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16篇 |
皮肤病学 | 3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29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28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1.
目的:分析输尿管镜医原性损伤的原因、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两家医院自2007年1月~2009年8月所行的372例输尿管镜手术,男141例,女231例;年龄15~87岁,中位年龄42岁;输尿管镜结合钬激光碎石267例;输尿管镜检查术83例;输尿管镜下输尿管狭窄内切开术10例;输尿管镜下放置双J管9例;输尿管镜下拔出双J管3例。结果:发生输尿管损伤有18例(4.8%)。其中,输尿管口严重撕裂2例(11.1%),输尿管穿孔9例(50%),假道形成4例(22.2%),输尿管断裂2例(11.1%),输尿管全层撕脱1例(5.5%)。留置双J管保守治疗13例,开放手术5例。随访3个月~1年,2例轻度肾盂积水,其余病例恢复良好。结论:严格把握输尿管镜手术适应证,不断提高操作技巧可减少对输尿管医原性损伤,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中醛固酮腺瘤(APA)和单侧肾上腺增生(UNAH)2种亚型的临床特点、手术效果及影响术后血压恢复的因素. 方法 2002-2009年资料完整的手术治疗PHA患者135例.男68例,女67例.平均年龄51(26~79)岁.其中APA 83例,UNAH 52例.135例均符合PHA诊断标准,术前均有高血压症状,术前均行血液激素、生化检查及CT等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和随访证实.135例均行保留肾上腺手术(ASS).Logistic回归分析各项临床病理因素对术后血压的影响. 结果 135例手术均成功.术后平均随访2.5(1~7)年.与术前比较,术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降低,降压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血醛固酮、肾素活性、血钾指标明显改善.血压恢复正常51例(37.8%);术后血压仍高84例(62.2%),其中58例降压药物使用剂量减少.年龄>49.5岁、高血压病程>6.5年、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术后持续高血压的风险增加.结论 APA和UNAH患者表现相似,手术效果好,ASS手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年龄、高血压病程、高血压病家族史是影响术后血压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3.
目的:应用树突状细胞(DC)与X-盒结合蛋白1(XBP1)共培养制备XBP1-DC疫苗,通过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DC疫苗对GRC2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进行比较,初步探讨应用XBP1蛋白与DC共培养制备融合瘤疫苗的可行性。方法:从肾癌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体外培养诱导为DC。以HSP70和XBP1与DC共培养制备HSP70-DC和XBP1-DC融合瘤疫苗。用HSP70-DC和XBP1-DC疫苗分别刺激患者外周血分离的T淋巴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所产生的CTL反应。以经HSP70-DC和XBP1-DC刺激形成的CTL作为效应细胞,以正常细胞、GRC2为靶细胞,测不同效靶比(10:1、20:1)下,效应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能力。结果:PBMC经细胞因子诱导后,CD1a、CD86、CD83、HLA-DR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诱导前表达水平(P0.05)。与DC组比较,XBP1-DC疫苗致敏后,CTL细胞均释放INF-γ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HSP70-DC疫苗致敏的CTL细胞比较,XBP1-DC释放的INF-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效靶比的升高,各组CTL细胞对GRC2细胞和RCC细胞的杀伤率均相应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效靶比时,HSP-DC和XBP1-DC免疫的CTL对GRC2和GCC的杀伤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BP1与DC共培养后,能增强DC的抗原呈递能力,增强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从而特异性杀伤肾癌GRC2细胞系,且杀伤作用与HSP70-DC融合瘤疫苗一致,在抗肿瘤杀伤作用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4.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软膏对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8例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对照组外用抗过敏护肤品并加服中药及抗组胺药物,疗程为3周,治疗结束后比较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红斑、脱屑、瘙痒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用药1周后单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组疗效优于联合用药组(P〈0.05),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5.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和评估刺激性利尿取石通道建立技术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PCNL手术治疗的24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逆行输尿管插管技术建立取石通道114例(逆行输尿管插管组),采用刺激性利尿技术建立取石通道127例(刺激性利尿组)。比较两组通道建立时间、肾脏出血、肾功能、通道建立失败、集合系统穿孔、结石下移进入输尿管、顺行留置双J管失败等指标。结果:逆行输尿管插管组和刺激性利尿组在通道建立时间、术后血红蛋白(Hb)下降值、术后肌酐(Cr)变化值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逆行输尿管插管组有1例向肾盂逆行注水后集合系统声像突然变得模糊,无法辨认肾脏集合系统结构导致穿刺困难,但仍然成功完成穿刺和取石手术。两组所有患者均成功建立取石通道,无穿刺失败及通道丢失等病例;无结石碎片下移进入输尿管中下段而需要改行截石位下输尿管镜处理的病例。结论:刺激性利尿取石通道建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通道建立技术,可以代替逆行输尿管插管取石通道建立技术。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实施风险管理,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分析、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等措施贯穿于护理管理的始终,评价并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呼吸内科的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及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均 P <0.05),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均 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呼吸内科的护理管理中,可提高呼吸内科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57.
目的 研究荚膜对新型隐球菌在巨噬细胞内外活力的影响 ,探讨荚膜在抗吞噬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新型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 0 1和荚膜缺陷株Cap6 0与小鼠巨噬细胞系J774细胞共孵育后 ,检测其出芽率、凋亡率 ,通过电镜观察隐球菌在J774细胞内的超微结构。结果 J774细胞对B35 0 1菌株的吞噬指数在 (5 .6 7± 1.2 9) %~ (8.76± 3.0 9) % ,对Cap6 0株的吞噬指数为 (31.6 2±12 .70 ) %~ (4 1.86± 9.74 ) % ;B35 0 1菌在J774细胞内的出芽率较高 ,可达 (4 6 .85± 6 .6 3) % ,而Cap6 0的胞内出芽率较低 ,仅达 (10 .73± 0 .39) % ;B35 0 1从共孵育时间达 4h后 ,出芽率开始下降 ,而Cap6 0从共孵育时间达 2h后 ,出芽率开始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示J774细胞内、外的B35 0 1和Cap6 0菌株的凋亡率分别是 6 .4 %、4 .7%和 15 .4 %、9.6 %。结论 新型隐球菌可在J774巨噬细胞内存活并繁殖 ,荚膜不仅有抗吞噬的作用 ,而且有抗杀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Vitapex糊剂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窦道型根尖周炎,观察治疗1周后的急症反应和2年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患有糖尿病且有窦道型根尖周炎的老年患者144例的225颗患牙,常规根管预备消毒后分为2组:A组72例116颗患牙使用Vitapex糊剂加牙胶尖充填根管,B组72例109颗患牙用Cortisomol糊剂加牙... 相似文献
59.
60.
1面部皮炎分为哪几种?各有何特点?临床上常见的面部皮炎包括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湿疹皮炎、特应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等。脂溢性皮炎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所引起的继发性炎症,由于皮脂分泌增多和化学成分改变导致菌群失调,马拉色菌、痤疮丙酸杆菌等大量繁殖,刺激皮肤引起炎症。临床表现为毛囊周围有红色小丘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