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提供在三维方向上清晰显示半月神经节的MRI成像方法。方法:对10例临床明确诊断并排除颅内占位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20侧半月神经节区进行增强T1加权像的快速自旋回波(FSET1)、T2加权像的快速自旋回波(FRFSET2)、三维时间飞越法血管造影(3D-TOF)、三维快速静-动稳态采集序列(3DFiesta)4种序列的MRI扫描,由2名放射科医师读片、测量,并利用SurgView-RFT电磁导航系统分割半月神经节(TGG)。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不同序列间存在显著差异,边缘清晰度依次为增强FRFSET2、增强3-DFiesta、增强3-DTOF、增强FSET1,内部清晰度依次为增强3-DFiesta、增强FRFSET2、增强3-DTOF、增强FSET1。在增强FRFSET2轴向位上测得的TGG大小为长度平均值20.5mm,宽度平均值9.3mm,厚度平均值12.5mm;在增强3-DFiesta轴向位上测得的TGG大小为长度平均值20.45mm,宽度平均值9.45mm,厚度平均值11.65mm,两者无显著差异。图像分割成功率增强FSET1为0,增强FRFSET2为85%(17/20),增强3-DTOF为60%(12/20),增强3-DFiesta为90%(18/20)。增强3-DFiesta与增强FSET1、增强3-DTOF有显著差异,增强FRFSET2与增强3-DFiesta无显著差异。结论:TGG的MRI最佳显示方法为增强3-DFiesta,为导航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过程中TGG的图像分割和CT/MRI配准奠定基础,也为临床开展三叉神经痛TGG水平的X刀或γ刀治疗提供影像学上的指示。  相似文献   
22.
角膜内皮失代偿可严重影响视力,以往多采用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PKP)具有术后高度散光、移植片排斥等并发症,严重限制了术后视力的提高.如果能够单纯地进行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的移植,将减少手术操作所带来的受体角膜损伤并能更好地恢复术后视力.近年来,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手术的优点已逐渐获得公认;其中深板层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手术(DLEK)手术难度较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开展.而通过剥除受体角膜的后弹力层和内皮层来制作植床的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即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细胞移植手术(DSEK)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本文归纳、分析了DSEK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23.
张梦杰  陈敏洁 《口腔医学》2022,42(11):1019-1025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颞下颌关节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为早期明确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就诊的15例自身免疫性疾病伴发颞下颌关节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280例以往文献报道的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 本文收集的15例患者中80%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张口受限是患者最常见的主诉,其次为耳前疼痛。影像学检查可见无明显创伤诱因的关节上下腔积液、关节盘中带穿孔、无盘移位的髁突扁平状吸收、双侧囊内纤维性或骨性强直等表现。部分患者经抗风湿药物治疗疗效较好,4例进行了关节置换术,疗效稳定。结论 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的颞下颌关节病变患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式上均有特殊之处,尽早明确临床诊断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CT定位下射频温控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分析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温度设定65~80℃,时间设定为30~60秒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32例,对临床资料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操作过程均十分顺利无1例失败。所有患者的疼痛获得缓解,除1例因穿刺起始过程出现血肿外,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尤其通过C T定位及分层计算,对患者均无第1支的损伤。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疗法对三叉神经痛具有定位准确,无痛苦,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
CT定位用于确定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穿刺深度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应用CT分层扫描测量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穿刺针进入卵圆孔的深度。方法 统计12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时的CT分层扫描图,并计算穿刺深度。结果 121例CT分层扫描统计结果,穿刺深度最浅为0.4cm,最深为1.6cm,平均进针深度为0.8cm。结论 CT定位下能正确掌握穿刺深度,穿刺深度为0.8cm以内时可避免对三叉神经第一、二支损伤;穿刺深度为1.2—1.5cm可避免对三叉神经第一支的损伤。  相似文献   
26.
随着微创外科概念和框架的日益完善,内镜技术作为微创外科的主要手段已在多个领域普遍开展。本文就其在口腔颌面外科各专业的应用现状加以综述,包括:颞下颌关节疾病中关节盘移位、穿孔、囊内粘连、骨关节病、脱位的关节镜治疗;唾液腺疾病中主导管结石的涎腺镜治疗;内镜辅助下各类开放性手术,如下颌下腺、腮腺手术,三叉神经痛、半侧面肌抽搐和舌咽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眶周骨、颧骨颧弓、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复位-内固定术,LeFortI型、Ⅲ型截骨术、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和下颌支垂直切开后退术等正颌手术,骨隆突修整、面部提拉术、咬肌肥大修整、先天性斜颈矫正术,上颌窦、额窦囊肿手术,颈部囊肿摘除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上颌窦底增高术等。  相似文献   
27.
眶下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Ⅱ支)的初步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评价眶下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Ⅱ支)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三叉神经痛的颅外病因。方法:31例眶下神经和(或)上牙槽前神经支配区域疼痛患者行眶下管减压术,问卷随访30例,随访期1-10个月,平均6.1个月。结果:30例患者中“优”为50%(15/30),“良”为36.7%(11/30),“差”为13.3%(4/30)。手术成功率包括“优”、“良”的患者为86.7%(26/30),疼痛缓解的时间均为术后24h以内。结论:眶下管减压术的疼痛缓解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排除了其他部位压迫后可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Ⅱ支)的首选方法,其临床的高成功率也为三叉神经痛的颅外骨管、骨孔内压迫的病因假说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分析临床常用下颌下腺疾病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优缺点,探讨其在下颌下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2例已行下颌下腺摘除术的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与术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所得数据采用SAS8.0软件包进行分析,选用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比较B超、CT、MRI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82例病例中,术前B超、CT、X线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后符合率分别为85.34%、79.66%和92.31%,MRI符合率最高,诊断准确性优于B超、CT(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B超、CT、X线诊断下颌下腺疾病存在一定的误诊率,特别是下颌下腺炎,是误诊后造成下颌下腺切除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MRI准确率较高,在下颌下腺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
髁突外生型骨软骨瘤常采用手术切除,但切除范围多基于术者经验,易导致肿瘤复发或神经血管损伤。本文报道髁突巨大外生型骨软骨瘤1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Proplan 1.3软件)术前确定瘤体与髁突关节面边界,模拟设计手术入路、截骨平面及瘤体取出路径,并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数字化截骨导板,于术中应用。该数字化导板可精确指导髁突巨大外生型骨软骨瘤切除并保护未受累髁突软骨面,避免神经血管损伤,节约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