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3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207篇
耳鼻咽喉   77篇
儿科学   74篇
妇产科学   84篇
基础医学   246篇
口腔科学   110篇
临床医学   1122篇
内科学   461篇
皮肤病学   136篇
神经病学   93篇
特种医学   190篇
外科学   307篇
综合类   1620篇
预防医学   952篇
眼科学   79篇
药学   949篇
  19篇
中国医学   652篇
肿瘤学   69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208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41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76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417篇
  2011年   448篇
  2010年   385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精神卫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济宁医学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是由原国家教委于1987年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我们对该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考试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报告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手段、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内神经蛋白聚糖的动态变化,探讨神经可塑性相关抑制因素在发育期脑损伤后的改变. 方法 7 d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HIBD组,于脑缺氧缺血术后1,4,7,14,28 d分别取脑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及神经蛋白聚糖蛋白表达,并以RT-PCR法检测其mRNA表达. 结果 假手术组神经蛋白聚糖的表达于术后7 d达到高峰(P<0.05),此后阳性表达逐渐减少;HIBD组术后4 d、7 d的神经蛋白聚糖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至术后14 d、28 d表达增高,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 结论 新生大鼠HIBD后脑组织神经蛋白聚糖蛋白及其mRNA表达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提示HIBD后神经可塑性调控的关键时期为损伤后2周内.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细胞中富含脯氨酸核受体辅活化子(proline-rich 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protein,PNRC)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及在PNRC转录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T-PCR检测PNRC基因在正常乳腺细胞与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运用"MethPrimer"软件对PNRC启动子区进行分析,预测CpG岛,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PNRC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况;PT-PCR及Northern杂交检测乳腺癌细胞经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作用后,PNRC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5-Aza-dc干预对PNRC蛋白表达的影响;将含PNRC启动子序列的报告质粒转染乳腺癌细胞,再经5-Aza-dc处理后,检测PNRC基因启动子的活性.结果 PNRC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较正常乳腺细胞明显降低;乳腺癌细胞PNRC基因启动子区存在CpG岛甲基化;乳腺癌细胞经5-Aza-dc处理后,PNRC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其PNRC基因启动子的活性也明显增强.结论 PNRC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导致PNRC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病人在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时进行术前造口定位的方法。方法:选取在胃肠外科行Miles术的68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病人术中由手术医生根据个人手术习惯及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定位;观察组病人术前由造口治疗师、责任护士以及手术医生共同进行造口定位。对比2组病人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自我护理造口能力以及每天造口护理时间等差异。结果:观察组病人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自我护理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每天花费在造口护理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前完成造口定位,术中定位更加准确,方便病人术后造口自我护理,同时可降低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5.
三维正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维正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3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采用三维正脊疗法治疗785例(治疗组),并与手法推拿(对照组)治疗的561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785例中痊愈682例(占86.88%),好转30例(占3.82%),有效51例(占6.50%),无效22例(占2.80%),总有效率达97.20%;对照组561例中痊愈410(占73.08%),好转72例(占12.83%),有效42例(占7.49%),无效37例(占6.60%),总有效率达93.4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1.23,P<0.05)。结论:采用三维正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医治疗此病迈向现代化的一项创新,它弥补了传统手法推拿费力的不足,避免了人工牵引角度和力度的不稳定性,且疗效显著,安全有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比较丙泊酚-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用于颅内肿瘤切除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和苏醒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Ⅱ~Ⅲ级行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R组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以丙泊酚80 μg/(kg·min)和瑞芬太尼0.16 μg/(kg·min)维持;PF组采用丙泊酚和芬太尼诱导,以丙泊酚80 μg/(kg·min)和间断推注芬太尼2 μg/kg维持.两组均记录术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时、头架固定、切皮、切开硬脑膜、关闭硬脑膜各时点的血压、心率值.手术结束后记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气管插管后,PF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PR组(P<0.05).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R组明显短于PF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与丙泊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相比,丙泊酚80 μg/(kg·min)和瑞芬太尼0.16 μg/(kg·min)静脉复合麻醉苏醒更加迅速,能更好地控制术中血压变化,而且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7.
目的:分离和鉴定唐氏综合征胎儿与正常胎儿脑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断,为进一步认识DS脑病变发生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的方法对DS胎儿及正常胎儿脑组织样品进行正向消减杂交,利用斑点杂交对所获的基因片断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结果:从构建的消减杂交库中随机挑取80个阳性克隆,经点杂交鉴定获得13个代表了在DS胎儿脑组织特异高表达基因片断,其中包括转录因子、神经退行性变相关基因、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及神经发育相关基因。结论:所筛选出来的基因中部分与其他神经系统的疾病密切相关,或者具有潜在的致凋亡功能,可能参与了DS的脑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TCRC)治疗宫颈重度糜烂的疗效。方法对110例宫颈重度糜烂患者采用TCRC治疗并观察疗效,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宫颈上皮覆盖率约85%;术后2个月,宫颈上皮覆盖率95%;术后3个月,宫颈光滑,形态正常。一次性治愈率100%。术后病理结果2例为CINⅠ级。结论TCRC治疗宫颈重度糜烂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标本可行病理检查,是治疗宫颈重度糜烂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9.
溶酶体cathepsin B参与大黄素诱导HK-2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其机制。方法:用MTT法检测经0~100μmol·L-1浓度大黄素作用后HK-2细胞的活力,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核形态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亚二倍体细胞比例,用特异性的底物分别测定caspase 3和cathepsin B的活性。结果:大黄素可引起HK-2细胞死亡,并伴有亚二倍体细胞比例的增加和核浓缩、染色体边集等形态的改变,在引起HK-2细胞凋亡的浓度下caspase 3活性增加,而用caspase 3特异性抑制剂Ac-DEVD-CHO可抑制上述改变。在诱导HK-2细胞凋亡的剂量下大黄素使cathepsin B表达及其活性升高,cathepsin B特异性抑制剂CA-074能拮抗大黄素诱导的caspase 3活性升高,恢复HK-2的细胞活力。结论:大黄素在体外主要以caspase 3依赖方式引起HK-2细胞凋亡,cathepsin B参与了此过程。  相似文献   
100.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可经母婴传播感染胎儿,乙肝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乙肝高发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研究阻断宫内感染的有效方法是控制乙肝流行及预防乙肝发生的关键.作者探讨了妊娠晚期孕妇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经母体对胎儿进行被动免疫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