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分析急性起病的椎管内非血管源性占位性病变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呈急性起病的椎管内非血管源性占位性病变的病程、治疗方式、病理结果.结果 所有病例病程均小于2周,进展迅速,均进行显微手术切除病灶并经病理确诊.根据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证实,其中髓内星形细胞瘤误诊吉兰-巴雷综合征4例,肠源性囊肿误诊为室管膜瘤1例.结论 对于急性起病的椎管内非血管源性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也要考虑不同性质的可能.  相似文献   
82.
1986年9~12月收治地方性斑疹伤寒42例,其中并存流行性出血热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混合感染14例,为引起重视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4例中男10例,女4例。5岁1例,18~30岁12例,42岁1例。发病至入院4天1例,7天11例,10天2例。14例均有发热(38~40℃)和头痛,眼眶痛10例,腰痛13例,四肢酸痛3例,恶心纳差13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的诊断、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18例行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复查头颅CT发现的15例后颅窝迟发性血肿患儿中,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4例。先行幕上血肿清除的3例患儿,1例术中发现硬膜下血肿并小脑内血肿;2例术后复查CT示,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下血肿1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6个月患者预后按GOS分级:2分1例,3分2例,4分5例,5分9例。结论儿童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病情危重,早期诊断、对达到手术指征的患儿行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是挽救患儿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分析重型全脑室铸型出血的患者采用幕上幕下联合开颅治疗,观察其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重型全脑室铸型出血患者26例,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13例患者。治疗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幕上幕下联合开颅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死亡率。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的脑干及丘脑下部的压迫改善情况,脑室循环梗阻解除情况、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幕上幕下联合开颅治疗重型全脑室铸型出血,临床效果较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甘露醇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20例,24h内给予甘露醇常规剂量250mL静脉点滴治疗,1次/(8-12)h;B组21例,患者24h内给予甘露醇半量125mL静脉点滴治疗,1次/(8-12)h;C组23例,发病后24h内未接受甘露醇治疗;三组其他治疗无差别。观察三组患者降颅压效果,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及血肌酐、血尿素氮变化。结果:A、B组患者降颅压疗效显著优于C组(P<0.01),B、C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A组(P<0.05),B、C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d后A、B两组BUN、Cr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BUN、Cr值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患者BUN、Cr值低于A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甘露醇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颅内高压,半量甘露醇治疗可以减轻神经功能损害,对肾功能损伤较轻,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86.
高血压脑出血的锁孔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孔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依CT定位,按锁孔手术要求设计切口和入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对出血动脉予以电凝止血。结果本组23例经术后6个月随访完全恢复者15例,轻瘫生活能够自理者3例,完全性瘫3例,死亡2例。结论锁孔开颅,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创伤小,能更好的保护神经功能,适用于大多数高血压脑出血病例。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钙离子桔抗剂对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腹壁下动脉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应用钙离子桔抗剂维拉帕米(Verapamil,Ver)和汉防己甲素(Tetrandcin,Tet)前后,皮瓣脂肪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Ver和 Tet可以明显地提高皮瓣的 SOD活性和 GSH-Px活性,并可显著降低 MDA的含量.结论:钙离子桔抗剂能减轻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并调查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2005-2009年间进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35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6个月,通过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评价,调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评估。结果 Harri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63.4上升到术后6个月的平均93.6分,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疗效确切,本组病例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经锁孔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基底节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高血压脑基底节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A组),全部采用翼点锁孔入路在显微镜下解剖外侧裂,经岛叶皮层清除血肿。同一时期采用大骨瓣开颅手术方式的高血压脑基底节出血病人35例,列为B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病死率、出院时及随访1年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A组对比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住院病死率、1年后病死率以及出院时病人恢复良好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1年后A组病人生活能力恢复良好率比B组要高(P〈0.05)。结论经锁孔外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利于患者恢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90.
转化生长因子β1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目的: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目的基因的分泌情况及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效果,为构建新型的软骨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提供新思路。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6周龄Wistar大鼠10只,质粒pcDNA3.1-TGF-β1(由吉林大学徐莘香教授惠赠),转化生长因子β1、Ⅱ型胶原小鼠抗大鼠单克隆抗体(Neomaker公司)。实验分组:分为未经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转染组)、转染空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空载体组)和转染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实验方法:①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分离法相结合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②质粒pcDNA3.1-TGF-β1扩增、提取、鉴定。③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评估:①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筛选后细胞的增殖活性。②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①免疫荧光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29和CD44表达阳性,CD34和CD45表达阴性。②pcDNA3.1-TGF-β1真核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基因测序与GeneBank cDNA序列相符。③转染基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基因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力变强,转染组的细胞增殖力高于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④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未转染和转染空载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增加。⑤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在转化生长因子β1目的基因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Ⅱ型胶原蛋白表达较未染和转染空载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强。结论:应用基因转染技术将转化生长因子β1目的基因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在蛋白质水平鉴定转染成功,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所需的特异性细胞外基质Ⅱ型胶原明显升高,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保持很强的体外传代增殖能力同时,又能产生、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