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3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75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86篇
口腔科学   25篇
临床医学   226篇
内科学   165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12篇
综合类   548篇
预防医学   300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318篇
  11篇
中国医学   232篇
肿瘤学   6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31.
目的观察与分析床边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抢救ICU重度高血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ICU抢救的60例并发重度高血钾的重症患者给予床边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先对患者使用无钾置换液,待血钾浓度到正常值之后,再增加置换液中的钾离子浓度直至到平衡的状态,对比患者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1 h、2 h、4 h、6 h、12 h和24 h的血清钾浓度。结果患者在治疗之后的1 h内血钾浓度都有普遍下降,6 h之内患者的血钾浓度都下降到正常值,12~24 h患者的血钾浓度均保持在正常水平内,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生命指标及体征都很稳定。结论在抢救ICU重度高血钾患者使用床边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的治疗方式,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钾浓度,并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肾上腺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髂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总结诊疗经验。结果:患者行腹腔镜下行左肾上腺切除术·未发生任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肾上腺淋巴管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肾上腺良性肿瘤·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需病理学检查.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环瓜氨酸肽(CCP)抗体、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检测的意义.方法 54名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修订的RA诊断标准的患者为实验组,20名正常体检健康人员做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检测血清CCP抗体,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RA组患者均行双手和双足X线检查评价骨关节侵蚀情况.结果 RA组CCP抗体的阳性率为66.7%,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RA组及对照组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分别为(3.41±1.83)%、(4.23±2.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CC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分别为(3.17±1.57)%、(3.59±1.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关节侵蚀发生率分别为72.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P抗体阳性组骨关节侵蚀率与CD4+ CD25+调节性细胞水平无明显相关(r=-0.126,P>0.05).结论 CCP抗体可以作为RA的重要实验室检测指标;CCP抗体阳性RA患者较阴性患者更易发生骨关节侵蚀,但骨关节侵蚀的发生可能与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降低无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多数患者可正常自行行走。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优53例,良18例,尚可4例,优良率为94.7%。结论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方法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5.
患者,男,14岁。因反复排尿后头痛、头昏3个月于2005年1月10日入院。入院前尿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B超示膀胱占位病变。膀胱镜发现膀胱左前侧壁有一5 cm×5 cm大小的包块,基底部宽,向膀胱内突出,表面光滑,表面有较多的滋养血管,距左侧输尿管口2.5 cm。检查:血压为100/70 mmHg(1 mmHg=0.133 kPa)),排尿后血压(160~170/110~80 mmHg);醛固酮检测: PRA 0.02μg/L (0.05~0.79μg/L ), AII18.72μg/L(28.2~52.2μg/L), ALD 36 ng/L(59~174 ng/L)。血CA 5.4μmol/l (2.09~3.91μmol/L), E 1.61μmol/L(1.31~2.51μmol/L),NE 3…  相似文献   
36.
复发性静脉性溃疡的原因分析及再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复发性静脉溃疡的原因及再次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复发性静脉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3例患者81条肢体入组,男性55例(60条肢体),女性18例(21条肢体),平均年龄52.6岁(31~73岁).所有患者入院前均因下肢静脉溃疡接受过一次或数次手术.溃疡复发距上次手术8~37个月,平均10.6个月;溃疡直径1.3~6.5 cm,平均3.7 cm.再次手术前多普勒超声发现小腿交通静脉反流57条肢体(70.4%),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8条肢体(46.9%),DVT后遗症16条肢体(19.8%),大隐静脉属支残留11条肢体(13.6%),大隐静脉主干再通或残留8例(9.9%).针对存在的病因采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及属支结扎、内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溃疡周边环形缝扎、曲张静脉环形缝扎加切除、深静脉瓣膜修复术以及穿着弹力袜等治疗措施.结果 随访3~60个月,平均37.3个月.3个月时溃疡平均直径明显缩小,6个月时溃疡完全愈合,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1年后3条肢体(3.7%)溃疡再次复发.结论 小腿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大隐静脉再通或属支残留是静脉性溃疡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针对性的冉次手术仍然可以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总结20例急性小肠系膜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方法 分析自1994年8月至2004年9月间,我科共收治的20例急性小肠系膜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外科处理结果。结果 急性剧烈的腹痛为其共同特点,其中18位病人有腹膜炎表现,13位病人有低血压休克表现;1例在入院3h后死亡外,19例切除坏死的小肠和相对应的肠系膜。病理检查及尸检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15%),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例(25%),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60%)。术后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2例,腹腔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急性肾衰1例,脑血管意外1例。术后24~72h内有4例因再次肠坏死再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最终,治愈13例,死亡6例。结论 急性小肠系膜缺血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腹膜炎出现后,应立即行剖腹探查,并同时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8.
大肠癌肝微转移预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E26转录因子(Ets-1)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以及正常膀胱组织中的VEGF和Ets-1进行检测。结果:Ets-1的阳性率在Ta~1和T2~4分别为32.1%和65.5%(P<0.05);Ⅰ级和Ⅲ级的表达率分别为31.3%和66.7%(P<0.05);在初发肿瘤和复发肿瘤中的表达分别为33.3%和66.7%(P<0.05)。VEGF的阳性表达率在Ta~1和T2~4分别为28.6%和85.0%(P<0.01);Ⅰ级和Ⅲ级的表达率分别为25.0%和77.8%(P<0.01);在初发肿瘤和复发肿瘤中的表达分别为36.7%和77.7%(P<0.01)。结论:Ets-1和VEGF可以作为了解膀胱移性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0.
目的通过对1 913例初产妇产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初产妇第一产程产程曲线特征。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的1 913例单胎、足月、头先露初产妇,其中自然临产产妇1 523例为自然临产组,应用静滴缩宫素计划分娩产妇390例为缩宫素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记录2组产妇的年龄、分娩孕周、体质量、身高、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第一产程宫口扩张程度及持续时间,并计算宫口扩张每进展1 cm所经历的时间等资料。结果自然临产组分娩时孕周为(39.6 ±0.9)周,缩宫素组分娩时孕周为(39.9±1.1)周,2组产妇孕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分娩时年龄、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新生儿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程曲线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在宫口开大5 cm后,2组产程的进展均呈现加速趋势。自然临产组宫口开大3~4、4~5、5~6、7~8 cm所持续的时间均长于缩宫素组(P < 0.05~P < 0.01),2组宫口开大6~7、8~9、9~10 cm所持续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活跃期起点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riedman产程图和新产程标准均不能很好描述国内人群产程特征,应进一步收集国内产妇产程数据,绘制合适的产程图指导产程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