞的三维共培养模型。体外肝细胞能通过分泌生长因子促进结肠癌细胞的移行和增殖。  相似文献   
110.
手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对2003年9月-2006年3月之间经手术治疗的15例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5例患者中,2例术后无明显缓解,13例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前术后评分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短节段整块揭盖减压与蚕食减压相结合为治疗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较好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