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6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颗粒细胞瘤又称肌母细胞瘤是一种良性的软组织肿瘤。原因不明,对其组织发生存在着争论。这是一种相当少见而且常发生于舌的肿瘤,但身体其它部位也可发生,此例位于下颌牙龈。这在以往文献中还未见报道。一位31岁男性患者,主诉5个月来右下单尖牙牙龈慢慢增大,无症状。检查可见肿瘤位于右下单尖牙和第一双尖牙之间的龈粘膜,直径2.5cm,表面呈分叶状,无溃疡,颜色正常,临床诊断为“龈瘤”。切除后送病理检查,可见胞浆嗜伊红的、较大的圆形或多边形细胞。上皮表面为假性上皮瘤性过度增生,诊断为颗粒细胞瘤。讨论: 尽管本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据报道约30~50%发生于舌,口腔粘膜其它部位极少见,出现在新生儿的牙龈者,称为先  相似文献   
62.
PTM是一种检测GCF中AST水平的简便而快速的诊断方法,其特异度为99%,灵敏度为75%,且阳性率随牙周袋的加深及龄沟液量的增加呈增高趋势,为提示牙周炎的病情严重程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3.
青少年牙周炎的患病率虽不如成年人慢性牙周炎高,但它引起患者早年缺牙,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1976年Lavine首次报告青少年牙周炎患者周缘血中性白细胞的趋化功能有缺陷。此后,Cianciola、Clark和Lavine等相继于1977和1979年发表关于青少年牙周炎患者白细胞的趋化和吞噬功能的研究。迄今的研  相似文献   
64.
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化血红蛋白及胶原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牙周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及龈沟液中胶原酶的影响。方法 将全身健康状况相似的患牙周炎的非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牙周基础治疗组 (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 )和非治疗组。记录同一位点治疗前、治疗后一个月、三个月牙周临床指标 ,龈沟液中胶原酶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牙周临床指标、龈沟液胶原酶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及龈沟液中的胶原酶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比较修复后1年内种植牙龈沟液(PISF)和自然牙龈沟液(ISCF)量及其中蛋白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PISF在监测种植牙周状况方面的可能性。方法:以基台连接术后0.5~1个月为基线,在修复体完成后3、6、12个月时,对9名患者13颗Branemark种植牙及相邻同名自然牙的各26个位点的临床指标、龈沟液量及其中的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在种植牙行使功能后,PISF与GCF的量及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ISF量与出血指数(BI)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ISF中的蛋白含量与BI未见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行使功能后1年内种植牙的PISF量及其中蛋白含量有着与自然牙相似的特征,对其在监测种植牙周组织状况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6.
Bio-Oss Collagen治疗牙周炎骨下袋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Bio—OssCollagen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身健康的牙用基础治疗后6周左右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8岁,共有18处骨下袋,试验组9处骨下袋17个位点。对照组9处骨下袋15个位点。牙周翻瓣术分别植入Bio-Om Collagen(试验组)和Bio-Oss(对照组)。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检查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牙龈退缩(GR)和临床附着水平(C地),拍摄术区平行定位X线片评价植骨前后骨缺损处牙槽骨的修复情况。结果植骨前两组的各项指标阃无显著性差异。Bio-Om CoUagen组植骨前的PD(6.6±1.2mm)、BI(2.7±0.8)、GR(2.2±0.8mm)和CAl.,(8.8±1.3mm),植骨后6个月分则为PD(3.8±0.9ram)、BI(1.9±0.7)、GR(2.4±1.Imm)和CAL(6.2士1.2mm);Bio -Oss组植骨前的PD(6.1±1.0mm)、BI(2.2±0.7)、GR(1.9±1.5mm)和CAL(8.0±2.0mm),植骨后6个月分别为PD(4.0±0.7mm)、BI(1.9±0.7)、GR(1.9±1.2mm)和CAL(5.9±1.6mm),两组PD和CAL以及试验组BI的改变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67.
取样方法的比较及其对龈沟液酶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重复取样后两次样本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水平的变化,比较袋口和袋内两种取样方法。方法分别用袋口和袋内法间隔20min重复取龈沟液(gingivalcrevicu-larfluid,GCF)样本,并测定其中的ALP水平。结果两种方法取样示,20min后的ALP水平与第1次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袋内法获得的ALP水平明显高于袋口法(P<0.001);重复取样后,多数位点ALP水平不能完全恢复,但袋内法略优于袋口法,用酶总量表达略优于用浓度表达。结论重复取样的间隔期宜超过20min;建议用袋内法取样测定ALP水平并以酶总量表示为佳。  相似文献   
68.
种植体的菌斑控制和清除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种植体周围组织对菌斑的反应Berglundh等(1992)比较了狗的牙龈及其种植体周围组织(以下简称种周组织)对菌斑堆积3周时的反应[1]。发现在种植体和自然牙上的菌斑堆积量及菌斑成分的变化都很相似,表明种植体周围细菌的定植与自然牙无明显差异。在3周时,种植体周围结缔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的部位和范围均与自然牙相似。Pontoriero等(1994)对人的研究也获得了相同的结果,20例牙列缺损的种植患者在停止口腔卫生措施3周后,种植体周围的菌斑量、成分及软组织炎症均与自然牙相似[2]。这表明种周组织在短期内对菌斑堆积的反应…  相似文献   
69.
不同刷牙方法清除菌斑效果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清除牙龈沟附近及邻间隙区菌斑的方法.方法:对40名志愿者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前后交叉的对照试验.结果:改良Bass刷牙法对于整个口腔,尤其是中央龈缘区的菌斑清除效果明显优于竖刷法(P <0.05).结论:改良Bass刷牙法是较有效地清除菌斑的方法.今后应向人们宣传、指导这一方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