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4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06篇
内科学   138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科学   373篇
综合类   387篇
预防医学   102篇
药学   165篇
  1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骨性粪门直肠梗阻少见,现报告一例如下: 患者,男,50岁,进食多量碎小软骨一天后出现腹部胀痛,阵发性加剧,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患者否认有便秘史。 体检:急性痛苦面容,腹胀,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肛检,距肛门约2cm处直肠内触及硬质块物,表面不规则,腥臭味。 X线检查:立位透视及摄片见右上中及左中腹部有数个较小液平面,与耻骨联合重叠处见7cm×10cm类园形骨质样密度不均匀阴影,边缘不规则,似爆米花样,境界清楚。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超声尿动力学技术应用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的初步结果。方法 对3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和22例正常人作超声尿动力学检查,测量连接部移动度和尿道膀胱压,计算压力传导比,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尿失禁组和正常组之间解剖参量连接部移动度和功能参量压力传导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尿失禁组阅移动度明显大于正常组。尿失禁组压力传导比明显低于正常组。连接部移动度和压力传导比存在负相关关系(r=-0.58,P=0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合并不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入选100例因胸痛或胸闷不适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为早发冠心病的患者。以HDL-C水平分为两个亚组,并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型,与100例非冠心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发冠心病组血清HDL-C(1.07±0.27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16±0.26mmol/L,P〈0.05);早发冠心病患者中HDL-C低于0.9mmol/L亚组中,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比例高(69.2%),且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23.9%,P〈0.05)。冠状动脉为C型病变组HDL-C明显低于A、B型病变组(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清HDL-C水平与临床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4.
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载脂蛋白E基因型关系.用超声检测85例早发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同时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方法分析其载脂蛋白 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发现,病例组载脂蛋白 E基因型共有5种,主要基因型按频率高低为载脂蛋白E3/3>E3/4>E2/3,载脂蛋白E2/4和E4/4为少见基因型;载脂蛋白 E等位基因频率为ε3>ε4>ε2.载脂蛋白E3/4基因型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载脂蛋白E2/3组,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载脂蛋白E2/3组(P均<0.05);载脂蛋白E3/4基因型组内膜-中层厚度高于载脂蛋白E2/3组(P<0.05).内膜-中层厚度与总胆固醇(r=0.401,P<0.01)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76,P<0.01)呈正相关.以上提示,早发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载脂蛋白E基因型密切相关,载脂蛋白E基因型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影响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995.
背景与目的 目前对于高危急性肺栓塞(PE)患者的治疗策略均存在增加包括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的风险。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术(ART)在高压脉冲注射溶栓药溶解、粉碎血栓的同时,允许在段级肺动脉分支上进行抽吸,对于急性PE理论上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但其安全性需进一步评估。本研究回顾3例采用ART治疗急性PE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ART治疗急性PE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2021年6月─202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3例行ART治疗的急性PE患者病例资料,比较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PE相关数据,分析ART治疗的安全与有效性。结果 ART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ART后收缩期肺动脉压、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室内径/左室内径、血氧饱和度、B型利钠肽水平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3例患者均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所有患者围术期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因“冠心病、感染中毒性休克、缺血缺氧性脑病”于术后36 d死亡,2例随访3个月,期间患者肺动脉压力、右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结论 ART对于急性高危和中高危PE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为了减少ART相关并发症,应在术中动作轻柔,严格把控抽吸时间,操作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必要时吸栓后追加使用低剂量溶栓药物,同时围术期充分水化,减少造影剂应用,以减少肾脏负担,避免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UDS)在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4月就诊的CP/CPPS病人204例,分析其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包括自由尿流率、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结果 204例病人中,最大尿流率(14.3±6.4) ml/s(3.8~62.5 ml/s),自由尿流率排尿量(339.6±126.3)ml(91.2~801.2ml),300ml者80例(39.2%),500 ml者23例(11.3%),尿流率曲线形态为正常钟形92例(45.1%),低平曲线96例(47.1%),波浪形16例(7.8%),膀胱残余尿者50 ml者13例(6.4%)。膀胱敏感性增高61例(29.9%),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26例(12.7%),膀胱容量减少24例(11.8%),膀胱逼尿肌收缩力降低130例(63.7%),膀胱逼尿肌无力6例(2.9%),膀胱出口梗阻14例(6.9%),UDS未发现异常者44例(21.6%)。结论 UDS检查可以明确CP/CPPS病人存在的特定下尿路功能障碍类型,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997.
输血引起抗-E9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正> 因输血产生IgM抗-E引起配血不合以及因抗-E引起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例,我们曾有过报告.近年来文献中由抗-E引起输血后血红蛋白尿也屡可见到.抗-E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应引起注意.我院在近10年中共检出因输血引起的抗-E9例,部分病例选输了E抗原阴性血液,防止了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P2X3受体在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L6~S1背根神经节(DRG)和膀胱逼尿肌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共选取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将其随机分为骶上脊髓(胸腰段)损伤组、骶髓损伤组及对照组。采用脊髓横断法制备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于模型制作20 d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膀胱逼尿肌中P2X3受体表达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骶上脊髓损伤组大鼠背根神经节、膀胱逼尿肌中P2X3受体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增高(P<0.01);骶髓损伤组背根神经节、膀胱逼尿肌中P2X3受体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结合本课题前期研究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推测P2X3受体表达水平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程度密切相关,有望通过影响P2X3受体表达水平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9.
孕妇外周血中分离胎儿细胞进行基因分析是目前创伤性最小的方法 ,随着物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对胎儿红细胞标志物的认识能力显著提高 ,分离胎儿细胞的方法明显改善 ,可望将少量的胎儿细胞从大量的孕妇外周血细胞中高纯度地分离出 ,用于非创伤性的产前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000.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慢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供应肢体血液的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肢体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甚至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目前主要集中在腔内治疗~([1]),从最初支架球囊的出现到前几年研究相对较多的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到现在继续发展的返回真腔技术、还有近年的研究热点:腔内减容、药物涂层球囊、新一代导丝导管、支架等的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