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0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30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49篇 |
内科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3篇 |
综合类 | 61篇 |
预防医学 | 16篇 |
眼科学 | 11篇 |
药学 | 8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评价免疫调节T细胞和细胞因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中的作用。
方法2004 02—2005 06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特发性再障患儿骨髓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CD+4CD+25T细胞水平,ELISA检测骨髓转化生长因子(TGF β1)和Flt 3L水平,并与正常儿童对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初诊再障患儿外周血和骨髓CD+8T细胞均显著增高(P<0.05),重型再障(SAA)组伴外周血CD-3CD+56NK细胞及骨髓B细胞显著下降(P<0.05)。初诊SAA组骨髓CD+4CD+25T细胞\[(7.5±3.4)%\]显著高于对照组\[(4.3±0.9)%,P<0.05\],初诊SAA组及轻型再障(MAA)组骨髓CD+4CD+25/CD+4比值分别为(28.9±11.1)%和(28.2±9.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4±0.9)%,P均<0.05\],骨髓TGF β1分别为(2.2±1.7)μg/L和(2.0±0.6)μg/L,均较对照组[(4.4±0.9)μg/L]显著降低(分别为P<0.01、P<0.05),而Flt 3L水平分别为(1031.1±321.8)ng/L和(694.7±424.7)ng/L,均较对照组[(63.0±37.5)ng/L]显著增高(P均<0.01)。缓解期SAA儿童除外周血CD+8T细胞仍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外,其余上述指标均接近正常水平。相关分析显示,骨髓CD+4CD+25T细胞与CD+3CD+4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95、0.540,P<0.01);Flt 3L与骨髓CD+3、CD+4、CD+8T细胞及CD+4CD+25T细胞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32、0.542、0.688、0.405,P分别<0.01、0.01、0.01、0.05),而TGF β1与骨髓CD+8T细胞和Flt 3L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431、-0.482,P分别<0.05、<0.01)。
结论儿童再障发病与CD+4CD+25T细胞数量缺乏无关,骨髓TGF β1水平显著降低和Flt 3L水平显著增高可能在再障儿童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和功能紊乱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调查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病毒自然感染,分析免疫接种后抗体变化规律,为调整出血热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出血热高发病区、低发病区和非疫区共抽取600人,进行发病调查和血清IgG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结果 既往出血热发病人群IgG水平>高发区接种人群>低发区接种人群>高发区非发病非接种人群>低发区非发病非接种人群;既往出血热病例的IgG水平每10年衰降25%,30年后仍是接种人群的2倍以上;高发病区汉坦病毒隐性感染率33%,低发病区隐性感染率为23%;完成基础免疫接种即可获得较高抗体水平,末次接种5 ~ 10年后抗体水平下降40%,10~20年下降60%.结论 出血热显性感染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在出血热历史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出血热疫苗末次接种7~8年需再加强一针. 相似文献
24.
魏菁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3)
甲壳素发现于 1811年 ,是自然界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一种天然氨基多糖。广泛存在于昆虫、甲壳类动物外壳及真菌细胞壁中。甲壳素的主要衍生物是脱乙酰甲壳素 ,又名几丁糖。近年来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成为医药界及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1] ,本文就其生物活性及近年来的应用研究综述如下。1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1 1 抗微生物活性 氨基多糖本身并无抗菌作用 ,但由于几丁糖高分子化合物复杂的空间结构中含有高活性的功能基团 ,表现出类似抗生素特性。几丁糖具有抑制细菌 ,霉菌生长的活性。Kamoto[2 ] 等对几丁糖的抗微生物活性研… 相似文献
25.
陕西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人群国产疫苗免疫远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苗远期保护率,分析疫苗接种后抗体变化规律.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和横断面调查方法,在陕西省HFRS疫区(户县)和非疫区(定边县)开展发病和疫苗接种调查,采用ELISA检测血清IgG抗体.结果 HFRS疫苗保护率拟合接种年限的曲线方程[保护率Y=(0.863+ 0.283/X年限)×100%],末次接种7~8年后保护率降到90%以下,10年后为88%,平均94%;疫区接种人群IgG检测吸光度(A)中位数高于疫区非接种人群4倍,完成基础免疫接种即可获得较高抗体水平,末次接种5~ 10年间抗体水平下降50%,10年以后下降60%.结论 在HFRS疫区,人群抗体在末次接种后5~10年间下降50%,疫苗保护率在7~8年后降到90%以下,可考虑7年后再加强接种一个针次.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分析陕西省2006-201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人间疫情流行特征,并探讨疫苗接种策略。方法 对陕西省2006-2017年HFRS疫情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陕西省2006-2017年累计报告HFRS病例20 309例,死亡138例,HFRS发病具有季节性,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2006-2017年HFRS发病人群中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发病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为3.09: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73.58%。结论 结合2006-2017年陕西省HFRS发病年龄分布特征,建议今后陕西省HFRS接种可考虑60岁以上人群。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火把花根片在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模型,预处理为放疗8.0Gy,分为:对照组(n=10)异基因骨髓细胞(2×10~6)加脾T淋巴细胞(2×10~6)移植组;火把花根片组(n=20)异基因骨髓细胞(2×10~6)加脾T淋巴细胞(2×10~6)移植加火把花根片预防组。比较受鼠生存时间和GVHD发生情况,受鼠外周血象中白细胞、血球压积等恢复情况和骨髓细胞中嵌合体H-2D~b阳性细胞百分比以评价造血重建。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鼠的脾细胞中CD4~+和CD8~+以及CD25和CD69的表达。结果移植后对照组受鼠均于25天内死于GVHD,火把花根片组GVHD的发生率为20%(4/20),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存活率和时间明显增高和延长(P<0.01);存活的火把花根片组小鼠(n=4)40天时骨髓细胞中的H-2D~b阳性细胞百分比达(93.38±4.32)%。移植后10天开始,火把花根片组小鼠CD4~+和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28.
背景:细胞干燥保存的研究报道较多,组织器官是否适用于干燥保存,尚缺乏证据。
目的:用海藻糖作为干燥保护剂,优化海藻糖载入大鼠皮肤的条件,探索皮肤干燥保存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11/2008-11在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体质量150 g左右成年SD大鼠。海藻糖由Sigma公司提供。
方法:通过控制海藻糖浓度(50,300,500,800,1 000 mmol/L)、负载时间(0.5,4,7,9 h)和温度[4 ℃、4~37 ℃(相转变)和37 ℃],优化海藻糖导入大鼠皮肤的条件。将负载海藻糖的皮肤置于含100 g/L二甲基亚砜的DMEM冷冻液中孵育,程序冷冻仪以1 ℃/min的速率降温至-80 ℃后移入冷冻干燥机中进行冻干。将冻干皮肤水化复苏后分别用双醋酸羧基荧光素(CFDA)、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皮肤活性,并以新鲜和甲醛固定皮肤的吸光度值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观察皮肤组织结构,并进行自体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海藻糖在不同加载浓度、孵育温度和时间载入大鼠皮肤的情况。冻干皮肤水化后的形态学、组织学变化及其自体移植后存活情况。
结果:海藻糖浓度小于800 mmol/L,皮肤的海藻糖载入量随海藻糖浓度的升高而明显增(P < 0.05),浓度大于800 mmol/L,海藻糖载入量差异不显著。孵育温度为37 ℃组和相转变组皮肤海藻糖载入量明显高于4 ℃组(P < 0.05),相转变组与37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肤孵育4,7,9 h的海藻糖载入量明显高于孵育0.5 h的载入量(P < 0.05),孵育时间为4,7,9 h之间的海藻糖载入量差异不显著,但孵育7 h后皮肤的海藻糖载入量不再增加。实验以海藻糖浓度为800 mmol/L,孵育温度为37 ℃,孵育时间为7 h为优化的负载条件处理大鼠皮肤。冻干皮肤玻璃化状态良好,呈半透明状。水化后能够恢复到新鲜皮肤的大小和色泽,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与新鲜皮肤组织无差别。冷冻干燥皮肤的活性明显高于甲醛固定的大鼠皮肤 (P < 0.05)。冻干保存的皮肤水化后移植回自体大鼠,可存活长达13 d。
结论:海藻糖可作为干燥保护剂进行大鼠皮肤冷冻干燥保存,海藻糖浓度为800 mmol/L,孵育温度为37 ℃,孵育时间为 7 h是海藻糖载入大鼠皮肤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29.
目的:了解人脐血(CB)、外周血(PB)及骨髓(BM)植入辅助细胞(FCs)的分布规律。方法:不同来源的标本共分A、B、C、D4组,A组为CB,B组为正常成人骨髓(ABM),C组为正常学龄前儿童外周血(CPB),D组为正常成人外周血(APB);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标本中CD8^+CD3^+α,J3TCR^-γ,STCR^-植入FCs的比例,比较上述细胞分布的差异性。结果:A组FCs的比例为(0.78±0.45)%,显著低于B、C和D组(P〈0.01);而B、C和D组FCs的比例分别为(2.85±1.03)%、(2.73±1.08)%和(3,47±1.26)%,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BM、CPB和APB中的FCs比例显著高于CB。 相似文献
30.
目的:讨两种浓度胎牛血清培养的不同传代次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在生长特性及表面标志方面的差异性。方法:实验于2004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取健康Wistar大鼠5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分别以体积分数为0.1和0.15的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基进行贴壁培养,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形态特征、生长曲线及表面标志CD45,CD11b,CD29和CD44的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和CD44,造血前体细胞表达CD45和CD11b)。结果:①两种浓度胎牛血清培养细胞均能获得贴壁梭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但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原代培养的细胞分裂增殖较快,集落融合较早,传代时间较短(平均10d)。②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传代培养第1,2代细胞均质性相对较差,CD45阳性率分别为23.4%,15.4%,CD11b阳性率分别为16.6%,10.3%,高于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培养组(P<0.05),至第3代后两组已无差异,CD45和CD11b阳性率均小于5%,而CD29和CD44阳性率均大于95%。③两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相似,但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数生长期峰值出现较早,为第6天,而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培养组为第7天。结论:体积分数为0.1和0.15的胎牛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特性和表面标志方面存在差异。使用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已可满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扩增,但要在短期内获得较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优于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