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7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外胚叶发育不全(EDA)基因及其受体(EDAR)基因在斑马鱼早期咽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受精后48 h(48 hpf)的斑马鱼胚胎总RNA,之后逆转录合成cDNA,以该cDNA为模板,特异性扩增斑马鱼咽齿特异性标记基因dlx2b、Eda信号通路相关基因eda及edar基因片段,用TA克隆试剂盒将这3个基因片段分别连接到pGEMT载体上,将对应质粒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线性化,以PCR线性化做模板,选择相应的RNA聚合酶体外转录,合成dlx2b、eda及edar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收集36、48、56、60、72、84 hpf的斑马鱼胚胎,运用全胚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da及edar基因在斑马鱼咽齿发育部位的表达分布。比较原位杂交结果eda及edar表达区域与斑马鱼咽齿特异性标记基因dlx2b所指示咽齿部位的关系。结果 获得了dlx2b、eda及edar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原位杂交结果显示,48~72 hpf时eda及edar在鳃弓牙齿相应部位可见强棕褐色阳性信号,与dlx2b所指示咽齿部位吻合。结论 Eda信号通路配体与受体在斑马鱼咽齿早期发育过程中即牙齿发生至形态发生阶段于咽齿部位特异性强表达,这一结果显示该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斑马鱼咽齿早期发育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2.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与葡聚糖合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与葡聚糖合成的关系。方法:取本课题组前期工作所获得的变链c型临床株,分成水溶性葡聚糖(W SG)组和水不溶性葡聚糖(W IG)组;每组又按葡聚糖合成能力分为合成量高(ABS>0.3)与合成量低(ABS<0.15)组。以所选细菌DNA为模板,PCR扩增表面蛋白V区编码基因SrV ,经DdeI酶切分型,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细菌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两组均有4种基因型(A、B、C、D)并且在构成比上都以A、B型占多数,C、D型所占比例较少且存在明显差异;2)在W SG组主要基因型的分布出现差异:合成量高的以A型为主占50%,B型占33.33%,C型占11.11%;合成量低的以B型为主占50%,A型占30.77%,C型19.15%。3)在W IG组A、B型的分配基本相似,均在40~48%之间。结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的基因型分布与水溶性葡聚糖的合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与水不溶性葡聚糖的合成未见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索铁蛋白重肽基因(fth1b)在斑马鱼咽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及其功能,为后续牙齿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受精后56、72、96及120 h斑马鱼胚胎,运用整胚原位杂交技术检测fth1b基因在斑马鱼咽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并运用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fth1b基因特...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观察含PAcA/CTB的转基因番茄可食用防龋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方法: 将18只6~8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周分别灌胃含有PAcA/CTB嵌合蛋白的转基因番茄果汁(实验组)、非转基因番茄果汁(阴性对照组)、灭活全菌疫苗(阳性对照组)。于首次免疫前和免疫后第1、2、3、4周采集血液、唾液样品。ELISA检测其血清和唾液样本中的抗变异链球菌PAcA的IgG、IgA抗体效价。结果: 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血液和唾液中特异性抗体从免疫后1周开始升高,初始免疫后第4周达高峰,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免疫后第2、3、4周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转基因番茄所表达的外源目的蛋白具有抗原性,能够诱导BALB/c小鼠产生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05.
106.
立德树人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要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加强、创新和发展在现阶段来看,其对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口腔医学专业外语》为依托,旨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探索研究生专业课融合思政教育的优化模式,发掘研究生课程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重塑思政融入专业课的全面课堂设计,培养专业课师资的思政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建立链接专业但具有特色的思政案例库。依托新媒体发展,将涉及思想政治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改良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使思政教育真正与专业课融合。最终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思维方法,促进研究生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07.
口腔微生物群落作为人体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口腔健康及全身健康都有密切联系。口腔微生物研究已成为国际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前沿。规范统一的口腔微生物中文译名对支撑口腔医学发展意义重大。规范的微生物译名是编写专业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 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口腔微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统一的中文译名可为口腔医学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语言基础。规范的中文译名对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科普也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口腔微生物学知识的准确传播, 增强全民口腔健康意识。因此, 为规范口腔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基金申报、专著教材编写、论著发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 专家学者对口腔微生物名称(2017版)和新近发现的口腔微生物译名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修订, 达成共识, 形成口腔微生物译名(2023版)。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尼古丁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的调控作用,检测尼古丁能否通过调控Toll样受体4(TLR4)抑制PDLSCs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方法 培养PDL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DLSCs表面抗原标志,WST-1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尼古丁刺激后PDLSCs增殖能力的改变。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PDLSCs经不同浓度尼古丁刺激和成骨诱导后的矿化结节生产情况。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经尼古丁刺激后,PDLSCs成骨能力相关基因和蛋白的改变,以及尼古丁联合TLR4抑制剂TAK-242刺激后,PDLSCs成骨能力相关基因及蛋白的改变。结果 培养的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和CD105,证实为PDLSCs。与对照组相比,培养3 d后,尼古丁浓度为10-4 mol·L-1的PDLSCs的增殖能力受到明显抑制(P<0.05);成骨诱导21 d后,10-4 mol·L-1尼古丁刺激组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明显减少。RT-PCR反应及Western blot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尼古丁刺激组PDLSCs的碱性磷酸酶、骨钙素、Runt相关转录因子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加入TLR4抑制剂TAK-242后,尼古丁的抑制效应减弱。结论 尼古丁可能通过TLR4信号通路抑制PDLSCs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患者口腔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差异。方法 采集13例SACC患者与10例健康人的唾液样本,提取其口腔菌群的总DNA,经通用引物扩增16s rRNA基因,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后,利用Mothur软件分析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 SACC组优势种群有16种(相对丰度>1%),依次是:链球菌属(36.68%),奈瑟菌属(8.55%),普雷沃菌属_7(7.53%),韦荣球菌属(6.37%)等。对照组优势种群有15种,依次有:链球菌属(18.41%),奈瑟菌属(18.20%),普雷沃菌属_7(8.89%),卟啉单胞菌属(6.20%),梭杆菌属(5.86%),韦荣球菌属(5.82%)等。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菌门包括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P<0.05)。有统计学差异的菌属包括链球菌属、奈瑟菌属和卟啉单胞菌属(P<0.05),而嗜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仅在SACC患者中检出。结论 SACC患者的唾液微生物与健康人群唾液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索卵巢摘除术(OVX)所致骨质疏松症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假手术组(sham)BMSC治疗结肠炎效果差异,明确Fas/FasL表达水平改变情况及其下游T淋巴细胞趋化及凋亡程度的差异。方法建立实验性结肠炎模型,OVX小鼠骨质疏松及假手术模型,对比注射OVX组与sham组小鼠BMSC治疗结肠炎的效果,检测2组BMSC对T淋巴细胞趋化及凋亡的差异,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对BMSC的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的表达进行对比。结果注射雌激素缺乏所致骨质疏松小鼠的BMSC与注射假手术组的BMSC相比,表达Fas/FasL降低,从而使T淋巴细胞趋化及凋亡能力减弱,导致用OVX-BMSC治疗结肠炎效果较差。结论 OVX-BMSC通过降低自身Fas/FasL表达减弱肠炎小鼠T淋巴细胞的趋化和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