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肾移植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11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满意度及舒适度.结果 观观察组患者虽然出现Ⅰ、Ⅱ、Ⅲ级疼痛的例数少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0级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舒适度及非常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应用舒适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2.
目的通过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侧支循环情况。方法选择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120例TIA患者,观察分析其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狭窄程度、狭窄分布特征以及侧支代偿情况。结果造影正常者37例(30.8%),存在脑动脉狭窄或完全闭塞的患者83例(69.2%)。在83例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阳性的患者中,前循环受累47例,占56.6%;后循环受累36例,占43.4%。轻中度狭窄的侧支循环发生率(71.4%)和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的侧支循环发生率(4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的代偿主要通过Willis环途径。结论脑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原因之一,侧支循环最常见的途径是Willis环途径,血管狭窄越严重则越可能建立侧支循环。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中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对照组49例,2组均行扩血管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祛除痰瘀、通畅脉络、养血益脑,均10d为1个疗程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能明显改善眩晕症状,能使LVA、RVA、BA值升高,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也有较好改善,2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在西药扩血管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能显著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  相似文献   
94.
本文报道了一例以反复发热及多浆膜腔积液起病的青年女性的诊疗过程。该患者在病程中在未应用针对性治疗的情况下症状及炎症指标即呈现自发缓解及复发趋势, 影像学也可见胸腔及心包积液在短时间内明显变化。在进行基础筛查除外常规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后, 经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后发现患者携带与自身炎症性疾病中的家族性地中海热相关的MEFV E148Q杂合突变, 并在加用秋水仙碱治疗后, 患者症状消失, 未再发作。  相似文献   
95.
患者男, 65岁。因反复淋巴结肿大5年余, 肌酐升高6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明确诊断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经历多线、多种抗肿瘤药物治疗, 包括细胞毒化疗、表观调控药物西达本胺和阿扎胞苷、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和靶向CD30的维布妥昔单抗。肿瘤虽得以稳定, 但在抗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多种病毒激活(包括BK病毒、JC病毒、巨细胞病毒)及相应靶脏器损伤(多瘤病毒肾病、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通过暂停肿瘤治疗以降低免疫抑制, 并加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后, 血病毒载量下降, 脏器功能得以稳定。本例患者的诊治过程提示临床医师, 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 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免疫状态及病毒感染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对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心功能造成的变化及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7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同时与我院4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通过检查结果比较分析两组对象的左心室结构、左心室收缩功能、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健康组的左心室结构各项指标数据显著低于病例组(P0.05);病例组LVEF(%)、EF(%)、FS(%)、室间隔Sm(cm/s)、二尖瓣环Sm(cm/s)和左室后壁Sm(cm/s)指标显著低于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E/A峰、室间隔Em(cm/s)、室间隔Em/Am、二尖瓣环Em(cm/s)、二尖瓣环Em/Am、左室后壁Em(cm/s)和左室后壁Em/Am指数显著低于健康组,室间隔Am(cm/s)和左室后壁Am(cm/s)则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二尖瓣环则壁侧Sm指标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二尖瓣环室间隔侧Sm、Em和Em/Am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左心室结构明显发生变化,呈现了向心性肥厚,同时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7.
包名银  汪平  周华文  何旻  曹玮 《医学信息》2018,(24):107-108,114
目的 掌握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2月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不同临床科室中不同类型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观察法,由院感专职人员用自制调查表,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最后录入Excel表中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共观察到手卫生指征总数10803次,执行4381次,依从性率为40.55%,执行正确3667次,正确率为83.70%;其中不同类型的医务人员中,手卫生依从性率最高和最低分别为护士(43.14%)和实习医生(38.24%);正确率最高为护士(84.60%),最低为实习护士(82.84%);在5个手卫生指征中,依从性率最高和最低分别为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47.17%)和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31.39%);正确率最高和最低分别为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85.22%)和接触患者后(82.90%)。结论 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率和正确率高于其他医务人员,洗手指征中接触血液/体液后的依从性率和正确率均高于其他洗手指征。应注重各个手卫生指征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带教老师手卫生行为和习惯的宣传,发挥护士在手卫生方面的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CT异常病灶的部位、分布、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 13例患者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平均年龄为(46.8±14.7)岁(27~68)岁。10例有武汉接触史,2例有近期旅行史,1例有北京郊区出游史。92.3%(12/13)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15.4%(2/13)患者淋巴细胞数降低。92.3%(12/13)患者发热,11例因发热就诊,2例(15.4%)表现为低热;8例(61.5%)有干咳。13例患者胸部CT均有异常,病变主要沿支气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8例病变相对局限(1~3个肺叶受累)、累及右下叶或左下叶多见,5例为双肺弥漫多发病变。10例(76.9%)患者胸部CT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7例(53.8%)部分磨玻璃影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76.9%)病变内见血管束穿行、增粗,12例(92.3%)有支气管壁...  相似文献   
99.
射频治疗对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射频治疗对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郭峰法”检测 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治疗前后外周血中 RBC-C3 b RR;RBC-ICR的含量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肝癌组治疗前 RBC-C3 b RR明显降低 ,RBC-ICR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 P<0 .0 1 )。治疗后红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射频治疗有助于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三增加”改良胶原酶溶解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 MR 或者 CT 诊断为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突出物≥10.0 mm),经“三增加”改良胶原酶溶解术治疗后,随访(复诊、电话等方式)3月~2年。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按改良 MacNab 标准评定其疗效。结果120例患者治疗前 VAS 评分(6.99±0.97)分,治疗后评分(1.82±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按改良 MacNab 标准评定其疗效:优48例,良55例,可9例,差8例。优良率85.8%,总有效率93.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三增加”改良胶原酶溶解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可以作为该病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