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索表皮生长因子(EGF)对间充质干细胞(MSC)迁移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提高口腔颌面部损伤修复的能力。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标记(CD45、CD34、CD90、CD29)以及成骨、成脂肪等多向诱导分化潜能鉴定其特征。采用MTT法分析不同浓度的EGF对MSC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 ll体外迁移体系观察不同浓度的EGF对MSC迁移的影响,随后以MEK阻断剂PD98059(50μM)、p38 MAPKSB203580(30μM)、PKC非选择性阻断剂Straurosporine(10 mM)及磷脂酶C阻断剂U73122(10μM)等分别处理MSC,观察合适浓度的EGF影响MSC迁移与PKC/ERK 1/2途径等途径的关系。结果:培养的MSC表现出CD90、CD29强阳性,具有成骨、成脂肪等多向分化能力;EGF促进了MSC迁移,U73122、Straurosporine及PD98059等可明显抑制了EGF所诱导的MSC迁移效应。结论:EGFF引起的MSC迁移效应与PLC/PKC/ERK 1/2途径相关,能有效促进颌面部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扁塑藤素对人口腔鳞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口腔鳞癌细胞系CAL-27和SCC-15,不同浓度扁塑藤素诱导两种细胞后,CCK-8实验检测扁塑藤素对两种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计算扁塑藤素不同作用时间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扁塑藤素对口...  相似文献   
23.
神经鞘瘤在软组织中常见,发生在颌骨内的神经鞘瘤颇为少见[1-2].而颌骨内恶性神经鞘瘤则极为罕见[3-4].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3].2012年2月我们收治1例下颌骨恶性神经鞘瘤患者,行"下颌骨包块切除术+血管化腓骨瓣游离移植术",住院21d,痊愈出院.术后1,2,3个月随访,下颌骨全景片示移植骨生长良好,供区小腿无功能障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25.
纳米羟基磷灰石/PRP修复牙槽突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PRP(nano-HA/PRP)修复牙槽突裂的生物性能及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日本大白兔随机平均分成nano-HA/PRP和nano-HA两组。每只动物的两侧下颌骨均外科形成类似牙槽突裂样缺损。2个月后各组动物分别以上述两种材料充填修复牙槽突裂。于2周、4周、8周、12周和24周处死动物,采用组织学、组织形态学等方法观察样本。结果:组织学检查发现,nano-HA/PRP组在术后2周时成骨活性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两周后骨痂改建期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2周,两组材料均基本吸收。术后第24周,nano-HA/PRP组和对照组新骨平均丧失高度分别为修复高度的11.9%和12.4%。结论:nano-HA是牙槽突裂修复的良好生物材料,PRP在骨修复早期对骨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检测前磨牙牙根各轴面不同附着水平时牙周膜面积的变化,探寻附着丧失时前磨牙剩余牙周膜面积的估算方法。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十堰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因正畸拔除的健康离体前磨牙108颗,在牙根方4个轴面(近中面、远中面、颊面、舌面)涂以成膜材料以模拟牙周膜,在成膜材料表面平行于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处描记出不同附着水平的高度线,剥离后的模拟牙周膜经扫描仪扫描,再通过Photoshop CS2 9.0和Scion Image 4.0.3进行模拟牙周膜面积的数据测量与分析。结果 水平向附着丧失6 mm时,剩余牙周膜面积不足50%。垂直向附着丧失仅局限在颊面或舌面时,仍会有至少80.9%的剩余牙周膜面积;垂直向附着丧失仅局限在近中面或远中面时,剩余牙周膜面积至少为63.8%。牙周膜面积占比较大的单一轴面(近中面或远中面)垂直向附着完全丧失,且其余各轴面附着丧失达到2 mm时,剩余牙周膜面积至少为51.1%。结论 前磨牙出现单一轴面的垂直向附着完全丧失的情况时,仍有保存的可能,但在水平向附着丧失超过6 mm或近、远中面垂直向附着完全丧失,且其余各轴面附着丧失超过2 mm时,剩余牙周膜面积将小于50%,不能拥有足够的牙周支持力。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聚乙烯醇水凝胶的吸水膨胀性能特点。方法:将冷冻干燥后的PVA水凝胶浸泡于模拟体液(SBF)中再溶胀,观察不同浓度PVA水凝胶随时间的再溶胀规律;不同规格的PVA干凝胶浸泡于SBF中,比较尺寸及形状对吸水速率的影响。结果:PVA凝胶在37℃模拟体液中初始溶胀较快,10d内体积溶胀率可达5倍;表面积越大的PVA水凝胶达到平衡的速率越快。结论:本实验的PVA水凝胶在SBF中的最大体积溶胀率均大于5,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口腔软组织增量。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价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联合胶原膜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治疗前牙骨缺损效果。方法:将20例重度牙周病患者78颗下前牙骨缺损表面行胶原膜覆盖后随机分为单纯GTR组和HBO+GTR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周、12周记录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牙龈萎缩(RES)、牙龈指数(GI)、牙齿松动度(TM)、CBCT下新骨形成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O+GTR组术后6周其缺损中央及边缘有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PD、AL和TM显著减少;RES和GI指数显著改善(P<0.05或P<0.01)。但单纯GTR组直至12周后才逐渐有新骨形成。结论:高压氧联合胶原膜引导组织再生术能加快牙周组织恢复,加快缺损区骨密度增加及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治疗特点。方法对46例面中部骨折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面中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大部分保守活疗和手术治疗病例一期愈合,术后感染4例,3例经抗感染后延迟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经再次手术后愈合。5例术后咬合关系欠佳,经正畸治疗后得到改善。结论面中部骨折严重而复杂。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