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大鼠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其脑下垂体前叶P物质(substance P,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变化.SD大鼠按其出生后年龄分为5个实验组:P1~2,P8,P15,P30,P4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垂体前叶SP阳性神经纤维的发育变化.P1~2期,大鼠垂体前叶中央分布有少量SP阳性神经纤维,膨体呈长梭形.P8期,阳性神经纤维可分为短粗类纤维和屈曲样膨体型纤维,前者主要分布于垂体前叶的浅表,后者主要分布于前叶的吻侧部及中央部,数量比P1~2期多,且膨体较P1~2期大,呈串珠状.P15期,阳性神经纤维分布较P8期广泛,呈片状,短粗类纤维较P8期长,屈曲样膨体型纤维分布于前叶中央.P30期,阳性神经纤维以屈曲样膨体型纤维为主,数量较P15期增多.P45期,垂体前叶SP纤维类型、分布同成年大鼠,其屈曲样膨体型纤维广泛分布于整个前叶.结果表明随出生后年龄的增长,大鼠垂体前叶SP阳性纤维的类型、数量、分布逐渐由少到多,由分布于周边部到广泛分布于整个垂体前叶,呈现一种动态变化,说明出生后大鼠垂体前叶中SP阳性纤维发育迅速.  相似文献   
12.
猴头菌醇提浸膏和水提浸膏甾醇类化合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猴头菌甾醇类化合物 ,探讨醇提和水提浸膏疗效差异的药化基础。方法 :利用GC-MS方法对猴头菌甾醇类物质组成进行分析 ,并采用气相色谱、反相HPLC及其他生化分析手段比较了猴头菌及其 2种方法提取物的成分。结果 :醇提浸膏较水提浸膏在粗多糖、水溶性蛋白、脂肪酸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但醇提与水提浸膏在甾醇类物质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猴头菌丝体中存在含量较高的不同双键形式的麦角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和 4个双键的C28甾醇化合物。结论 :猴头菌甾醇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醇提浸膏中 ,其中麦角甾醇含量最高。同时首次发现猴头菌含有麦角甾 8(14) 烯 3β-醇、β-谷甾醇和 4个双键的C28甾醇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电针调控大鼠胃运动中c-fos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原癌基因c-fos可以作为神经元被激活的一种标志,以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为观察指标。结合胃电的变化来探讨穴位电针调节胃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电生理的方法,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等不同穴位,c-fos在中枢延髓孤束核(NTS)及迷走神经背运动核(DMV)中的表达,同时采用浆膜法检测胃电变化情况。结果 电针刺激足三时等不同穴位c-fos在NTS及DMV中的表达情况不同,且胃电也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结论 穴位电针对胃运动具有调节作用。以c-fos的表达作为激活标志,提示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对NTS及DMV神经元的激活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Ang)Ⅱ1型(AT1)和2型(AT2)受体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 在大鼠深Ⅱ度烧伤后即刻、3、7、14和21 d取创面皮肤标本,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T1和AT2的表达;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 在正常皮肤,AT1和AT2表达强度较弱.但伤后第7天表达达高峰,14 d降低,AT1的表达下调更明显.烧伤后7 dPCNA阳性细胞数最多,14 d后降低.烧伤后7~14 d TUNEL阳性细胞数维持在较高水平,随后下降.结论 烧伤愈合过程中AT1和AT2的表达具时空特性,这种变化与创面修复细胞增殖和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哮喘豚鼠肺内MAPK的磷酸化及神经可塑性变化研究(英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豚鼠哮喘后肺内神经可塑性变化及其发生部位。方法成年雄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哮喘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观察小鼠肺内ERK1/2和E1K的磷酸化变化。结果哮喘组肺内ERK1/2和E1K发生了显著的磷酸化改变,从肺内支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均有较密集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以平滑肌外层和黏膜下层为主。此外,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哮喘发病与肺内ERK1/2和E1K的磷酸化改变密切相关,并可能是导致哮喘持续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脑受伽玛刀(γ-刀)照射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方法:45只正常成年大鼠脑接受γ-刀100Gy量的照射,分别成活0.5h、1h、3h、6h、12h、24h、3d、7d、14d、30d和3个月后被处死,固定取脑,冰冻切片,进行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①γ-刀照射后在靶区和海马等处的GFAP免疫反应(GFAPir)阳性细胞增多;②可见到2种阳性细胞,一种是胞体小、突起细短的细小型,另一种是胞体肥大、突起粗长、染色深的肥大型,存活时间越长,越靠近靶中央区,肥大型GFAPir细胞越多,肿胀越明显,反之则少;③GFAPir表达有2次高峰,第一次在照射后24h以内,第二次在照射后14d以后;④从照射后14d起海马内GFAPir细胞有的部位脱失,形成“斑秃”样分布。结论:以上结果表明GFAPir细胞在脑内的数量、形态及分布特点可以作为脑损伤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测白细胞介素 - 6 (IL- 6 )是否与垂体前叶中的神经纤维的营养效应有关。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对去肾上腺大鼠垂体中的 IL- 6表达进行形态观察 ,并试用两种微量 PCR方法对同一组织中的 IL- 6进行蛋白水平和 m RNA水平的定量检测。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阳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垂体前叶滤泡星形 (FS)细胞中 ,但其含量变化却不甚清晰。PCR定量分析 ,IL- 6在上述两个水平上的表达均有增加 ,且基因激活时间早于术后 2 4h。 结论  IL- 6变化与 ACTH无关 ,可能参与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 (HPA)轴以外的垂体前叶功能调节的其他路径 ,譬如通过神经支配而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次声作用对大鼠记忆功能及斜角带核和隔内侧核胆碱能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 记忆保持SD大鼠接受16Hz,90dB或130dB次声照射,2h/次  相似文献   
19.
GABA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是比较特殊且困难的方法,以往的研究在方法上存在许多缺憾。我们对此进行了改良:用0.5%戊二醛,4%多聚甲醛,0.2%苦味酸固定液灌注固定,振动切片,漂片方法,研究了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GABA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得到了满意的结果,避免了内源性、代谢性GABA呈色,达到快速、经济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Itiswellknownthatelectroacupuncture(EA)hasanevidentregulativeeffectonthefunctionalactivityofthe gastrointestinalsys tem[1 ] andhasbecomeanimportantmeasurefortreatingdiseasesofthegastrointestinaltract[2 ] .Butitsmechanismsarestillincompletelyknownatpresent.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