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0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7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77篇 |
内科学 | 74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8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28篇 |
综合类 | 222篇 |
预防医学 | 137篇 |
药学 | 131篇 |
中国医学 | 83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内皮素、血栓调节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 ET)、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变化,并且进行相关分析以明确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患者按照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R)及肾功能将己确诊为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的61例患者分4组: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终末肾衰竭组.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内皮素(ET)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与21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①DM正常白蛋白尿组ET、sTM、VEGF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②DM微量蛋白尿组ET、sTM高于对照组(P<0.01),VEGF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③临床蛋白尿组ET高于对照组(P<0.01),sTM、VEGF浓度高于对照和正常白蛋白尿组(P<0.01);④终末肾衰竭组ET、sTM、VEGF浓度高于对照和正常白蛋白尿组(P<0.01);⑤ET、sTM、VEGF之间呈正相关(r=0.5126,0.6526),并与UAE呈正相关(r=0.5126,0.6525,0.6443,P<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r=-0.5380,-0.5347,-0.6486,P<0.01).结论①血清ET、血浆sTM、VEGF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升高;②ET、sTM及VEGF之间显著相关,并与尿白蛋白呈正相关,提示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2.
知情护理和保密护理对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1月~2006年1月,我们对40例肝癌患者给予知情护理,并对另外40例肝癌患者给予传统的保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65例,女15例,32~70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无肝昏迷者。随机分为知情组和保密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治疗方案、性格特征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①对知情组患者婉转地透露病情,最后完全告知病情;对保密组患者按传统习惯,向其家属讲明病情,并与其家属达成一致,对患者隐瞒真实病情。②和知情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3.
74.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s)为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以前被认为是平滑肌源性肿瘤,且多归类为平滑肌肉瘤。近年来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GISTs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不包括典型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CT检查已经成为检测和诊断GISTs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5.
76.
77.
我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21例进展有期胃癌患者低剂量化疗药物HcFU诱导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进展期胃癌患者CD3^3+,CD4^+细胞明显减少,CD8^+细胞增多,CD4/CD8比值显著下降。而在HcFU诱导后CD3^3+、CD4^+细胞增多,CD8^+细胞减少,CD4/CD8比值升高,提示低剂量化疗药物HcFU可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进一步研究和评价囊型包虫病药物治疗的疗效判定标准。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的研究方法。对 4 9例肝囊型包虫病病人进行了研究 ,其中治疗组 31例为经过不同时间阿苯达唑乳剂治疗的病人。对照组 18例为未经任何治疗的病人。以外科手术、粗针穿刺抽吸和常规细针穿刺的方法采集包虫囊内容物观察其性状。囊壁组织石腊切片观察组织学变化。收集原头节通过镜下形态及活动的观察、染料排斥试验、犬胆汁激活试验及接种小鼠腹腔 6个月后剖检观察有无包虫囊生长的方法判定囊内原头节的死活。结合 CT及 B超影像特征进行比较评价。 结果 治疗组病人中87.1% (2 1/ 31)的包虫囊 B超影像显示不同程度的退行变性 ,育囊率为 2 2 .6 %。对照组病人包虫囊的 B超影像显示退行变性的占 11.1% (2 / 18) ,育囊率为 6 1.1%。治疗组判定为痊愈的 15例病人的育囊率为 13.3% (2 / 15 )。疗效标准与 B超影像反映的包虫囊变性死亡的过程一致 ,与寄生虫学和囊壁组织学变化趋势相符。177例停药后随访 1~ 4年的肝囊型包虫病病人的转归证明了这一标准的可靠性。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以 B超影像为基础的肝囊型包虫病药物治疗疗效指标反映了包虫囊在药物作用下从正常生长到变性死亡的过程 ,是一个比较客观、合理的疗效标 相似文献
79.
80.
阿苯达唑乳剂治疗肝囊型包虫病212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 验证新剂型阿苯达唑乳剂对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2 12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用阿苯达唑 10 m g/ (kg· d)和 12 .5 mg/ (kg· d)两种剂量进行治疗。服药 3个月复查 1次为 1个疗程 ,各疗程之间不间断连续用药。以 B超影像特征为主判定疗效 ,观察不同疗程的效果。以停药时的检查结果为近期疗效。停药后随访 1~ 4年的结果为远期疗效。 结果 两个剂量组共 2 12例患者的平均近期疗效 :治愈率为74.5 % ,有效率为 99.1% ,无效率为 0 .9%。平均远期疗效 :治愈率为 83.1% ,有效率为 89.3% ,无效率为 0 .6 % ,复发率为 10 .2 %。以 12 .5 mg/ (kg· d)连续治疗 9个月的疗效较好。复发病例再治疗的效果良好。 结论 阿苯达唑乳剂对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超过当前包虫病药物治疗的最好水平 ,疗效稳定可靠 ,不良反应轻微 ,可成为治疗包虫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