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SD)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7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86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PSD分为PSD组60例和非PSD组126例。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梗死灶数量、部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抑郁状况。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86例患者共60例(32.26%)发生PS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居住状况、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梗死数量、NIHSS评分、MMSE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小学文化、合并糖尿病、梗死数量、NIHSS评分、MMSE评分是患者PSD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发生PSD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性别、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梗死数量、NIHSS评分、MMSE认知功能等。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维生素A棕榈酸酯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愈合及结膜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0只,建立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模型(角膜中央直径8 mm上皮刮除),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使用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B组合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凝胶与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C组合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与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D组合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与维生素A棕榈酸酯凝胶及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各组均于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建模后当日开始用药.用法均为3次/d,1滴/次,观察时间为7 d.在模型建立第0、1、4、7天共4个时间点采用前节裂隙灯显微镜照相系统进行眼表照相,并计算角膜上皮损伤及其修复面积;在模型建立前及建立后第1、4、7天共4个时间点进行角结膜组织透射电镜检查、角膜光镜组织学检查及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对角膜上皮、结膜上皮细胞修复情况及结膜杯状细胞形态数量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Tukey显著性检验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造模后第1天各组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63,P=0.000),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A组(53.512±18.850)mm~2,B组(92.194±14.367)mm~2,C组(89.779±20.535)mm~2,D组(127.816±16.379)mm~2,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各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每740μm×550μm 面积)明显下降,A组(10.083±4.441)个,B组(10.667±3.551)个,C组(9.583±4.502)个,D组(9.167±5.606)个,但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9,P=0.868).造模后第4天各组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665,P=0.000),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A组(120.369±11.839)mm~2,B组(156.606±8.087)mm~2,C组(154.216±9.990)mm~2,D组(175.181±5.168)mm~2,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8);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各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每740 μm ×550 μm 面积)开始恢复,A组(41.250±4.575)个,B组(56.083±6.374)个,C组(48.417±4.562)个,D组(61.917±5.017)个,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10,P=0.000).造模后第7天各组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A组(177.472±3.585)mm~2,B组(186.715±3.022)mm~2,C组(182.293±3.158)mm~2,D组(194.106±2.176)mm~2,D组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大于其他3组(P<0.0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各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每 740 μm×550 μm面积)明显恢复,A组(63.167±11.488)个,B组(99.501±15.877)个,C组(82.015±9.175)个,D组(104.750±9.659)个,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12,P=0.000),B组与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0).透射电镜下观察角膜组织,维生素A棕榈酸酯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能促进角膜上皮细胞之间连接的建立,维生素A棕榈酸酯具有保护角膜上皮细胞、防止上皮角化、促进角膜上皮增殖分化的作用.电镜检查结膜组织,可见B、D组新生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较多,胞内分泌颗粒密集,与A、C组有明显差异,B、C、D组新生的结膜上皮细胞连接紧密.结论 维生素A棕榈酸酯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能够有效促进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角膜上皮修复,合并用药时作用最明显.维生素A棕榈酸酯可促进结膜杯状细胞的再生,促进结膜上皮细胞间连接的建立,明显优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43.
44.
颞下间隙(ITS)位于半侧颌面部中央,内含重要神经血管,既切除此间隙内肿瘤又保存颞下颌关节(TMJ)结构的手术进路是一项挑战。常见ITS进路包括侧方进路、前方进路和下方进路。对于不仅累及ITS还侵犯其他重要结构的肿瘤,需设计联合进路。目前,尚缺乏对切除累及ITS的TMJ肿瘤手术进路的总结。本研究通过回顾近年文献,综述累及ITS的TMJ肿瘤的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45.
三叉神经痛和半侧面肌抽搐的病因研究与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叉神经痛 (trigeminalneuralgia ,TGN)和半侧面肌抽搐 (hemifacialspasm ,HFS)均是神经过度兴奋型疾病 ,据文献报道TGN年发病率为 4 3/10万人[1] ,HFS年发病率男性为 0 74 /10万人 ,女性为 0 81/10万人[2 ] 。目前国际上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趋于集中 ,随着内镜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广泛采用 ,也为治疗TGN和HFS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病因学可从中枢神经核以上段、桥小脑角 (cerebellopontineangle,CPA)段和出颅孔段来探讨。发生于中枢神经核以上段的病因即传统所称中枢病变学说 ,但究竟是中枢神…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利用内镜辅助开放性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探讨其适应证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36例滑膜软骨瘤病患者,术前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确定病灶范围。对其中病变位于关节上腔,且MRI冠状位重建上显示关节囊内侧沟扩张低于髁突内侧嵴而未达颞下间隙的患者,选择开放性手术配合内镜行游离体摘除,并彻底进行关节囊及滑膜清扫。术后临床检查关节-颌骨-咬合情况并进行远期影像学随访,以评价应用效果。结果:36例患者先行开放性手术摘除关节腔内可见游离体,再利用内镜行关节上腔探查,发现14例患者在内侧沟、前后隐窝等区域存在游离体残余,配合杯状钳取出,最后行关节囊清扫和病变滑膜切除,术后病理提示滑膜软骨瘤病。术后33例患者完成随访,其颞下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咬合及面型稳定,平均33.3个月的磁共振随访显示无肿瘤复发。结论:颞下颌关节镜辅助开放性手术可观察关节腔各个位置,以彻底清除病灶,避免术中截骨和病灶残留,减小手术创伤并缩短手术时长,是传统手术方案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47.
目的:建立CT/MRI配准和融合基础上的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共存的手术界面,实现半月神经节与穿刺针关系的可视化。方法:将1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增强3d Fiesta序列的MRI数据和头颅CT数据导入surgView-RFT电磁导航系统,增强3d Fiesta上分割出半月神经节图像,单独保存。头颅增强3dFiesta和CT以鼻根点、双侧髁突外侧嵴点3点进行线性配准,在CT/MRI融合基础上二次融合半月神经节图像,建立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共存的手术界面。结果:10例患者的20侧半月神经节均在增强3d Fiesta上被分割成像。经图像融合后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的位置关系如下:冠状位、矢状位上半月神经节不位于卵圆孔开口区的为2/20,半月神经节位于卵圆孔开口区的为18/20。结论:CT/MRI整体配准和融合基础上的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共存的导航手术界面,可以排除非靶组织的干扰,使靶点和穿刺针的关系更加简单明了,便于应用者识别,同时为实现分支选择性射频温控热凝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8.
眼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以及角结膜上皮损伤的慢性疾患,伴有眼部不适、视功能异常[1].由于干眼与过敏性、炎症性结膜疾病的患者主诉均较为相似,临床上极易造成干眼的误诊.造成误诊的原因除了对干眼的认识较为不足之外,干眼诊断标准的精确性及诊断方法的变异性均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2].因此,寻找一种可重复性好、操作便捷的干眼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回顾48例创伤后三叉神经病理性疼痛(post-traumatic trigeminal neuropathic pain, PTTN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017年11月—2021年8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颌面神经专科诊治的48例PTTN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48例PTTNP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3±14.2)岁,男女比例为1∶3.4。以创伤与疼痛间隔时间≤1个月者为主,占79.2%,患者平均病程为2年。常见的创伤原因包括拔除下颌磨牙、直接撞击伤及根管治疗。临床症状以持续性的中重度疼痛为主。影像学检查检出的神经损伤阳性率为16.7%。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3.1个月,疼痛缓解率超过50%的患者仅有16.7%。结论:PTTNP常见于创伤发生后的1个月内,影像学和电生理检查不能作为其特有指标;该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差,重度疼痛可考虑神经管减压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