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9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小型猪腮腺放射损伤唾液流率和血常规及生化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观察小型猪腮腺放射损伤前后腮腺流率、血常规及血生化变化 ,为建立小型猪腮腺放射损伤动物模型 ,及基因治疗涎腺放射损伤奠定基础。方法 :试验组 8只小型猪 ,1 5Gy单侧腮腺放射损伤 ,对侧腮腺做对照 ,2只 0Gy放射做空白对照。放疗前、放疗后 4周、8周和 1 6周 ,用吸盘法收集唾液 ,前腔静脉取血 ,观察唾液流率、血常规和血生化改变。结果 :放疗后 8周唾液流率下降 ,1 6周唾液流率下降明显并与放疗前有显著性差别。随着放射后的时间延长 ,白细胞计数下降越来越明显 ,第 8周和 1 6周与放疗前有显著性差别。红细胞在放疗后第 8周及第 1 6周稍有增加但没有显著性差别 ,血小板在 4周下降 ,第 8周及第 1 6周增高超出放射前水平。乳酸脱氢酶血清含量放疗后呈持续下降趋势 ,与放疗前有显著性差别(P <0 0 5 )。血清淀粉酶在放疗后 1周增高 ,第 4周显著下降 ,与放疗前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随后缓慢回升。结论 :1 5Gy放疗1 6周时放疗侧腮腺唾液流率明显下降 ,血液常规白细胞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淀粉酶改变  相似文献   
12.
涎腺内窥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 1 0年来内窥镜在大唾液腺导管系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步 ,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诊治技术———涎腺内窥镜。它不仅可以明确诊断和定位导管内的阻塞 ,而且还能进行微创性手术治疗。这一方法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 ,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现将研究状况综述如下。一、涎腺内窥镜的发展史微创性内窥镜技术最早被用于治疗胆结石和肾结石。1 991年Katz[1 ] 首先将一种直径为 0 8mm可弯性微细内窥镜引入大涎腺导管系统 ,用于诊断和治疗涎石症。Konigsberger等[2 ] 在 1 993年运用可弯性内窥镜联合体内休克波碎石器粉碎结石。Arzoz等[3 5] 在 …  相似文献   
13.
锥形束CT定位埋伏牙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影像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辅助埋伏牙拔除和正畸开窗牙牵引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3颗常规曲面断层片难以确定埋伏牙空间位置的患者进行锥形束CT扫描,其中对5例复杂埋伏牙的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45例埋伏牙依据CT图像选择不同手术入路行拔牙术,8例埋伏牙采用颌骨开窗牵引术。结果螺旋CT影像对正确选择埋伏牙拔除的手术入路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CT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楚地显示埋伏牙的牙体形态、唇腭向位置以及和邻牙的关系,正确指导手术开窗牵引的入路和开窗牵引装置的固定。结论锥形束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显示埋伏牙的位置和牙体形态上明显优于传统的曲面断层和根尖片。  相似文献   
14.
面横裂及附耳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组面横裂及附耳家系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征。材料和方法:我们随访到1组面横裂及附耳家系,家系内随访到共有5代发病,目前存活有4代,家系内共有成员60余人,进行了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的初步分析。结果:家系内有并发面横裂及附耳症状的病例5人,单纯附耳症状的病例7人,在遗传方式上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从细胞遗传学水平对家系中成员进行染色体检测,未发现核型及染色体的异常。结论:家族性面横裂及附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核型及染色体检测未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已越来越离不开医学图像的信息,医学图像在临床诊断、教学科研等方面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互联网络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和DR根尖片对牙外伤冠根折诊断的准确性比较研究,对冠根折的临床诊断和评价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对60颗急诊外伤疑似冠根折的患牙,分别进行DR根尖片和CBCT检查诊断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2种诊断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和诊断符合率.结果 60颗冠根折的患牙,CBCT灵敏度...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造影、内镜及冲洗液检查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腮腺炎(COP)涎腺内镜表现及其冲洗液病理学基础,且与腮腺造影对比分析。方法 对27例腮腺反复肿胀的患者进行临床检查、X线平片、涎腺造影检查,涎腺内镜观察腮腺导管系统并行扩管冲洗治疗。离心冲洗液并对沉淀物行HE染色。光镜观察,并根据造影表现分类与内镜及冲洗液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7例COP造影表现分类:Ⅰ型9例、Ⅱ型5例、Ⅲ型9例、Ⅳ型3例、正常1例。造影发现21例阻塞原因为导管狭窄。涎腺内镜发现所有病例的导管内皆可见纤维样物质,管壁上可见充血点。Ⅰ型和Ⅱ型腮腺导管内纤维样物质量少且细小;Ⅲ型和Ⅳ型腮腺导管内纤维样物质呈条索状或团块状。冲洗液沉淀后的纤维样物质为聚集成团状的大量脱落上皮细胞,其间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少许红细胞。结论 涎腺内镜下大量纤维样物质病理学基础是大量脱落上皮细胞。粘在管壁上的纤维样物质可能是引起腺体反复肿胀的局部原因之一。内镜下表现的严重程度与涎腺造影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锥形束CT在慢性牙周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拍摄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锥形束CT片和曲面断层片,观察796颗牙近远中、及颊(唇)、舌侧牙槽骨吸收情况。并通过锥形束CT对其中60颗单根牙近、远中和颊(唇)、舌侧8个位点的牙槽骨吸收情况进行测量取均值,与曲面断层片测量得的近、远中牙槽骨吸收均值进行比较。结果锥形束CT片和曲面断层片均可明确显示近、远中牙槽骨吸收情况,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锥形束CT测得牙齿近、远中牙槽骨吸收的均值与曲面断层片测得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锥形束CT在判断颊(唇)、舌侧骨吸收及根分叉病变方面,明显优于曲面断层片。结论锥形束CT比曲面断层片对慢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诊断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价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的改变.方法 选择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30例,对牙周基础治疗前、后上颌前磨牙牙槽骨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及拍摄CBCT片,利用CBCT随机软件测量牙槽骨高度和相对骨密度变化.结果 重度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后,患者牙周袋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明显好转,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吸收程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阅片者之间对牙槽骨密度及牙槽骨吸收状况的测量,一致性检测结果显示组内相关系数大于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BCT可用于重度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状态的评价,定点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