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目的 对参加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风险防控的一线医护人员的抑郁情绪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使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支援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参加入境人员新冠肺炎筛查和救治工作的984名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共回收问卷7...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伴躯体化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 2014 年 9 月至 2015 年 4 月在全国 11 家医院门诊就诊的 1 503 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健 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和 16 项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QIDS-SR16)评估患者躯体化症状及 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PHQ-15 得分< 5 分为无躯体症状,≥ 5 分为有躯体化症状。采用 Spearman 相 关分析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与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的关系。以18~39岁(青年)、40~64岁 (中年)和≥ 65 岁(老年)进行年龄分层,采用累积比数 Logistic 回归分析不同年龄阶段抑郁症患者躯体化 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 748 例(49.8%)抑郁症患者有躯体化症状,其中 82.6%(618/748)的患者躯体 症状是感到疲劳或无精打采。3 个不同年龄阶段患者背痛,胳膊、腿或关节疼痛,痛经或月经期间其他 的问题,性生活中有疼痛或其他问题的条目得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 相 关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与伴躯体疾病、抗抑郁药治疗种类、合并镇静催眠药、QIDS-SR16 得分呈正相关(P< 0.05),与受教育年限、首次发作年龄、合并抗精神病药呈负相关(P< 0.05)。以老 年患者为参照,累积比数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抗抑郁药治疗种类(OR=2.12,95%CI=1.38~3.26);合 并镇静催眠药(OR=1.59,95%CI=1.14~2.22)、合并抗精神病药(OR=0.59,95%CI=0.39~0.90)、存在残留 症状(OR=11.07,95%CI=7.70~15.90)是青年患者躯体化症状的相关因素(P< 0.05)。合并镇静催眠药 (OR=1.51,95%CI=1.10~2.08)、合并抗精神病药(OR=0.45,95%CI=0.31~0.66)、存在残留症状(OR=9.59, 95%CI=6.89~13.34)是中年患者躯体化症状的相关因素(P< 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抑郁症患者伴有 的躯体化症状存在区别,识别年龄相关躯体症状对于临床医生细化抑郁症伴随特征、实施个体化综合 干预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比较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和家属对 BD 前驱症状的识别能力。方法 回顾性调 查 2015 年 3 月至 2018 年 9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 80 例非急性期 BD 患 者以及与患者密切接触的 80 名家属(照料者 / 监护人)。采用 BD 前驱症状回顾性量表(BPSS-R)对研究对 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比较患者、家属对前驱症状的识别能力。结果 80 例患者中,BD-Ⅰ型占 73.8% (59/80),BD-Ⅱ型占 26.2%(21/80);女性占 35.0%(28/80);首次发作症状为抑郁的患者占 38.8%(31/80),前 驱期发作病程为(7.1±3.4)个月;首次发作症状为轻躁狂 / 躁狂的患者占 61.2%(49/80),前驱期发作病程 为(6.1±3.6)个月。当首次发作为抑郁发作时,家属对社会孤立、学业和职业功能不良、焦虑 / 紧张、注 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或奇怪的想法的识别率高于患者,评估学校 / 工作问题的严重程度高于患者,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首次发作为轻躁狂/躁狂发作时,家属对社会孤立、焦虑/紧张、运动迟缓、 失眠、体重或食欲下降、事物的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的识别率高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 论首次发作是抑郁还是轻躁狂 / 躁狂发作,患者对抑郁心境的识别率高于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BD 患者和家属对于 BD 前驱症状的识别能力存在差异,家属对除抑郁心境外的其他多个 前驱症状的识别能力高于患者。  相似文献   
34.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发展及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的职业化发展过程,以及我国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的行业发展及现状。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估2种MRI简化序列(AP) AP3和AP4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56例女性患者,分析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其诊断价值,比较AP3和传统乳腺MRI扫描(FDP)的图像解释时间,计算AP3、AP4和FD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及其差异,并比较三者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病变的ADC值小于...  相似文献   
36.
萨勃心肺复苏器与徒手心肺复苏加强复苏461例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而CPR患者生存率和自主循环恢复(R()SC)与冠状动脉(冠脉)再灌注有关,其中胸外按压是再灌注压改善的重要决定因素.传统的CPR因医务人员的技术、体力等因素可影响按压的效果,而萨勃复苏器、复苏床、复苏背心等多种机械CPR装置的使用能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及通气量,提高脑灌注.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显示,机械CPR装置能提高CPR的成功率[1].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女性甲状腺功能异常伴骨质疏松症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及性激素影响。方法: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32例(甲亢组)、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15例(甲减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2例(对照组),每组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普通组和性激素替代(hormonereplacementtreatment,HRT)组。治疗前和后进行放射免疫法测游离碘塞罗宁(三碘甲状腺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免疫放射法测促甲状腺激素、骨钙素、甲状旁腺素含量;骨密度测定。结果:治疗前甲减组雌激素为(22.12±13.22)pmol/L,较对照组下降(t=2.367,P<0.05)。甲亢组雌激素为(62.93±2.07)pmol/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89.444,P<0.001),但活性雌激素降低。治疗后甲亢组疗效最佳,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普通组骨量变化为4.24±1.3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302,P<0.001),HRT组骨量变化为7.29±1.90(t=6.612,P<0.001),HRT组疗效优于普通组(χ2=7.692,P<0.01)。甲减组骨量较对照组略提高,普通组骨量变化为3.46±1.0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22,P<0.01);HRT组为4.36±1.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32,P<0.05),与普通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25,P>0.05)。结论:雌激素替代是更年期甲亢患者提高骨量的最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大学生肺结核病患者的患病体验及应对方式。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对15例大学生肺结核病患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利用框架法分析访谈资料,总结大学生肺结核病患者的患病体验及应对方式。结果大学生肺结核病患者的患病体验包括自身病耻感、周围同学疏远、邻居朋友躲避及受到不公平对待。采取的应对方式为自我社交隔离、隐瞒病情、对相关的规定不满意、合理化。结论应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结核病健康教育,关心患肺结核病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更科学有效的应对方式面对结核病。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碳酸锂联合奥氮平治疗对双相躁狂发作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活性的影响. 方法:21例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患者给予碳酸锂合并奥氮平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20ml,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BMCs的GSK3α和GSK3β丝氨酸磷酸化水平以及总GSK3水平...  相似文献   
40.
潜艇在训练和作战时,因碰撞、触礁、机械设备故障、战伤等原因而发生沉没并失去再上浮能力,通常称为潜艇失事。当采取一切抗沉措施后,失事潜艇仍不能上浮,这时艇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如情况允许,艇员必须进行水下脱险。在这种情况下,艇员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变化,甚至产生心理危机,不能完成水下脱险,造成无谓牺牲。因此,对潜艇艇员水下脱险所产生的心理危机与干预措施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