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0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06篇
预防医学   42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50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寻找能损伤地量化提示抗日本血吸虫疫苗接种后保护作用的测定指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通过获取可排除活动性新感染,从而提示免疫保护性存在的高特异、高 性能单抗免疫探针,测量突宿主体内的循环抗原(CAg)组分,经3次杂交瘤细胞融合、筛选,制备了5株具诊断效能的(IgM)单抗,发现组合应用这些单抗为捕获兼测示抗体,明显优于单个应用。其中IE+11H+12G组合显示了在上前多种组合中最佳检测效能。  相似文献   
52.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感染宿主尿内排泄抗原的简易免疫学试验。方法:用经改良的兼具dot-ELISA和酶标板-ELISA优点的试剂条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家兔及人宿主尿样本中的日本血吸虫肠相关趋阴极循环抗原(CCA)。结果:10只高感染兔尿样经透析冻干保存达10年,复原后检测均呈强阳性反应,滴度可达512-1,12只经相同处理的正常兔尿,仅1只出现8-1以下的弱反应。58例采自四川省的感染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尿液的CCA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3.1%和96.7%。与板-ELISA比较,检出率相仿而呈现一定的互补效应,互补检出率为58.6%。兔尿样内加入适量捕获单抗,反应强度即出现剂量依赖的竞争抑制,提示了尿内被检测到的靶微粒具有被抗CCA单抗特异地识别的属性。对于采用同一检测系统不同方法的互补检测性也进行了讨论。结论:实验结果不仅显示了试剂条夹心ELISA适合现场应用的诸多优点,也证明用于特异地检测感染宿主尿内排泄抗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3.
急诊观察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诊观察病房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因素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调查448例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与导管留置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类型、病原学的关系。结果:448例病人中,导管培养阳性36例,分离出病原菌39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8株,革兰氏阴性菌16株,真菌5株;发生导管局部定植26例,穿刺部位感染7例,菌血症3例。结论:急诊观察病房病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导管细菌定植等因素有关。正确选择导管留置静脉和导管类型;加强置管操作与护理;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病人营养,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感染率。  相似文献   
54.
陆萍  董蕊  刘彦涛  王秀丽 《河北医药》2010,32(20):2900-2901
外周伤害性刺激经脊髓、脑干和丘脑的传递和调制,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痛觉。脊髓在调制伤害性信息传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脊髓背角是中枢神经系统痛觉信息整合加工的重要部位,由初级感觉传入末梢、脊髓中间神经元、脊髓投射神经元和脊髓内的下行纤维组成,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是感觉信息传人的门户和整合的初级中枢。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MDCT)和心导管造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术前评价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16例手术证实的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比较MDCT,TTE和心导管检查评价肺固有动脉、体肺动脉侧支以及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骑跨程度的价值.结果 在显示肺固有动脉方面,MDCT、TTE和心导管与外科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99.1%,61.2%和93.6%.MDCT和心导管间一致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9,P=0.07).MDCT和TTE间一致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1,P<0.0001).MDCT能清楚显示外科探查到的275支粗大体肺侧支,一致性为100%.心导管与外科显示粗大体肺侧支的一致性为93.9%,MDCT和心导管造影一致性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4.84,P=0.0001).MDCT和心导管与TTE显示主动脉骑跨的一致性分别为92.2%和90.4%.MDCT和心导管与TTE显示室间隔的一致性分别为95.7%和87.2%.结论 MDCT可以准确地显示肺动脉闭锁的肺固有动脉和心内畸形,是一种无创可靠的评价肺动脉闭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妊娠期胃食管反流病(GERD)症状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就诊的120例孕妇设定为研究组,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纵向队列研究,通过GerdQ问卷调查妊娠期GERD的患病率。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非怀孕妇女作为对照组。2组每3个月均记录反流症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结果妊娠(早、中、晚期)和非孕妇GERD问卷调查结果表示,妊娠晚期的评分范围(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孕妇中,5.0%的患者在怀孕前3个月(早期)至少每周有1次反流。在妊娠晚期,15.0%的孕妇每周至少有1次反流,2.50%的非孕妇每周发生1次以上的反流,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孕妇中,5.0%的妊娠早期至少每周有1次烧心。妊娠中期为10.0%,晚期为17.5%,2.5%的非孕妇每周至少有1次烧心,在妊娠晚期,发生烧心的妇女占17.5%,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妊娠早期到妊娠中、晚期,个别症状(反流,烧灼感)的频率与非孕妇组比较均明显增加,在妊娠晚期症状出现的频率达到高峰,与非孕妇组以及妊娠早期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症状诊断及发生情况,GERD在妊娠早期发病率为24.5%,在中期为37.5%,在妊娠晚期为52.5%,非孕妇(对照组)GERD患病率为7.5%。 结论妊娠晚期GERD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孕妇,且在妊娠过程中发生率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探讨护士长对燕尾帽的态度及卫生情况调查。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全院100名临床护士及45个科室护士长进行问卷调查后选取:肝胆外科、神经内科、儿科、妇科各10名临床护士及10名护士长的燕尾帽于佩戴前、后第1、3、7天进行连续采样,监测比较分析临床护士与护士长燕尾帽染菌量。结果在全部145名调查对象中,有30名护理管理者(占66.67%)和60名护士(占60.00%)认为燕尾帽对维护护士形象有重要意义,有130名表示(占89.70%)科室无专门存放燕尾帽的地方。本次问卷调查中显示,护士长清洗燕尾帽频率为1个月占26.67%(12/45),与清洗频率>2个月的比例相等,临床护士清洗频率>2个月占38%(38/100)。各科室燕尾帽配戴第1、3、7天的平均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长与临床责任护士燕尾帽平均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临床护士燕尾帽平均菌落数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燕尾帽佩戴时间越长,染菌量越大,临床护士燕尾帽染菌量高于护士长,但与不同科室无关,护士长连续佩戴燕尾帽7 d后染菌量超标,建议应加强对燕尾帽的管理与整改。  相似文献   
59.
目的调查某医院2017—2018年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为镇痛药物的规范化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某医疗机构2017—2018年镇痛药物处方信息进行药物利用研究(DUR)。包括金额排序分析、序号比(B/A)分析、DDDs分析、DDC分析、DUI等指标,从宏观上分析研究医疗机构2年来镇痛药物利用的合理性。结果该医疗机构2017—2018年药品金额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氟比洛芬、丙帕他莫和氯诺昔康;DDDs前3位的分别是氯诺昔康、氟比洛芬和丙帕他莫,其DDDs值占全部研究药物DDDs总和的93.55%;氯诺昔康的序号比值B/A最大,最小的为氟比洛芬;大多数镇痛药物DUI值接近1,其中最大的为氯诺昔康,约为1.3,提示用药剂量偏大。结论该医疗机构2017—2018年镇痛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在优化镇痛药物利用方面仍有潜力,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的临床特点,为KDSS的早期识别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KDSS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 KDSS患儿平均于发热的第6.1天出现休克,半数以上合并多脏器受累,部分患儿合并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及时给予扩容、血管活性药物、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休克可迅速纠正。11例患儿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动态血沉均显著升高,其中5例出现丙种球蛋白不耐受,需再次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6例联合激素治疗,9例患儿于病程的5~11天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结论重视KDSS,早期识别,给予及时诊断及综合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