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0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7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78篇 |
内科学 | 74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8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28篇 |
综合类 | 222篇 |
预防医学 | 138篇 |
药学 | 131篇 |
中国医学 | 83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Shy—Drager综合征(SDS)又称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为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多系统萎缩的症状。其病因不明,临床较为少见,且症状为非特异性,常易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4.
5.
6.
围绕镍的生和的监测收集了近年发表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按照接触的镍化合物形态和/或生产工序不同,分别进行了归纳,综述,并对不同生物材料中镍含量用作生物监测指标的价值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这是由于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的,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肺炎、扁桃体炎,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憋端、咽痛多见,近几年来应用双黄连治疗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时,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秀玲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5,(3):38-39
目的观察艾附暖宫丸加味治疗气滞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方法将58例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例服用艾附暖宫丸加减,对照组29例服用当归片。结果治疗组近期临床治愈18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2%;对照组近期临床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5.9%。2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艾附暖宫丸治疗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PTX3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风险评分的相关性,评价PTX3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6例,依据患者入院时GRACE评分分值将患者分为低危组(32例)、中危组(26例)、高危组(28例),另选30名体检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入院后1h内采集血液标本,送检肌钙蛋白、心肌酶等常规化验;应用酶联免疫法测血浆PTX3水平.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PTX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危组患者血浆PTX3高于中、低危组(P<0.05),中危组患者血浆PTX3高于低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患者PTX3水平与年龄、GRACE评分、Killip分级、肌钙蛋白T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TX3与GRACE评分中的Killip分级独立相关(P<0.05).结论 PTX3可作为心肌坏死的早期分子指标,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有效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正>硬膜外用镇痛泵用于临床镇痛效果明显,尤其在剖宫产手术后,使用此法效果更为明显,但可引起褥疮。1病例简介我院产科2007年1月至6月收治住院患者150例,其中60例实施了足月妊娠剖宫产术,术后均使用镇痛泵,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建立翻身记录,每2h翻身一次,前者按摩骨骼突出处,后者不予按摩。实验组30例均无褥疮发生;对照组19例发生Ⅰ度褥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