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98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14篇
预防医学   48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葡萄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评价致96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葡萄糖代谢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96名丙型肝炎患者男性69名,女性27名,平均年龄(48.5±15.0)岁,其中47名(48.96%)丙型肝炎患者完成了干扰素治疗。28名(29.1 7%)患者有葡萄糖不耐症,其中糖尿病患者9名(9.37%),糖耐量低减患者19名(19.80%),与血清葡萄糖正常的患者比较,有葡萄糖不耐症的丙型肝炎患者年龄明显偏大,身体指数明显增高,伴有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和干扰素治疗史。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55岁,肥胖,存在有干扰素治疗史和糖尿病家族史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葡萄糖代谢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研究结果表明,29.17%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存在葡萄糖代谢异常。高龄、肥胖,干扰素治疗史,糖尿病家族史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易发生葡萄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2.
赵媛 《辽宁医学杂志》2003,17(5):276-276
20 0 2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 ,我院共收治支原体肺炎患儿 91例 ,其中确诊为中度的 4 5例 ,应用红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 患儿 4 5例 ,其中男 2 8例 ,女 17例 ,年龄 1~ 14岁 ,其中幼儿 2例 ,学龄前儿童 7例 ,学龄儿童 36例。1.2诊断标准 诊断 :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有湿罗音为共同临床表现。病原体检测方法 ,采用日本富士明胶颗粒凝集法测定MP IgM抗体。结果判定 :1∶4 0为临界值 ,滴度≥ 1∶80为阳性 ,其滴度可为1∶16 0、1∶32 0…  相似文献   
16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联合检查在肺部周围性和弥漫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0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标本,分析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的相关性,比较细胞学、组织病理学以及两者结合诊断的敏感性、假阴性率,分析细胞学分型的准确率。结果 370例肺穿刺标本中,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癌、恶性肿瘤、疑癌、异型和阴性的例数分别为177(47.84%)、22(5.95%)、16(4.32%)、12(3.24%)和143(38.65%),细胞学诊断相应的例数为166(44.87%)、10(2.70%)、16(4.32%)、49(13.24%)和129(34.87%),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相关(P0.001)。细胞学诊断敏感性为80.00%(192/240),组织病理学诊断敏感性为89.58%(215/240),两者结合诊断敏感性为98.33%(236/240),细胞学诊断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病理学与两者结合诊断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细胞学阳性病例分型准确率为66.15%(127/192)。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为14.59%,其中气胸31例,针道出血或痰中带血23例,均经相应处理后好转。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于肺部病变是安全的、高敏感性和高准确性的定性诊断方法,同时行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显著提高诊断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4.
目的探讨Carisolv化学机械法用于儿童乳牙龋病治疗的效果,为该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5.
目的研究腹腔注射血吸虫卵及1:2服环丙沙星对TNBS肠炎小鼠肠道炎症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TNBS肠炎组(20只)、血吸虫卵组(10只)及环丙沙星组(10只)。血吸虫卵组于造模前第3、14天腹腔注射冰冻灭活血吸虫卵10。个,环丙沙星组于制作肠炎模型前予小鼠口服环丙沙星50mg·kg^-1·d^-1共2周。分别评价小鼠一般情况、死亡率、肠壁炎症程度、肠壁TLR4蛋白表达、肠壁tlr4mRNA表达及血清TNF-α水平。结果血吸虫卵组小鼠死亡率较TNBS肠炎组明显降低(20%vs70%,P〈0.05),肠壁炎症明显改善(Ameho criteria评分1.43±0.52vs4.21±0.61,P〈0.01),肠壁TLR4表达下调(0.33±0.03vs0.76±0.05,P〈0.01);血清TNF-α表达下调,但尚无统计学显著意义(29.62±9.71vs40.50±12.48,P〉0.05)。环丙沙星组小鼠死亡率较TNBS肠炎组亦明显降低(20%vs70%,P〈0.05),肠壁炎症改善(Ameho criteria评分1.54±0.71vs4.21±0.61,P〈0.05)肠壁TLR4表达下调(0.40±0.03vs0.76±0.05,P〈0.01),血清TNF-α表达下调,但尚无统计学显著意义(27.85±16.17vs40.50±12.48,P〉0.05)。结论血吸虫及环丙沙星可有效预防TNBS诱导的小鼠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h1/Th2平衡及下调TLR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6.
目的:研究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类短肽对金黄地鼠颊囊癌生长和血管形成的影响.探讨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RGDV)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8周叙利亚金黄地鼠,建立二甲基苯丙蒽(DMBA)诱发的颊囊癌模型;运用RGDV进行干预;从整体水平上观察RGDV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肿瘤中BrdU和vWF-VⅢ的表达.结果:RGDV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瘤体抑制率达到53.36%;RGDV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降低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结论:RGDV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而发挥抗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7.
目的探讨正常血肌酐(Scr)水平脑血管病患者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与血肌酐的相关性及肾脏代偿调节的性别差异。方法测定脑梗死(CI)组男278例,女160例,脑出血(CH)组男22例,女1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组男27例,女20例的空腹血清tHcy、Sc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对上述3组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3组间比较:CI组血tHcy明显高于TIAs组(P<0.001),CI组、CH组、TIAs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e)发生率依次为41.5%、32.5%、19.1%(P=0.008);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组间(CI、CH、和TIAs组,男327例、女196例)比较:tHc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36±11.30)μmol/L,(13.11±6.21)]μmol/L,P<0.00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性HHe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47.1%,25.0%P<0.001);男性Scr明显高于女性(P<0.001);女性TG、TCHO、HDLC、LDLC明显高于男性(P=0.002~P<0.001);伴高血压、糖尿病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gtHcy与LgScr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男性组相关系数r=0.166(P=0.003);女性r=0.405(P<0.001),女性相关系数明显高于男性。按性别分组、Scr分层作图显示:男性在Scr水平位于70~100μmol/L区间内肾脏对血tHcy具有明显的代偿调节作用,女性则未表现出明显的肾代偿调节。结论血tHcy水平和HHe发生率在脑血管病的不同类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较女性血tHcy明显升高是致男性较女性多发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男、女Scr水平位于70~100μmol/L区间肾脏对血tHcy代偿调节不同。  相似文献   
168.
目的评价孕早期胎儿颈后透明层(NT)显著增厚(≥6 mm)与妊娠结局的关联性,为临床医生的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进行孕早期单胎NT测量的12 352例孕妇,选择其中NT≥6.0 mm的62例进行妊娠结局追踪随访,随访内容主要包括胎儿宫内发育情况及新生儿出生后健康状况。结果12 352例NT测量病例中,NT值≥3.0 mm者522例,其中NT≥6.0 mm者62例。NT≥6.0 mm者中有42例于20周前终止妊娠,27例(43.5%)行产前诊断提示为染色体病。20例继续妊娠病例中,6例(30%)胎儿中孕期彩超复查未见明显结构异常,且增厚的NT完全消失颈后皮肤厚度(NF)6.0 mm。出生后随访(6~24个月)发现6例新生儿均健康存活,未发现智力问题或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症状。3例(15%)胎儿20周前发现胎死宫内;2例(10%)胎儿于孕中期系统彩超诊断为胎儿颈后淋巴水囊瘤;2例(10%)胎儿中期结构筛查NF6.0 mm;5例(25%)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1例(5%)诊断为膈疝,1例(5%)失访。结论胎儿孕早期NT显著增厚与染色体病及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等结构异常有明显相关性,但不应作为孕妇终止妊娠的唯一指征。当排除了胎儿染色体异常及中孕期结构筛查未见异常时,胎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9.
全面推行随机抽查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的手段,也是解决当前存在的检查任性和执法扰民、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举措。本文试通过梳理、总结国家关于随机抽查工作的要求,结合朝阳区实际,探讨双随机工作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70.
目的:初步评价Glubran-2胶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49例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采用胃镜下Glubran-2胶栓塞术治疗。患者中男40例,女9例;年龄34-82(55±11)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9例,B级23例,C级7例;孤立胃静脉曲张( IGV)22例(44.9%),胃静脉曲张伴食管静脉曲张(GOV)27例(55.1%)。治疗方法:注射针管道内预充50%葡萄糖,静脉曲张部位注入Glubran-2胶后,再以50%葡萄糖将管道内剩余Glubran-2胶推入曲张静脉。依据曲张静脉体积1点或多点注射,每点注胶量1.0-3.0 ml,力求一次性完全栓塞曲张静脉。治疗后第1、3、6个月行胃镜检查观察曲张静脉消失情况。安全性评价指标为患者术后剑突下烧灼感、异位栓塞、发热,血常规(术前及术后3d检查),以及肝肾功能(术前及术后第1、3、6个月检查)。结果 IGV 患者 Glubran-2胶总用量为2.0-12.0 ml/例,平均用量(4.7±2.6)ml;GOV患者总用量为1.0-9.0 ml/例,平均用量(4.2±2.1)ml。49例患者中,曲张静脉消失者45例(91.8%),曲张静脉减轻者4例(8.2%);18例(36.7%)在治疗后1个月排胶,30例(61.3%)在治疗后3个月排胶,1例(2.0%)在治疗后6个月排胶。所有患者在注入胶后感到剑突下烧灼感。3例术后体温轻度升高,均未超过38℃。无一例患者发生异位栓塞。9例(18.4%)患者因排胶局部溃疡渗血,无一例因排胶致大出血。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Glubran-2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有效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