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大肠腺瘤系一重要的癌前病,积极诊治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手术切除大肠腺瘤时,寻找肿瘤常遇到困难。为了腺瘤的准确定位,我们采用了术前经结肠镜用美蓝染色定位的方法,结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 1995~1997年我院收治的大肠腺瘤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46~68岁。肿瘤生长部位:乙状结肠11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4例。单发者14例,多发者3例(肿瘤2个者1例,3个者2例)。肿瘤直径:<1cm者5个,1~2cm者15个,>2cm者2个。手术后病理检查有6例(35.3%)恶变。  相似文献   
32.
例1患者,女性,59岁,因"食欲减退伴上腹疼痛3个月"于2009年2月13日入院.患者2年前曾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非典型髓样癌,见图1A;腋窝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ER(-),C-erbB-2(-),TS(-),MPR(-),PR(-),Ki-67(+),nm23(+),LRP(-).患者术后行全身辅助化疗(多西他赛加表柔比星)6个周期.本次入院检查:CEA 2.08μg/L;胃镜检查示胃角3.0 cm×2.0 cm溃疡,病理示低分化腺癌.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胃角癌cT3N1M0,给予新辅助化疗(奥沙利铂、替加氟、亚叶酸钙加依托洎苷)2周期,疗效评估为PR.后患者行胃角癌D2根治术.术后病理:非典型髓样癌,与乳腺病变相符合,见图1B;免疫组化:ER(-),PR(-),EGFR(-),VEGF(+),HER-2(-).术后诊断:乳腺癌胃转移.鉴于患者新辅助化疗方案有效,术后予相同化疗方案,行全身化疗6周期.术后随访至今(16个月)仍健在,未见肿瘤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33.
目的:比较新疆地区不同民族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结直肠癌手术的18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不同民族间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不同民族在年龄、职业等因素构成比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0)。本组病例中年龄>60岁57.8%,在40~60岁之间33.8%,<40岁8.4%,不同民族患者随年龄增长,结直肠癌患病比例呈升高趋势。不同民族间肿瘤部位、组织类型、大体类型、TNM分期等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生存时间为8~7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88.9%、45.8%和18.9%。其中汉族、维族、回族、哈萨克族患者术后总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5.4、36.2、38.1、34.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地区不同民族间结直肠癌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老年人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但维族患者中年比例较其他民族多。不同民族间干部患者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业。  相似文献   
34.
目的:通过检测直肠癌患者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结肠腺瘤样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及K-ras基因突变的情况,探讨它们与直肠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法检测HPV DNA在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银染法检测APC基因突变密集区(mutation cluster region,MCR)和K-ras基因第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75例直肠癌组织中检测到55例HPV DNA为阳性(73.3%),而在正常黏膜组织中未检测到HPV DNA的存在.HPV感染与患者年龄和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而与患者族别、肿瘤大小、肿瘤类型、组织学类型、Duke分期及浸润深度无关;APC基因突变43 例(57.3%),K-ras基因突变34 例(45.3%),均与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分期无相关性;其中APC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存在相关性 (P<0.05).在有HPV感染的55 例直肠癌中,同时伴有APC基因突变31 例(56.4%), K-ras基因突变24 例(43.6%);在HPV阴性的20例直肠癌中,APC基因突变12 例(60.0%),K-ras基因突变10 例(50.0%);在有APC基因突变的43 例直肠癌组织中,同时伴有K-ras基因突变19 例(44.2%),而无APC基因突变的32 例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15 例(46.9%),HPV感染、APC和K-ras基因突变三者间无相关性.结论:HPV 感染可能是导致直肠癌恶性表型的重要因素;而APC和K-ras基因突变是直肠癌发生常见的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35.
目的:比较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2005—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11例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8例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病变髁突大小、病变范围以及病变周围软硬组织改变。结果:11例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病例CT显示肿瘤与病变髁突无明显分界(8/11)或与患侧髁突有蒂相连(3/11);肿瘤骨皮质及骨髓腔均与患侧髁突相续,瘤体表面均有特征性薄层软骨帽覆盖,瘤体外周密度通常高于中心;瘤体周围均有薄层软组织包绕。患侧颞骨关节面表面均有明显矿化,且因受瘤体压迫改建而较对侧平坦,患侧关节上、下腔间隙较对侧明显变窄;肿瘤生长方向不尽相同。8例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病例CT显示髁突颈部和(或)下颌支延长,髁突形状改变;增生的髁突外周骨皮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化,硬化层厚度较对侧大;骨髓腔密度较不均匀。结论:CT检查能有效提供病变髁突及其周围软硬组织情况,为鉴别诊断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新疆人直肠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技术,检测75例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直肠组织中的HPV L1基因。结果肿瘤组织HPV L1基因阳性55例(73.3%),正常组织中未检到HPV L1基因。相关分析显示,HPV感染与患者年龄、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或〈0.05),与族别、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浸润程度无相关性。结论HPV感染与新疆人群直肠癌存在相关性,可能是新疆人群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对舌根/累及舌根的恶性肿瘤施行经下颌骨正中离断外旋入路切除舌根癌以及同期重建舌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7例舌根/累计舌根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8例。舌根原发癌27例,其中鳞癌24例,粘液表皮样癌3例;累及舌根的咽侧、扁桃体鳞癌10例。均经下颌骨正中离断外旋入路。施行单纯舌根切除13例,单侧舌根切除+咽侧切除10例,单侧舌根+半舌切除11例,半舌切除+喉部分切除3例。舌根重建的方法:直接拉拢缝合5例,舌瓣后置6例,全腭瓣3例,带蒂胸大肌皮瓣5例,游离前臂皮瓣12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6例。11例行双侧颈淋巴清扫术,26例行单侧颈淋巴清扫术。结果:全组肿瘤切除率100%,均未出现残舌坏死,术后吞咽、语言、呼吸和咀嚼功能恢复良好。37例原发灶切缘均呈阴性,21例(56.75%)出现淋巴结转移。除2例行全舌根+喉部分切除的病例终身带管外,其余35例皆在14~38 d拔出气管套管。术后10~28 d拔出胃管经口进食。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Kaplan-Meier法统计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2.97%(27/37)和67.56%(25/37)。结论:舌根/累及舌根的恶性肿瘤施行下颌骨正中离断外旋入路切除舌根癌以及同期重建舌根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该术式可以充分暴露口咽和舌根,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是比较理想的术式,最大限度保留舌动脉是能否施行单纯舌根切除的和残舌组织能否成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8.
高龄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死亡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逐年提高,高龄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有增高趋势,胃肠道肿瘤患者由于器官功能减退、组织代偿修复能力下降、全身性疾病增多及伴有营养不良等,因此对手术耐受力较差,围手术期死亡率也高。本文对36例高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的死因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外周血p53基因突变表达情况,评价p53基因作为胃癌患者术后预后判定、转移监测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和银染技术检测3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癌旁正常组织、癌组织中p53基因外显子5、6、7、8位点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p53基因的突变情况,并比较不同组织类型、不同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p53基因的突变率。结果:32例胃癌患者癌旁正常组织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未检出p53基因突变;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的p53基因突变率为37.5%(12/32),与癌旁正常组织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胃癌组织p53基因突变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胃癌患者外周血p53基因突变率为15.6%(5/32),外周血中p53基因突变阳性者其相应癌组织p53基因突变均为阳性,经过3个月随访,其中有1例确诊为肝转移。不同组织类型不同分期胃癌患者p53基因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对胃癌患者术后预后判定、转移监测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胃癌外科中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在胃癌外科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方法 术中在肿瘤四周的胃壁上注射亚甲蓝,第一个蓝染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SLN),摘取所有前哨淋巴结并进行HE染色及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IHC-CK)染色检查.结果 96例患者中92例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5.8%.在T1,T2期胃癌中,由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3.8%(15/16),敏感性为87.5%(7/8),在T3期胃癌中,由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67.1%(51/76),敏感性为52.8%(28/53).结论 术中使用亚甲蓝染色定位胃癌前哨淋巴结是安全可行的,前哨淋巴结的检出对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