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6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107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84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33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确定太白洋参药材适宜的采收季节和合理的炮制方法,为太白洋参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不同采收季节和不同方法炮制的9种太白洋参样品运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进行氨基酸分析测定。结果:秋季采收太白洋参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酒蒸炮制品均较清蒸炮制品和未炮制品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高。结论:太白洋参宜在秋季植物未完全枯萎时采收。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VST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以导丝碎栓、尿激酶溶栓治疗,术后给予抗凝治疗。结果术后DSA显示:栓塞段静脉窦均再通。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8例,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1例。随访10例,时间8~30个月,复发2例。结论 CVST通过机械碎栓及药物溶栓后可达到再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CRT )对cT 3 期低位直肠癌及其各亚分期预后的影响,进一步评估是否所有T 3 期低位直肠癌患者均应行CRT 。方法:对2008年1 月至2012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223 例cT 3 期低位直肠癌患者,按北美放射协会(RSNA)影像学分期标准回顾性进行亚分期,即根据高分辨率MRI 测量下肿瘤浸润直肠系膜的深度(depth of mesorectal invasion,DMI)分为mrT3a 期(DMI<5 mm),mrT3b 期(DMI 为5~10mm)和mrT3c 期(DMI>10mm),并根据是否行CRT 分为新辅助放化疗组(CRT 组,115 例)和未行新辅助放化疗组(nCRT组,108 例),比较两组患者及其各亚分期(mrT3a、mrT3b、mrT3c)之间预后的差异。结果:对于整体mrT3 期,CRT 组和nCRT组的3 年无病生存率(78.2% vs . 71.9% ,P =0.608)和局部复发率(4.4% vs . 8.5% ,P = 0.120)无统计学差异。对于mrT3 各亚分期,CRT 组和nCRT组预后分别为:mrT3a:3 年无病生存率82.4% vs . 81.8%(P = 0.837)、局部复发率5.8% vs . 5.9%(P = 0.658);mrT3b:3 年无病生存率84.4% vs . 42.4%(P = 0.032)、局部复发率0 vs . 18.2%(P = 0.014);mrT3b、mrT3c:3 年无病生存率72.8% vs . 42.4%(P = 0.060)、局部复发率2.4% vs . 18.2%(P = 0.021)。 单因素分析提示DMI 和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 ,CRM)是mrT3 期直肠癌患者3 年无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Cox 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CRM是独立影响因素(OR= 2.249,CI :1.067~4.742,P = 0.033)。 结论:CRT 能改善mrT3b、mrT3c 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但可能无法改善mrT3a 且CRM阴性低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对这部分患者可直接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4.
我院自1990年2月至1991年8月共收治梗阻性黄疸(下称梗黄)49例。现就其中7例少见病因引起梗黄作扼要报告。根据症状、体征、血相、肝功能、尿常规、血生化检验及B超、PTC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梗黄诊断。1.十二指肠肿瘤,本组1例,经B超、钡餐、胆道造影确诊、分期手术,行胰、十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 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 IGFBP-3)诊断矮小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的价值.方法:①对64例身材矮小患儿用精氨酸激发试验和左旋多巴激发试验检测其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两项药物激发试验GH峰值均<10ng/ml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GHD组,40例),其中有一项激发试验GH峰值>10ng/ml,即可确实诊断为特发性矮小症( ISS组,23例).选取4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②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IGF-Ⅰ和IGFBP-3水平.结果:①血清IGF-Ⅰ水平,GHD组为(80.35±32.46)ng/ml,ISS组为(123.26±62.13)ng/ml,正常对照组为(362.20±78.21)ng/ml;血清IGFBP-3水平,GHD组为(2.67±1.32)ng/ml,ISS组为(3.62±1.524)ng/ml,正常对照组(6.39±1.06)ng/ml.②GHD组和ISS组患儿血清IGF-Ⅰ和IGFBP-3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 ;GHD组比ISS组患儿血清IGF-Ⅰ、IGFBP-3水平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按正常对照组x-2s作为临界值诊断GHD,IGF-Ⅰ的阳性率为95%; IGFBP-3的阳性率为92.5%;IGF-Ⅰ、IGFBP-3水平同时评价时,阳性率为87.50%.结论:IGF-Ⅰ、IGFBP-3检测可用于诊断身材矮小儿童的生长激素缺乏.  相似文献   
2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清中雌酮(E1)及雌二醇(E2)水平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并初步应用于临床血清样品的雌激素检测。方法血清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丹磺酰氯衍生化后进行LC-MS/MS分析。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进行线性梯度洗脱,流动相为乙腈(0.05%甲酸)-水(0.05%甲酸),流速为0.3 m L/min。用多重反应离子监测(MRM)正离子模式对血清中的E1、E2进行质谱检测,并根据"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国药典,2015)"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线性范围、灵敏度、精密度、提取回收率和稳定性等进行评价。用本法对172例健康成年女性血清标本进行E1、E2检测,用百分位数法计算不同月经周期E1、E2的浓度区间。结果 LC-MS/MS法可同时检测人血清中E1、E2的含量,在0.05~10 n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法的定量限为0.05 nmol/L,日内与日间不精密度均小于15%,稳定性良好。初步临床应用显示,用LC-MS/MS法计算所得的E1、E2浓度区间符合女性月经周期生理性变化规律。结论 LC-MS/MS法能有效分离并定量检测人血清中E1、E2的浓度水平,其线性范围广、灵敏度高、精密度好,有望作为临床血清雌激素检测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lovo细胞与内皮细胞迁移和黏附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大黄素对Lovo细胞和HUVECs增殖的影响,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黄素对Lovo细胞与HUVECs黏附的影响,Transwell双层小室观察大黄素对Lovo细胞迁移穿过单层HUVECs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40μmol/L大黄素对Lovo细胞和HUVECs增殖无显著性影响(P>0.05);与对照组比较,大黄素能够降低Lovo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P<0.05),并显著减少迁移与穿过单层HUVECs的Lovo细胞数目(P<0.05)。结论大黄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以及肿瘤细胞迁移穿过内皮细胞的作用,提示其具有抗肿瘤转移的潜能。  相似文献   
28.
患者,女,41岁.于3个月前出现持续性干咳,夜间咳嗽较重,口服消炎止痛药不能缓解.全身骨显像未见明显骨转移征象.  相似文献   
29.
18F-FDG hPET/CT与99Tcm-MDP骨显像探测乳腺癌骨转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18F-脱氧葡萄糖(FDG)双探头hPET/CT显像和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骨显像(BS)对乳腺癌相同位置骨转移病灶的诊断效能。方法:乳腺癌患者102例分别行18F-FDG hPET/CT颈胸腹部显像和99Tcm-MDP BS,间隔时间不超过4周,结果均以CT、磁共振成像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为确诊依据。结果:102例患者中24例有骨转移,两法相同位置发现102个转移灶;18F-FDG hPET/CT检查发现65个转移灶,探测骨转移灶的灵敏度64.7%,特异性98.0%,准确率为75.0%;99Tcm-MDP BS发现93个转移灶,探测骨转移灶灵敏度91.2%(P<0.01),特异性为86.0%(P>0.05),准确率为89.5%(P<0.01),其灵敏度、准确性明显高于18F-FDG hPET/CT显像。结论:探测乳腺癌骨转移,99Tcm-MDP BS应作为首选诊断方法,18F-FDG hPET/CT探查乳腺癌骨转移灵敏度及准确性低,单独使用价值有限,但其与99Tcm-MDP BS具有互补性,两者联合探查乳腺癌骨转移具有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0.
目的对比研究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CT仪18F-脱氧葡萄糖(FDG)显像和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病灶的诊断效能。方法肺癌患者56例,分别行18F-FDGSPECT/CT胸腹部显像和99mTc-MDP全身骨显像,间隔时间不超过2周。结果56例患者中24例有骨转移,共发现92个转移灶;18F-FDGSPECT/CT检查发现68个转移灶,探测骨转移灶的灵敏度73.9%,特异性94.1%,准确率为81.1%;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发现82个转移灶,探测骨转移灶灵敏度89.1%(P<0.01),特异性为72.5%(P<0.05),准确率为83.2%(P>0.05)。当把骨骼转移性病变以成骨性与溶骨性方式分类时,99mTc-MDP骨显像可判定94.3%的成骨性转移灶和82.1%的溶骨性转移灶,而18F-FDGSPECT/CT可判定58.5%的成骨性转移灶和94.9%的溶骨性转移灶。结论探测肺癌骨转移,18F-FDGSPECT/CT显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9mTc-MDP骨显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两者诊断的准确性无明显差异。99mTc-MDP骨显像联合18F—FDGSPECT/CT显像检测肺癌骨转移,可起到信息互补、明确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