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VST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结果:①年龄多在20~40岁;多数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多为头痛伴或不伴癫痫发作、局灶性颅神经症状及视力障碍;②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伴或不伴有出血;③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基本正常(感染性CVST除外)。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伴或不伴癫痫发作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的年轻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MRI及MRA或DSA联合检查。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胰岛素受体基因第17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方法:选择2004-06/10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5例,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30例)及原发性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45例),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相当的68名健康查体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分析胰岛素受体基因17外显子变异的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143名被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显示两病例组与对照组均出现3种不同的DNA带型,分别称为Ⅰ,Ⅱ,Ⅲ带型。②带型分布频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中带型Ⅱ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64.35%,55.56%,31.35%,P<0.05);带型Ⅰ出现频率低于对照组(26.67%,26.68%,61.76%,P<0.05);带型Ⅲ3组间无差异。结论:①提示带型Ⅱ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易感基因标志,而带型Ⅰ可能是抗性基因标志。②胰岛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且参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VST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结果①年龄多在20~40岁;多数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多为头痛伴或不伴癫痫发作、局灶性颅神经症状及视力障碍;②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伴或不伴有出血;③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基本正常(感染性CVST除外).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伴或不伴癫痫发作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的年轻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MRI及MRA或DSA联合检查.  相似文献   
34.
丙酸睾丸酮治疗丛集性头痛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丙酸睾丸酮治疗丛集性头痛的疗效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选择1987-01/2002-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丛集性头痛患者64例为治疗组。其中,男49例,女15例,年龄13~65岁,平均(36.78&;#177;10.28)岁。同期选取健康查体者49例为对照组,男34例,女15例,年龄20-59岁,平均(35.49&;#177;9.64)岁。治疗组在治疗1周后给予丙酸睾丸酮治疗,25mg/d,肌注,1次/d,治疗7~10d,疗效不明显者继续一个疗程,剂量改用12.5mg/d。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每7天随访1次,共3次,记录每周丛集性头痛周内的发作次数。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睾酮和生长激素水平。结果:治疗组中2例患者未按照方案用药,3例患者随访不足1月而排除,最终59例进入结果分析,男47例,女12例。对照组4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发作次数比较:患者在丙酸睾丸酮治疗前发作(8.50&;#177;3.78)次/周,应用丙酸睾丸酮治疗第1周、第2周、第3周后分别发作(5.06&;#177;3.59),(1.50&;#177;2.80),(0.71&;#177;2.05)次,(F=81.379,P〈0.01),呈现每周递减趋势。②发作指数比较:应用丙酸睾丸酮治疗第1周、第2周、第3周后明显低于基线期(0.723,0.214,0.103,1.214,F=0.467-31.057,P〈0.01)。③血清睾酮水平比较:男性,治疗组治疗后和对照组高于治疗前(7.40&;#177;2.6,7.51&;#177;2.10,6.06&;#177;2.35,F=5.017,P〈0.01);女性,治疗组治疗后和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前(0.98&;#177;0.18,1.07&;#177;0.14.0.48&;#177;0.12,F=58.931,P〈0.01)。④生长激素水平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和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前(4.22&;#177;1.09,4.33&;#177;0.81,3.86&;#177;0.88.F=2.789-71.936P〈0.05)。结论:丙酸睾丸酮可通过提高丛集性头痛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而治疗丛集性头痛,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5.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在城市糖尿病患者中约占50%。患者视网膜供氧量少于需求量,病理反应是形成新生血管,趋向于发生新的视网膜出血及玻璃体出血,引起视力急剧下降,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能预防和控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视网膜激光光凝是针对增殖前期和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必要方法。但由于激光光凝治疗并不直接提高视力,还可能产生一些并发症,患者对于这种治疗方法的认识有许多的误区,甚至不理解,临床上会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因此,向患者普及宣传相关知识尤其重要。由于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健康教育会有不同需求,知识宣教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选择进行。  相似文献   
36.
背景:目前研究者尝试使用各种细胞因子、中药单体和组织裂解液等诱导剂作用于其分化过程,用以修复梗死的心肌组织。目的:探索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培养基定向诱导培养(对照组为普通培养基培养)72h,其后换用普通培养基继续培养4周。结果与结论:初分离的细胞经纯化培养后,显示CD29阳性、CD34阴性,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生长曲线显示各代细胞生长规律相近。经骨形态发生蛋白2体外诱导培养后,细胞形态狭长,排列紧密、方向一致。分化后的细胞均阳性表达C-TnI、C-TnT、desmin、α-sarcomericactin和P38MAPK。空白对照组则基本不表达以上蛋白。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以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心肌分化的一种新的有效诱导剂。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了解咸阳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后的防治现状.方法 2003年采用随机抽样法对780名学龄儿童的病情及居民户碘盐食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1.93%,尿碘中位数为191.2μg/L,盐碘中位数为28.6mg/kg,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7.7%,碘盐覆盖率为99.5%,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状况不甚理想. 结论咸阳市碘缺乏病病情呈稳定下降势态,盐碘浓度防治碘缺乏病效果明显,儿童碘营养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39.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以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最多见。近年来 ,对血管因素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我们采用降纤酶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18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7例、女 11例 ,年龄 5 1~ 70岁、平均5 9.8岁 ;均符合 WHO制订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糖尿病病程 2~ 15年 ,平均 9.2年 ;手足麻木、疼痛病程 6个月至 6年 ,平均 2 .5年。半年内仅用降糖药物 ,未用过抗凝降纤等药物。治疗与检测方法 :制定饮食标准 ,调整降糖药物 1周后进行出、凝血机制检测 ,其结果正…  相似文献   
40.
探讨柏晋梅教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经验。分别从中医学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认识、柏晋梅教授关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辨证论治、典型病例讨论、临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经验等方面加以阐述,发现柏晋梅教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尤其是配合中医分阶段辨证施治,能够缩短疗程,改善病情,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