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0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背景:方便成骨及其成骨量的检测、占用空间相对较小,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属于骨外固定器,结构相对简单,多平面式固定,作者尚未查到用其建立胫骨缺损大动物模型可信性的较多实验报告.目的:验证半环槽外固定器构建山羊胫骨段缺损模型的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设计、时间、地点:随机对照观察.实验于2005-03/2007-02在第三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9只健康成年山羊由第三军医大学动物中心提供;半环槽外固定器为第三军医大学李起鸿教授研制、直径2.5 mm骨元针为上海医疗器械公司产品.方法:动物经麻醉后,在距胫骨上关节面1.5~2.0 cm的松质骨同一平面各穿两针为第1组,两针夹角为40°在第1组下3.0~5.0cm处与第1组任一针平行穿一针为第2组.第4组穿针处距胫骨下端关节面2.0 cm松质骨处.第3组与第4组任一针平行,与第2组交叉成40°角,两组相距3.5~5.0 cm,共6针.上半环槽外固定器,游离胫骨中段,根据X线片得到的胫骨长度,在胫骨中下段中间两穿针处之间用线锯锯断胫骨和骨膜,造成20%骨与骨膜缺损.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动物一般情况及半环槽外固定器应用状况.②采用X线及Lane-Sandhu评分观察骨缺损自行修复成骨情况.结果:纳入实验山羊9只,1只因术后感染死亡,1只出现针道感染,已予补充,其余均存活并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动物术后2~6 h苏醒,并能站立进食.螺母松动后及时旋紧,无外固定松动失败,皮肤无坏死.术后2 d内伤肢能落地,但不能负重,2周后可以部分负重,3周有轻微跛行,4周后能自由活动,无跛行.②术后5周X-侧位片胫骨缺损处可见少许骨膜反应,术后10周断端有硬化,髓腔开始有闭合迹象,术后15周残端髓腔闭合,残端骨膜反应未加重,各时间点Lane-Sandhu X线评分均为0分.术后5,10,15周组织学检查未见骨形成,各时间点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均为0分.结论:应用半环槽外固定器在造成山羊胫骨20%缺损的条件下构建的骨缺损动物模型,术后15周经检X线及组织学检测未出现骨愈合现象,证明该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适用于组织工程用大段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2.
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及显微外科治疗(附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祖根  田晓滨  李波  邱冰  韩伟 《贵州医药》2001,25(2):165-165
我院自1988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由基层医院转来的在手术中误伤周围神经21例,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常造成严重后果和医疗纠纷。现将神经损伤及显微外科治疗情况作一介绍,并提出一些可行性预防措施供同道借鉴。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46岁。平均26岁。21例中,神经卡压4例,术中误断伤神经17例。11 损伤原因111 因腋窝包块摘除,术中右臂丛内侧束被7号丝线缝扎1例。112 使用胶管止血带行上肢手术,致多神经卡压受损3例,3例病人均为术后回房以后由家属发现,其中2例胶管止血带时间为4+小时,另一例达6+小时;1…  相似文献   
103.
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点及适应证。方法用微创技术完成4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随机抽取传统方法完成的46例全髋关节置换病例作比较。结果用微创技术完成的全髋关节置换病例较传统方法完成的病例有创伤小、输血量明显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快且好的优点。结论(1)微创技术可以完成生物型、混合型、骨水泥型等各种全髋关节置换。(2)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应选择新鲜股骨颈骨折或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肢短缩在3 cm以内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4.
颈椎后路"APOFLX"内固定装置应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田晓滨  赵筑川  韩伟 《贵州医药》2000,24(8):465-466
目的 研究和评估“APOFLX”装置在颈椎后路,特别是上段颈椎失稳行后路内固定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对4例寰椎前脱位 /和枢椎椎体骨折患者行后路植骨,并采用“APOFLX”内固定装置内固定。结果 4例获3个月随访,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未见脱钩、断棒及松动现象。结论 该系统可使固定节段具有较强的内在稳定性,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合并症少,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5.
基因活化纳米骨浆异位诱导成骨能力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纳米骨浆经成骨基因-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hBMP2)活化后是否具有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方法昆明种小鼠24只,4周龄,体重(20±2)g,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小鼠右侧大腿后群肌袋均注射纳米骨浆+hBMP2质粒,作为实验侧;1组:左侧大腿后群肌袋注射纳米骨浆+空白质粒,作为对照侧1;2组:左侧大腿后群肌袋注射纳米骨浆,作为对照侧2。术后2、4周,采用放射学、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形态学等方法检测成骨基因hBMP2表达和诱导成骨效应。结果术后所有动物均存活,饮食活动正常。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术后2、4周实验侧注射材料组织有hBMP2表达。术后2周,实验侧植入材料出现大量软骨组织和呈岛状散在分布的骨组织,对照侧未见骨组织形成。术后4周,实验侧可见大量骨化组织,新生骨相互融合生长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板层骨和骨小梁结构;对照侧植入材料外周有较多纤维结缔组织,未见骨或软骨形成。术后2、4周,实验侧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骨浆在hBMP2基因质粒活化后具有显著的骨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106.
不同方法显像骨组织微血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血管墨汁灌注-Van Gieson(VG)复合染色法与其他组织染色法在组织切片血管显像中的优缺点,为骨组织血管化检测寻找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方法]青山羊一侧股动脉内灌注10%中华墨汁、10%甲醛和20%甘露醇混合液(体积比7:2:1)至股静脉流出液呈黑色。取下胫骨,10%甲醛溶液固定,EDTA脱钙,香柏油浸泡,制成50-100μm厚切片,用复合墨汁灌注-VG染色法观察山羊胫骨微血管。[结果]复合墨汁灌注-VG染色法既可清楚显示微血管的数量、大小、分支和吻合,还能清楚显示微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较单纯墨汁灌注厚切片、HE、Masson和Weigert间苯二酚-碱性品红染色VG复染法显示微血管清楚。[结论]复合墨汁灌注-VG染色法对微血管显像较清楚,且还可清楚显示微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在骨组织工程血管化检测中试用。  相似文献   
107.
108.
王远政  田晓滨  李波  孙立  韩伟 《贵州医药》2010,34(3):226-229
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3%~4%,占髋部骨折的35.7%。该病好发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50岁及以上转子间骨折患者中,跌倒所致的占68.66%;50岁以下患者以车祸伤和高处坠落伤为主,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8.64%和27.27%。由于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或多种慢性疾病,治疗的关键是降低死亡率,减少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和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09.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或骨不连,但是直接应用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骨缺损效果不理想。目的:观察转染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持续合成并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情况。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质体介导下将真核表达质粒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导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ELISA结果显示,随着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染时间的延长,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逐渐增多,至转染后10~12d达高峰,转染后15d,仍可见较多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说明转染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持续稳定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2。  相似文献   
110.
环枢椎陈旧性骨折脱位多为外伤或退性疾病所致。脱位将产生脊髓压迫,因此对环枢椎脱位早期经牵引容易复位而陈旧性脱位牵引治疗通常无效,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解除脊髓压迫症状,同时要进行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近年来我科治疗环枢椎陈旧性脱位4例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