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17篇
  免费   1544篇
  国内免费   926篇
耳鼻咽喉   173篇
儿科学   130篇
妇产科学   140篇
基础医学   1157篇
口腔科学   359篇
临床医学   4019篇
内科学   2083篇
皮肤病学   209篇
神经病学   563篇
特种医学   90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836篇
综合类   7571篇
预防医学   3167篇
眼科学   302篇
药学   3135篇
  48篇
中国医学   3315篇
肿瘤学   771篇
  2024年   176篇
  2023年   650篇
  2022年   653篇
  2021年   577篇
  2020年   630篇
  2019年   703篇
  2018年   718篇
  2017年   464篇
  2016年   618篇
  2015年   668篇
  2014年   1358篇
  2013年   1353篇
  2012年   1468篇
  2011年   1605篇
  2010年   1521篇
  2009年   1418篇
  2008年   1434篇
  2007年   1367篇
  2006年   1288篇
  2005年   1230篇
  2004年   1143篇
  2003年   1067篇
  2002年   1013篇
  2001年   961篇
  2000年   762篇
  1999年   591篇
  1998年   540篇
  1997年   503篇
  1996年   512篇
  1995年   438篇
  1994年   401篇
  1993年   301篇
  1992年   266篇
  1991年   199篇
  1990年   180篇
  1989年   150篇
  1988年   138篇
  1987年   128篇
  1986年   111篇
  1985年   113篇
  1984年   73篇
  1983年   66篇
  1982年   68篇
  1981年   66篇
  1980年   52篇
  1979年   35篇
  1978年   10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2篇
  195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提高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因乳头溢液及疼痛就诊而临床触诊阴性、超声及钼靶 X 线检查未见明确病灶的8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术前 MRI 图像———T2 WI 脂肪抑制(T2 WI-SPAI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最大密度投影(MIP),并与术后病理对照,总结其早期病变的形态、分布、信号特点以及内部强化特征。结果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病变隐匿,MRI 表现分为3类:(1)隐匿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仅见大导管扩张、未见明确实性结节3例(占37.5%);(2)条形扩张导管内见实性微小结节型3例(占37.5%);(3)沿乳腺末梢导管散在分布类圆形小结节型2例(占25%),结节最大径约0.4~1.0 cm,平均0.7 cm。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表现多为隐匿型及条形扩张导管内实性微小结节型,占75%。病灶 T2 WI-SPAIR 以等信号、等/高混杂信号为主,呈导管样强化,ADC 值及动态增强 TIC 表现多样性,其诊断需结合形态学及伴随征象。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病变隐匿,MRI 可以敏感检出并定位,并对病灶的形态及功能成像具有优势,可为临床确诊及早期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累及S_2水平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手术入路、切口选择、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9例累及S_2水平的原发恶性骶骨肿瘤患者,均未行腰骶部重建,其中脊索瘤6例,Ewing肉瘤2例,软骨肉瘤1例。用VAS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用改良Biagini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结果 9例患者瘤体均顺利切除,截骨水平位于S_26例,S33例。手术时间150~320(221.7±35.6)min,术中出血800~1 800(1 144±332.5)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61个月。4例出现皮肤坏死后伤口感染,二次手术后伤口愈合。术前9例神经功能基本正常;术后2例括约肌功能基本正常,6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排尿排便刺激感存在,1例括约肌功能丧失、不能感觉排便刺激。6例术后存在神经性疼痛,治疗4个月后VAS评分为0.5~3分。1例Ewing肉瘤与1例软骨肉瘤复发;1例脊索瘤患者术后32个月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结论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能顺利完成S_2水平骶骨整块切除手术,方法可靠,可达到彻底的肿瘤切除边缘;但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者大小便功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9例(共21条肢体),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腔内治疗。结果 19例患者中,重度肢体缺血(卢瑟福分级4~6级)6例,间歇性跛行(卢瑟福分级2~3级)13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12例,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11例,含碘对比剂过敏2例,肾衰竭2例。21条肢体中,泛大西洋介入学会协议(TASC)A级12条、TASC B级6条、TASC C级3条。1例TASC C级病变腔内治疗失败,转开放转流手术,余18例20条肢体均治疗成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踝肱指数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7±0.12vs 0.89±0.15,P0.05)。术后1个月病变段通畅率100%(20/20),术后6个月通畅率90.00%(18/20)。术后随访期间肾功能无恶化。结论对于存在对比剂肾病风险、含碘离子对比剂过敏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下肢动脉成形术是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异体皮质骨板股骨内侧辅助固定结合外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03—2013-06采用异体皮质骨板股骨内侧辅助固定结合外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部粉碎性骨折及该部位术后骨不连、钢板断裂及感染病灶清除术后骨缺损33例。结果本组33例均获平均32(12~69)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6(3~18)个月。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再骨折、免疫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影像学资料示术后6个月异体骨板边缘变圆钝,异体骨板与宿主骨之间存在部分间隙,术后12个月异体骨板边缘进一步变薄、变圆,异体骨板两端与股骨之间间隙消失,可见边缘与宿主骨愈合征象。按Merchan等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优16例,良1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4.8%。结论应用异体皮质骨板股骨内侧辅助固定结合外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部粉碎性骨折,增加了股骨内侧的支撑力度,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术后可以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减少钢板的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分析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不同清扫范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型及其他临床资料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分析不同清扫范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P>0.05);肿瘤直径越大、Borrmann分型、TNM分期越高及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D2淋巴结清扫术在淋巴结转移率及3年、5年存活率方面均优于D1、D3清扫术(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的大小、Borrmann分型、TNM分期、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由于D2根治术较D1、D3根治术在预后有明显优势,且D3根治术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胃癌D2根治术清扫范围较为合理,D3根治术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评估氢吗啡酮用于骨科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传统强阿片药舒芬太尼的镇痛效能和副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全麻下行骨科手术、术后接受24小时自控静脉镇痛患者114例。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氢吗啡酮组和舒芬太尼组,镇痛药液包含0.16 mg/ml盐酸氢吗啡酮或1μg/ml枸橼酸舒芬太尼。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部位、后静脉镇痛期间、记录用药剂量、静止和运动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氢吗啡酮组患者术后各个时点患者心率(80±15)次/分,收缩压(113±15)mmHg,舒张压(65±10)mmHg,脉搏氧饱和度(9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小时氢吗啡酮组VAS评分低于舒芬太尼组,而术后18小时、24小时氢吗啡酮组VAS评分高于VAS组。术后6小时、18小时和24小时氢吗啡酮组PCA按压次数和药物用量均高于舒芬太尼组。两组患者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均为2(2,2),也未出现术后镇痛相关的呼吸抑制。氢吗啡酮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和眩晕的发生率分别为7.1%和1.9%,与舒芬太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均为5(4,5)。结论氢吗啡酮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成人骨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0.16mg/ml盐酸氢吗啡酮与1μg/ml枸橼酸舒芬太尼的镇痛效能和不良反应相似。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占40%。单因素分析发现迟发型感染、术中异体输血、清创次数≥3次与内固定移除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迟发型感染(OR=17.458,95%CI=1.639~185.919)、清创次数≥3次(OR=53.154,95%CI=2.591~1090.417)是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对于迟发型感染及清创次数达到3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的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采用MAST-QUADRANT可扩张微创通道管系统单切口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06-2013-06对32例在微创通道下行减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对比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椎间隙高度评价疗效,采用Bridwell标准评价植骨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为145±29 min,出血量(180±96)ml,所有患者均未输血;2例患者出现硬脊膜损伤,发生并发症2例(6.2%)。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8.6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9±1.4)分、术后7 d(2.5±0.7)分、末次随访(2.3±0.4)分,VAS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指数术前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均为100%,内固定及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随访期间无融合器松动、脱落、钉棒断裂,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19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0.6%(29/32)。结论手术适应证掌握恰当,MAST-QUADRANT可扩张微创通道管系统技术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999.
曾庆琪教授认为血精症肝肾阴虚是其本,湿热蕴结、瘀血阻络为其标,脾肾两虚乃其失精失血之结果,治疗重视恢复精室的“藏泄”功能,以滋阴降火为治疗血精之常,清热化湿为治疗血精之变,补益气血为治疗血精之本,凉血止血为治疗血精之标,临证治疗分为:肝肾阴虚型,方选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止血药化裁;湿热蕴结型,方选龙胆泻肝汤合小蓟饮子化裁;瘀血阻络型,方选失笑散合桃红四物汤化裁;脾肾两虚型,方选十全大补汤合鹿角胶丸加减.  相似文献   
1000.
郭凤林  柴小青 《安徽医学》2016,37(9):1075-1078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地佐辛单独或联合用药对全麻腔镜胃癌根治患者术后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地佐辛组(DEZ组)和右美托咪定+地佐辛组(DD组),每组20例。DEX、DD组于麻醉诱导前15分钟时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DEZ组和DD组关腹时静脉注射地佐辛,C组关腹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记录入PACU(T0)、吸痰拔管(T1)、拔管后5分钟(T2)及10分钟(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拔管后10分钟(T3)、30分钟(T4)、60分钟(T5)的VAS、Ramsay评分。结果 同C组相比,T0~T3时DEX、DEZ、DD组MAP降低,DEX和DD组HR减慢(P<0.05),T3~T5时DEX、DEZ和DD组VAS评分降低,Ramsay镇静评分增加(P<0.05)。同C组比较,其他各组躁动率和寒战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D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躁动率和寒战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地佐辛单独或复合用药可使腔镜胃癌根治患者术后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拔管后躁动和寒战发生率降低,复合用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