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31.
目的:观察关节对应取穴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均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针刺患者患膝内外膝眼、犊鼻中、梁丘、血海5穴,留针20min;治疗组患者针刺双侧肘部曲池、手三里、肘移6穴,留针20min,留针期间患者膝关节进行最大关节活动度的主、被动屈伸运动锻炼。使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的《膝关节功能评定表》对2组疗效进行评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疼痛、行走、上下楼及关节屈曲挛缩程度较前显著改善(P〈0.01,P〈0.05),肿胀程度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除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3项统计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关节对应取穴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提高疗效,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较佳疗法。  相似文献   
32.
电针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PY与NT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的变化及血浆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浓度的影响,探讨针刺单个特定穴(曲池)的降压效果及降压机制。方法:80例患者经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各40例,电针组予电针曲池治疗,对照组予尼卡地平片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压及血浆NPY、NT浓度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NPY浓度均明显降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NT浓度均明显升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NPY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血浆NT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曲池能有效调节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Y与NT浓度。  相似文献   
33.
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5例。A组针刺健侧顶颞前斜线(运动区)治疗;B组采用Brunnstrom促通技术训练;C组两项结合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临床疗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和Barthel指数(BI)积分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治疗21 d后,FMA及BI积分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明显提高(P0.01),其中FMA积分,B、C组上肢高于A组(P0.05);A、C组下肢高于B组(P0.05);BI积分,C组高于A、B组(P0.01)。3组临床疗效比较,C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B组(40.0%与13.3%、13.3%;86.7%与73.3%、66.7%,P0.01)。结论: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 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 结果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眠时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 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人迎穴改良针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人迎穴改良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人迎穴常规针刺法治疗,14天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浓度和FS-CS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迎穴改良针刺法能够快速有效的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6.
目的:在钛表面接枝大分子季铵盐,以增强钛种植体的表面抗菌效果。方法:采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引发甲基丙烯酸 N,N-二甲氨基乙酯 (DMAEMA)单体在钛片表面聚合,获得含叔胺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刷,然后与十六烷基溴发生季铵化反应,在钛表面形成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季铵盐涂层。用用静态接触角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改性的钛表面进行表征;以纯钛为对照组,季铵化后的钛片作实验组,分别在其表面进行变形链球菌(S.m)和大肠杆菌(E. coli )培养,4、 24 h后用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 检测钛片表面的细菌活性。 结果:静态接触角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结果证明大分子季铵盐被接枝到钛片表面。荧光显微镜显示无论是G+变形链球菌还是G-大肠杆菌,纯钛表面均有大量的活细菌;而实验组上细菌几乎全为死菌。SEM显示实验组钛片表面的细菌比空白组钛表面量明显少些,结果与荧光显微镜结果一致。结论:钛表面成功接枝大分子季铵盐物季铵盐,接枝大分子季铵盐的钛表面对变形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37.
电针曲池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曲池穴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化以及血浆儿茶酚胺(CA)浓度的影响,从而探讨针刺曲池穴的降压机制.方法:将60例EH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曲池穴组(电针组)和药物对照组(药物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电针曲池穴和西药治疗(口服尼卡地平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改变以及血浆儿茶酚胺的浓度变化.结果:①两组在疗程结束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降低(P<0.01);②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D)浓度均明显下降(P<0.01),而血浆多巴胺(DA)降低不明显(P>0.05);③两组在疗程结束后降压疗效方面,电针组总有效率为66.7%,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曲池穴和药物均能够通过调节血浆CA浓度达到对血压的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毫火针结合电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的疗效及该疗法对血清IL-10(Interleukin-10)、CXCL10(CXC chemokine ligand 10)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5例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患者按照1:1:2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2组各12例,治疗3组21例。治疗1组给予毫火针联合低频电针治疗,治疗2组给予单纯低频电针治疗,治疗3组给予更昔洛韦钠针静脉滴注、鼠神经生长因子肌注。3组患者均治疗一个疗程(10 d),在治疗前后分别评价3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疱疹观察指标(止疱、结痂及脱痂时间),同时测定患者血清IL-10、CXCL10浓度。结果: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 05),其镇痛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由高到低依次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 3组患者在止疱、结痂、脱痂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P0. 05),其中治疗1组、2组的时效均短于治疗3组,治疗1组时效最优。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组、3组血清IL-10浓度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 0. 05),治疗3组血清CXCL10含量明显降低(P 0. 05)。结论:毫火针结合低频电针疗法疗效颇佳,能明显缓解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并有效控制疱疹增长,促进皮损结痂、脱痂,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针灸治疗Wagner 0级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106例Wagner 0级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Wagner 0级糖尿病足,研究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Wagner 0级糖尿病足。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末端运动潜伏期(DML)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MCV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 5%(49/53)高于对照组的69. 8%(3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医针灸疗法具有改善患者动脉硬化、调节血脂、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0.
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穴方法众多,包括体针、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项针、腹针、腕踝针、按时取穴等,不仅疗效显著,并且具备简单、方便、廉价、有效、环保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