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51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106篇
内科学   12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98篇
预防医学   5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1篇
  4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31.
杨翼信  李焱  周铜水 《安徽医药》2014,(12):2233-2237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丹参毛状根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尤其关注采后干燥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成分是否也有类似对植物根一样的胁迫诱导作用。方法丹参毛状根经冷冻干燥、真空干燥、阴干和晒干四种不同干燥方式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毛状根中包括9种酚酸类和4种酮类成分的含量;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超氧阴离子清除试验、脂质过氧化抑制试验测定毛状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与冷冻干燥相比,真空干燥和阴干对酚酸类成分的影响不大,但酮类成分下降约50%;晒干处理后二类成分均严重损失达90%左右;晒干样品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也显著下降。结论冷冻干燥是最适合丹参毛状根的干燥方法;与丹参根不同,采后干燥对毛状根的酚酸类成分无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32.
营养过剩和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细胞内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升高,线粒体的能量转换加快,自由基的生成增加是氧化应激的根本原因。许多证据显示氧化应激是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共同基础,也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对闵行区农村生活用井卫生状况的调查,评估现行消毒效果,探索有效的消毒方法。方法采用现场生活用井周边环境调查;井水消毒效果五项微生物和理化指标检测。结果对莘庄和七宝地区的157口井进行了井周环境及使用情况的调查,井周环境存在一定的传染病发病因素,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手压井在消毒前后,色度、浊度、总大肠茵群以及茵落总数无显著差异性.自然井在消毒前后总大肠茵群有显著性差异。手压井和自然井比较消毒后效果。在浊度、总大肠茵群以及茵落总数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手压井和自然井茵落总数和总大肠茵群严重超标。结论闵行区使用的生活用井.存在一定的人群聚集性使用,有传染病暴发的危险因素。自然井消毒效果较手压井显著,手压井由于其使用模式,井深部的水无法得到充分消毒,微生物指标不能达标,存在传染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4.
目的 了解口腔正畸门诊儿童错(牙合)畸形类型及人们对其危害性认知水平的变化. 方法 统计2000、2005年恩施州中心医院口腔正畸门诊14周岁以下儿童的就诊目的、错(牙合)类型及接受治疗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0、2005年就诊者分别为868、1 566例,两年首诊主诉项目中主动型、相对主动型及盲目型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1.43%和32.31%、22.81%和34.16%、26.73%和6.71%,两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错(牙合)畸形类型构成两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受治疗意见项目中乐意型、相对乐意型患者比例2005年(37.99%、31.04%)均比2000年(27.25%、20.19%)提高,而拒绝型的比例(16.91%)则比2000年(38.87%)减少(均P<0.01),只有模糊型没有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儿童错(牙合)畸形仍然广泛存在,但人们对其危害性的认知水平已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脑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 RAg)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在血肿周围区脑组织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 12h~ 7d血肿周围区表达VEGF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 ,但每个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 (A ,曾称为光密度OD)值无显著变化。脑出血 12h时 ,以FⅧ RAg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和平均A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d后微血管密度和A值逐渐增高。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VEGF的高表达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 ,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36.
妊高征与脂蛋白酯酶基因PvuⅡ多态性与血脂指标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脂蛋白酯酶(LPL)PvuII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54例妊高征患者,100例正常妊娠妇女LPLPvuⅡ基因多态性。结果P+P+基因型血浆甘油三酶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与P+P-基因型、P-P-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01),提示P+P+基因型可引起血浆TG升高、HDL-c降低。妊高征组和对照组不同基因型间血浆TG、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vuⅡ突变可能不是构成妊高征的独立遗传性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37.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对胰岛β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小鼠胰岛β细胞株NIT-1予(1)0、10-7、10-6、10-5和10-4 mol/L浓度血管紧张素Ⅱ处理24h;(2)0、10-7、10-6、10-5和10-4mol/L浓度血管紧张素(1-7)处理24h;(3)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联合处理24h,分为对照、10-5 mol/L血管紧张素Ⅱ、10-6 mol/L血管紧张素(1-7)、10-5 mol/L血管紧张素Ⅱ+10-6 mol/L血管紧张素(1-7)组.Western印迹检测胰岛素受体β亚基酪氨酸磷酸化(IR-β-Tyr)及蛋白激酶β丝氨酸磷酸化(Akt-Ser)水平.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浓度10-5和10-4mol/L时,胰岛素刺激的IR-β-Tyr、Akt-Ser表达显著降低;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1-7)作用下,胰岛素刺激的IR-β-Tyr、Akt-Ser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加入血管紧张素(1-7)共同孵育可逆转血管紧张素Ⅱ对Akt-Ser表达的抑制,而血管紧张素Ⅱ对IR-β-Tyr表达的抑制无效应.结论 在β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Ⅱ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血管紧张素(1-7)可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对胰岛素刺激的Akt-Ser的抑制.  相似文献   
38.
二甲双胍与胰岛素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6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4例体重指数大于20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和胰岛素加二甲双胍治疗组,治疗12周,分别观察胰岛素用量、体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加用二甲双胍组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减轻了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不同的糖尿病饮食教育方式对患者饮食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共12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糖尿病饮食指导,试验组参加糖尿病中心饮食实践课。结果(1)试验组患者更容易接受低血糖指数(GI)的概念,更多选择低GI食物;(2)试验组的患者在教育后其FPG、2hPG、HbA1c、BMI、WHR体脂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饮食实践课是糖尿病饮食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建立获得大量P0代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于细胞(hpcMSCs)培养方法.方法 从胎盘绒毛膜分离出hpcMSCs,经初次培养和再次培养7d后,将原培养瓶中培养基、未贴壁组织和冲洗生理盐水离心后分别进行再次培养和第3次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成脂、成骨诱导分化试剂盒鉴定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 获得的hpcMSCs均为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细胞,每例胎盘获得(25.54±3.38)×106个P0代细胞,初次培养、再次培养和第3次培养获得的细胞数分别为(11.73±2.09)×106、(11.12±1.42)×106和(2.69±0.71)×106,培养时间分别为(12.00±0.64)d、(8.87±0.63)d和(12.33±0.80)d.再次培养时间和获得细胞数同初次培养、第3次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次培养和第3次培养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3次培养有时间延迟的趋势.3次培养的每培养瓶获得细胞数分别为(1.12±0.15)×106、(2.10±0.16)×106和(1.04±0.16)×106,再次培养获得细胞数同初次培养、第3次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次培养和第3次培养获得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3次培养有细胞数量减少的趋势.3次培养的细胞生长曲线和表面标记的表达率无差异,成骨、成脂诱导分化检测均呈阳性.结论 一份绒毛膜标本,通过3次培养,获得的P0代hpcMSCs细胞数量比初次培养翻倍,本方法可为再生医学提供足够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