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肺腺癌靶基因及评估预后价值。方法 对三个数据集(GSE118370、GSE32863、TCGA-LUAD)分别使用limma和edgeR包筛选出肺腺癌差异表达基因,对共同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Cytoscape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用其插件cytoHubba来筛选关键基因,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总体生存分析。结果 共224个共同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4个,下调基因190个。共同差异基因在血管生成、白细胞调节、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富集。通过从PPI网络中筛选出8个关键基因,分别为IL6、VWF、PECAM1、SPP1、CDH5、CXCL12、TIMP1、CLDN5。生存分析显示,PECAM1与LUAD的预后有关。肿瘤组织中PECAM1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CAM1是一种与肺腺癌预后相关的新的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肺腺癌的一个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42.
饮食诱导雄性肥胖大鼠生长激素轴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饮食诱导雄性肥胖大鼠生长激素 (GH)轴〔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GF -I)〕的轴性变化。方法 建立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的大鼠模型 ,实验 12周末处死大鼠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大鼠血清GH、IGF -I、胰岛素水平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脏IGF -I的含量。结果 饮食诱导肥胖后高脂组大鼠血清GH水平下降 (P <0 0 5 ) ;游离IGF -I水平升高 (P <0 0 1) ;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 (P <0 0 5 ) ;肝脏IGF -I的积分光密度值和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肝脏的IGF -I合成分泌下降。结论 在饮食诱导肥胖的雄性大鼠体内 ,可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GH/IGF -I轴性变化损伤。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经颈动脉超声早期诊断肥胖青少年动脉粥样硬化价值。方法于2006-07在丹东市中学随机抽取47例中、重度单纯性肥胖青少年并与36例正常青少年作对照,分别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肥胖组动脉内膜呈现不同程度的毛糙、不光滑、连续性差、限局性增厚,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肥胖组颈总动脉早期硬化的改变与肥胖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可以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经颈总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4.
改良分子信标-实时PCR快速检测志贺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建立改良分子信标-实时PCR检测志贺菌的快速方法,应用于志贺菌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和门诊肠道致病菌的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志贺菌ipaH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改良分子信标探针,建立实时PCR-改良分子信标检测体系,应用于对志贺菌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和门诊肠道致病菌的检测。结果:改良分子信标-实时PCR反应体系DNA灵敏度为93fg/μl,菌液灵敏度为64cfu/ml或2cfu/PCR反应体系,无交叉反应。此反应体系检测67株志贺菌,均出现特异的荧光信号。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样本等共657份样品进行志贺菌检测,42份志贺菌实时PCR阳性,其中41份志贺菌细菌培养阳性。从样品处理到检测结果仅需2h~1d时间。结论:改良分子信标-实时PCR检测体系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志贺菌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为食源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对于提高肠道门诊的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海马组蛋白H3第10位丝氨酸磷酸化(P-H3S10)在镧暴露所致子代大鼠空间记忆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32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0.25%、0.50%、1.00% LaCl3暴露组,从妊娠0 d开始以饮水方式进行LaCl3暴露,至子代大鼠断乳后1个月结束。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子代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P-H3S10在海马CA1区的分布和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不同组子代大鼠海马中磷酸化的丝裂原和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1(P-MSK1)、P-H3S10、蛋白磷酸酶1(PP1)和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GR1)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eal-time PCR法测定海马中EGR1的转录水平。结果 在Morris 水迷宫实验中,LaCl3暴露组子代大鼠搜索隐匿平台的策略受到影响,其寻找隐匿平台的潜伏期长于对照组(F=18.103,P<0.05);随着LaCl3暴露剂量的增加,P-H3S10在海马神经元CA1区的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排列愈加紊乱,表达减弱(F=28.065,P<0.05);0.50%和1.00%LaCl3组子代大鼠海马中P-MSK1、P-H3S10和EGR1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110.034,44.478,28.817,P均<0.05);LaCl3暴露组海马中PP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F=211.384,P<0.05),EGR1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58.478,P<0.05)。 结论 LaCl3可能是通过抑制海马组织中P-MSK1的表达,进而干扰组蛋白H3S10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平衡,影响基因EGR1的转录和表达,从而损伤子代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分析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和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肝细胞癌(TCGA-LIHC)和GSE124535数据集,分析TERT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细胞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识别与TERT相关的生物学途径。利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算法评估免疫细胞浸润,并分析TERT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结果 在TCGA数据库和GSE124535数据集中,TERT在肝细胞肝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均P<0.001)。在TCGA数据库中,TERT高表达肝细胞肝癌患者显示出较差的总生存时间(P=0.037)和无进展间隔时间(P=0.006)。在GSE124535数据集中,TERT高表达肝细胞肝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较差(P=0.190)。GSEA结果显示,端粒维持和细胞周期通路在TERT高表达组中显著富集。ssGSEA结果显示,TERT高表达组中CD8+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浸润水平较低,2型辅助T细胞浸润水平较高(均P<0.05)。结论 TERT高表达可能通过...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艾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04月—12月在河北省中医院血液透析室行规律血液透析、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根据指南指导摄入适量蛋白质、能量,行规律血液透析等基础治疗。治疗组于此基础上加用艾灸,取穴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干预时间为12周,观察记录两组人体测量学指标:身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MAC),SGA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等,分析艾灸对MHD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G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BMI、TS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可以降低MHD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其虚证证候;同时艾灸可提高患者SGA评分、BMI、TSF,改善其营养状态。因此艾灸可作为临床治疗MHD患者营养不良状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8.
目的对辽宁省沿海地区新农合社会经济与参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影响新农合社会经济与参合情况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建立因子模型,通过因子得分及综合排名的方法对各地区新农合社会经济与参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综合因子得分最高的前5位分别是老边区、金州区、鲅鱼圈区、建昌县和普兰店市,得分最低的后5位分别是黑山县、兴隆台区、元宝区、古塔区和站前区。结论因子分析法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新农合社会经济与参合情况。  相似文献   
49.
氯化镧对不同发育期仔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化镧暴露对不同发育期仔鼠肝脏结构的影响,检测氯化镧暴露对不同发育期仔鼠肝脏中各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探讨氯化镧对不同发育期仔鼠肝脏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3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及低、中、高氯化镧暴露组,以饮水方式对实验组动物进行氯化镧暴露,饮水中氯化镧(用氯化镧加蒸馏水配制)浓度分别为0%、0.25%、0.5%和1.0%,每组8只动物。子代大鼠在断乳前经由母乳暴露于氯化镧,断乳后则通过自由饮水摄入。分别于仔鼠出生后14 d、28 d和42 d取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仔鼠肝组织细胞结构变化;同时检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含量和活力。结果随着氯化镧暴露时间延长和剂量的增大,肝脏组织细胞结构发生改变,肝细胞肿大,胞浆疏松,甚至出现脂肪肝。仔鼠生长至14 d、28 d在各个剂量组肝脏中的抗氧化损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至42 d染氯化镧组仔鼠肝脏GSH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化镧暴露后,仔鼠肝脏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并随着氯化镧染毒时间的延长,仔鼠肝脏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抗氧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索大学生健康行为形成与家庭因素的关系,提出相应的促进措施。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丹东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完全具备健康行为学生为0;具备5项健康行为组父母文化程度、健康行为、职业、家庭居住地区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相关因素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提高家庭的教育功能,改变家长的健康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开展家庭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养成健康行为、提高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