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以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治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病例,总结其性别、年龄、合并症、感染源、影像学检查结果、细菌学检查结果、治疗手段和治疗结果。结果: 共收集111例患者,平均年龄56.6±12.5岁,男女比为5.9∶1。主要感染源为牙源性感染,其次为腺源性感染。52例(46.8%)患者有合并症,其中以Ⅱ型糖尿病最常见。所有患者均行颈胸部CT检查。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所有患者均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和颈部切开排脓,106例患者经颈部切口行上纵隔引流,9例行开胸手术清创引流。死亡率为6.3%。结论: 胸部CT检查是早期诊断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有效手段。早期诊断、有效的抗菌治疗、充分的切口引流及全身支持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2.
超声骨刀系统是指使用压电超声频率微振荡刀进行骨切开术与骨整形术的一种新型的骨外科手术系统,其具有精确性高、软组织保护、出血少、振动小及创伤小等特点。本文就其工作原理、特点及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3.
目的:通过与中青年患者的比较,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42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全身系统性疾病、病因、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和χ2检验分析。结果:与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患有更多的系统性疾病(P=0.0002),住院时程更长(P=0.02),全身各种并发症情况更多见(P=0.04)。结论:通过与中青年患者比较,揭示了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中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上治疗老年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4.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是最常见的颞下颌关节内错乱之一,其治疗方法复杂多样,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在该病治疗上的进展,尤其在外科治疗方面。 相似文献
65.
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后错(牙合)的发生及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错[牙合]
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8月因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而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的211例(270侧)患者,术前记录咬合关系,并对其术后当天至49d以上的咬合关系进行定期随访,记录各时间段的咬合关系,计算错[牙合]的发生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对各相邻时间段的错[牙合]
率进行χ^2检验。结果:颞下颌关节镜术后,100%的患者会有咬合关系紊乱的表现,85.8%的患者在术后28d内恢复;经χ^2检验,术后28d后错[牙合]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14.2%的患者在术后较长时间(〉49d)仍存在错[牙合]。结论: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会导致错[牙合]的发生,多数患者于术后28d内恢复:若患者术后28d后仍存在错[牙合],应考虑采用颌间弹性牵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6.
内镜在慢性阻塞性涎腺炎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应用内镜技术了解涎腺的内在表现和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病因。方法 根据唾液腺解剖特点 ,设计唾液腺内镜 ,应用其对 1 9例慢性阻塞性涎腺炎进行诊断 ,了解导管壁和导管内变化 ,明确发病原因。结果 内镜下可见颌下腺导管阻塞原因以结石多见 ,占 9/ 1 2 ;而腮腺导管内以内壁增生为主 ,占 5/ 7;少数患者可见分支导管部分阻塞。结论 内镜能直接了解涎腺的内在表现 ,明确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发病原因 ,可同时进行治疗 ,具有较广阔应用范围及前景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颞下颌关节囊内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02至2009年间接受过关节镜治疗局限于关节囊内经病理确诊为颞下颌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4例患者。结果4例患者中,3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诊断时平均年龄46岁,共同症状是张口困难和疼痛,均无耳前区肿胀或肿块。磁共振成像(MRI)和关节腔造影检查显示关节盘前移位、关节盘穿孔、髁突骨赘形成或关节腔积液。关节镜下观:1例可见关节上腔内一黄色结节和数枚软骨样游离体,其余3例患者可见上腔滑膜局部或全部呈黄色或棕色病理性增生,2例患者可见关节软骨呈退行性变。每例患者均采用局部滑膜切除术和关节面修整术,其中2例年轻患者同时进行关节盘复位缝合固定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颞下颌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平均随访时间为57.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本研究提示关节镜是诊断和治疗局限于关节囊内的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经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患者咬合关系自行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43例行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的患者,按术后4周咬合关系能否自行恢复分为暂时错及长期错2组,采用SAS6.12软件包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手术侧、病程、ID分期、术前开口度以及术式7项。比较2组间的差异,探讨术后咬合关系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及ID分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暂时错组患者较长期错组患者年龄偏大,ID分期也较高。其余统计指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行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的患者,年龄和ID分期可能是其术后咬合关系能否早期自行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9.
目的:介绍颞下颌关节(TMJ)镜下治疗囊内黏连(IA)的术式,评价关节镜手术治疗TMJ上腔IA的疗效。方法:对142例(159侧)关节镜下证实有黏连的关节行黏连松解术、囊内清扫修整术或射频消融术,其中110例(123侧)伴随关节盘移位者,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术后随访检查包括患者的颌骨运动度、VAS疼痛测量值及自我评价。疗效分为优、良、差3级,将优、良定为手术有效;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手术前、后颌骨运动度和VAS疼痛测量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平均随访期10.3个月(1~27个月)。疗效评价优33.80%(48/142),良56.34%(80/142),差9.86%(14/142);总有效率90.14%(128/142)。93.66%(133/142)的患者自主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平均开口度(23.14±5.93)mm(10~40mm),术后平均开口度(37.48±3.51)mm(30~40mm),较术前显著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疼痛的VAS测量值术前平均28.94±23.54(0~80),术后平均4.44±10.10(0~50),手术前、后VAS测量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TMJIA疗效肯定,能增大患者的开口度,改善功能,减轻颌骨运动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