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3篇 |
免费 | 80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39篇 |
口腔科学 | 119篇 |
临床医学 | 122篇 |
内科学 | 60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7篇 |
特种医学 | 69篇 |
外科学 | 118篇 |
综合类 | 341篇 |
预防医学 | 96篇 |
眼科学 | 6篇 |
药学 | 116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100篇 |
肿瘤学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79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65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尿钚放化分离结合α谱分析的监测方法作为职业人员吸入钚所致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适宜性,为核工业职业卫生管理和钚设施单位开展尿钚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以美国能源局(DOE)核设施单位的钚化合物组成为例,使用模拟计算的方法,分别推导了急性和慢性吸入钚化合物致个人有效剂量分别为1 mSv时的尿钚水平,并与放化分离后α谱分析的典型探测限进行比较,分析尿钚监测用于个人剂量估算的适用性。结果 仅对于吸入M类钚化合物后10 d内使用放化分离α谱分析进行尿钚监测可以满足1 mSv探测限要求。结论 制定人员尿钚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计划,须考虑监测方法的探测限,必要时通过工作场所监测结合受照时间等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2.
对采自云南省5个群体52头肉牛背最长肌第6~7肋间上脑肉样按国标方法进行理化品质测定,采用近红外光谱对其进行扫描,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牛肉MT、EE、CP、Ash、Asp、Thr、Ala、Val、Ile、Leu、Tyr、Phe、Lys、His、Arg等含量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各模型R2验正超过0.66,其中MT、EE、CP和Ash含量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的R2验正分别达到0.866、0.883、0.668和0.812,预测模型达到应用的水平,可用于日常牛肉理化品质快速、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73.
74.
75.
前降支的分支左圆锥支与右冠状动脉右圆锥支互相吻合形成动脉环,称为 Vieussens 环,是左右冠状动脉之间重要的侧支循环[1-2]。由于其走行大部分位于脂肪间隙之间,且管径细小,常规扫描时不能显示。但由于先天原因或在某些病理情况下,Vieussens 环迂曲、增粗,就会显示出来。多排螺旋 CT 尤其是256排 CT 的时间分辨率大大提升,使得冠状动脉成像更加清晰,细节显示较为全面,对 Vieussens 环的显示更加全面、准确[3]。本文回顾性分析15例成人 Vieussens 环的影像学表现,探讨256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CTA)技术在本病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尽快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较为明确的帮助[4]。 相似文献
76.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 2016 年至 2020 年烧伤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化趋势。 方法 选取 2016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接收的 4407 份烧伤患者微生物送检标本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结果 4407 份微生物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1902 株,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 857 株、革兰氏阴性菌 994 株、真菌 51株。 线性模型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 2016 年至 2020 年革兰氏阳性菌构成比呈逐渐下降趋势 (R 2 =0.774, P =0.049), 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无明显差异 (R 2 =0.440, P =0.222), 真菌构成比呈逐渐上升趋势 (R 2 = 0.822,P =0.034); 感染的病原菌中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占比最高, 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以及其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检出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R 2 = 0.905、0.922, P = 0.013、0.009);MRSA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性始终较高, 对左氧氟沙星与利福平的耐药性呈逐渐下降趋势 (R 2 =0.823、0.889, P =0.033、0.016), 对克林霉素的耐药性呈逐渐上升趋势 (R 2 =0.930, P =0.008), 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始终较敏感; 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多黏菌素 B 的耐药性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R 2 = 0.956、0.944、0.939、0.837、0.845、0.859, P =0.004、0.006、0.007、0.029、0.027、0.024), 且对多黏菌素 B 始终较敏感; 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药物的耐药性始终较高, 且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性呈逐渐上升趋势 (R 2 =0.910、0.973, P =0.012、0.002), 而对多黏菌素 B 和米诺环素始终较敏感; 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等药物的耐药性始终较高, 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均呈逐渐上升趋势 (R 2 =0.856、0.803、0.878、0.877, P = 0.024、0.040、0.019、0.019),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性呈逐渐下降趋势 (R 2 =0.816、0.890, P =0.036、0.016)。 结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 2016 年至 2020 年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占比最高, 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与其中的 MRSA 检出率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整体耐药性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而真菌检出率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单点胸椎旁阻滞(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28~65岁,BMI<3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ESPB组和TPVB组,每组40例。ESPB组和TPVB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患侧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或胸椎旁阻滞,选择T5横突水平,注射0.5%罗哌卡因0.4 ml/kg。两组术毕皆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记录神经阻滞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术中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情况,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6、12、24、48 h的疼痛NR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PVB组比较,ESPB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延长,阻滞平面明显扩大,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缩短,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增多(P<0.05)。两组术中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不同时点疼痛NRS评分、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PB和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围术期镇痛时,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TPVB阻滞时间持久,ESPB阻滞平面范围更大,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78.
双相障碍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致残率高的慢性重型精神疾病,经常与免疫性疾病共病。其致病机制未明,现有研究支持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障碍可能是关键病因之一。目前有多项抗炎和免疫调节药物辅助治疗双相障碍的研究取得了进展。传统抗炎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米诺环素的治疗效果不尽一致;免疫调节药物,如N-乙酰半胱氨酸、吡格列酮在有效改善抑郁症状上证据较多;微生态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6(IL-6)拮抗剂等在改善胃肠道反应、疲劳等特定症状的方面可能具有优势。这些治疗方案可能为双相障碍治疗困境的解除提供新选择。不过,未来的研究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实验以验证其疗效、耐受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9.
我科于2007-01-01~2009-01-01治疗36例对冲伤致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病例,现就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案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28 例,女8 例,年龄15~65 岁,平均40.8岁.受伤原因:车祸19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击伤4例,跌倒致伤3 例.着力部位:双侧额部10例,一侧顶部2 例,一侧颞部4 例,双侧颞顶部6 例,后枕部20 例.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以及术后如何控制血压.方法 对与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腔钻孔引流术,同时对每例患者行颅内压和平均动脉压连续监测7 d,同时监测术后1、3、7、14 d行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值.结果 开颅术对于血肿量>50 ml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6月后ADL分级)与血肿腔钻孔引流术比较有显著差异;另外术后1 d、3 d、7 d、14 d的TCD参数结果分析,开颅术对于缓解颅内压力、改善脑血流优于钻孔引流组.对所有患者术后ICP、MAP监测能有效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结论 对于血肿量>50 ml患者应选择开颅手术.对所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应常规进行ICP、MAP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