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9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4篇 |
口腔科学 | 38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97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29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背景: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主要用于促进骨折愈合及提高新生骨组织密度,尚未见其对Ⅱ度根分叉病变组织学修复效应的报道。目的: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对Ⅱ度根分叉病变的组织学修复效应。方法:5只Beagle犬各取2颗下颌第4前磨牙颊侧作为实验区,建立Ⅱ度根分叉病变模型,分别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并在颊侧缺损龈方根面制备切迹作为参照点,高糖饲养8周。超声组行根面平整术,术后1周行低强度脉冲超声波(90mW/cm21.5MHz,200μs,1kHz)处理20min/d,对照组行根面平整术和假处理。6周后取实验区域组织制备脱钙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行根分叉区域组织测量分析。结果与结论:超声组根分叉区新生牙槽骨沿根面生长,根分叉区可见牙龈上皮;对照组根分叉区以结缔组织生长为主,可见大量牙龈上皮和少量新生骨组织。超声组新生牙槽骨胶原呈"红-蓝"相间,以红染为主;对照组呈现蓝染,即超声组的新生牙槽骨胶原较对照组成熟。超声组牙槽骨、牙骨质、牙周膜新生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90mW/cm2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可促进根分叉病变新生牙槽骨胶原成熟和改建。 相似文献
52.
目的 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定量测定,比较拔牙创对种植体-骨界面愈合进程的影响,并对正畸微种植体骨整合的安全范围进行探讨。方法 12只雄性Beagle犬,按不同愈合时间段(1、3、8、12周)随机分成4组,建立邻近拔牙创植入正畸微种植体实验动物模型。在植入微种植体后愈合的第1、3、8、12周处死各组动物,制备含种植钉的硬组织切片,观察组织学形态,并测定微种植体-骨界面骨接触率(BIC)。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植入后第3周开始出现组织学变化的明显差异:实验组骨界面骨吸收活跃;对照组骨界面出现新生骨层,周边存在活跃成骨细胞。对照组在植入后前8周,BIC值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实验组BIC值在植入3周后有所下降,到第8周达到峰值(80.08%),随后进入平台期。两组BIC的差异表现在植入后第3周:实验组BIC(44.35%)小于对照组(55.4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拔牙创对微种植体周围骨重建进程会产生影响,早期表现为加重骨吸收,但在随后的时间里骨形成效应会迅速加强。 相似文献
53.
背景:近年来,低强度脉冲超声波联合牙周翻瓣对骨上缺损型牙周炎组织的修复效应的尚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波联合牙周翻瓣术对Beagle犬骨上缺损型牙周炎组织的修复效应。
方法:在4只Beagle犬左下颌第二、三、四前磨牙处构建骨上缺损型牙周炎模型,经改良Widman翻瓣及根面处理后随机分为对照组(0 mW/cm2)和ISATA 30 mW/cm2×20 min/d、ISATA 60 mW/cm2×20 min/d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处理组。
结果与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处理前后各组牙龈组织温度变化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6周后对照组和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处理组,以及处理组之间在牙周临床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组织学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处理组成骨细胞增生及骨陷窝较对照组明显,尤其是ISATA 30 mW/cm2×20 min/d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处理组; Masson染色显示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处理组红染较对照组明显;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处理组和对照组均形成长结合上皮。提示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具有潜在的促骨上缺损型牙周炎组织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 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ow 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对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kali phosphatase,ALP)活性的影响.方法 不同参数(按辐照强度IsATA 30、60、90 mW/cm2,时间10、20、30 min/d分组)LIPUS辐照干预hPDLCs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hPDLCs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酶化学法测定ALP活性.结果 LIPUS辐照时间20 min/d、强度90 mW/cm2时可促进hPDLCs增殖;辐照后hPDLCs增殖指数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各组ALP活性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不同辐照强度组间及不同辐照时间组间的ALP活性差异显著(Fi=226.391,P<0.05,Ft=145.572,P<0.05);不同辐照强度和辐照时间的交互作用也有统计学意义(F=448.540,P<0.05);其中90 rmW/cm2、20 min/d组促进作用最强.结论 LIPUS具有促进hPDLCs增殖及成骨分化作用,90 mW/cm2、20min/d为促进hPDL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适宜参数. 相似文献
56.
背景:比格犬下颌骨解剖结构复杂,微种植体置入位置不恰当会造成微种植体周骨量不足和微种植体松脱。目的:观察比格犬下颌骨相应解剖结构及微种植体的置入部位和方法。方法:取成年雄性比格犬尸体下颌骨,测量下颌第二双尖牙牙尖至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的长度;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根分叉度及牙根分叉处距离下颌神经管的垂直高度;于牙槽嵴下4,6mm处用游标卡尺测量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颊舌向牙槽嵴厚度和近远中根的水平距离。结果与结论:下颌第二双尖牙牙尖至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的长度平均为52.70mm;距离下颌神经管的垂直高度最远的是第一磨牙,最近的是第四双尖牙,根分叉度最大的是第一磨牙,最小的是第四双尖牙。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骨质厚度随着距离牙槽嵴顶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距离牙槽嵴顶4,6mm的深度,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近远中根的水平距离均大于5mm,且随着距离牙槽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比格犬下颌第二双尖牙至第一磨牙牙槽骨段骨质结构均匀。在距离牙槽嵴顶4~6mm深度,单颗牙自身近远中牙根之间足以提供微种植体置入所需骨量。 相似文献
57.
446例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检资料显示:8例病变仅限于气管,余438例位于支气管树的其它部位。鳞癌308例;有282例分布在上叶及主支气管;小细胞未分化癌46例中有43例病变位于主支气管及肺叶支气管。而84例腺癌中,有72例肿瘤位于肺段以下的支气管。可见鳞癌、小细胞耒分化痛多属中央型,而腺癌为周围型。提示肺癌的细胞学类型与其在支气管树的部位确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8.
59.
邓锋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89,(3)
开口位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前移或前内移位,表现为开口度小于30mm、开口或前伸时下颌偏向患侧、原有的往复性弹响减轻或消失以及同侧肌肉疼痛。对这种“闭锁”的治疗,作者介绍一种简单的髁突牵动术。用标准的木质弹簧衣夹置于上下第二磨牙之间加力撑开,使髁突的关节面与关节结节分离, 相似文献
60.
目的:了解浅层咬肌形态及功能与颅颌面形态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作用模式,探讨错畸形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31例正常青年女性浅层咬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及纵截面的长度,并将其与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浅层咬肌纵截面的长度与下颌升支与SN平面的前下交角、下颌体长度、下颌综合长度、前下面高、全前面高、磨牙区牙槽高成正相关关系。浅层咬肌横截面的平均厚度和最大厚度与上颌骨长度、下颌升支高度、后面高成正相关关系。结论:浅层咬肌的厚度、长度对颅颌面垂直向形态有显著影响,同时浅层咬肌厚度也影响面中份深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