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6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30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100篇 |
内科学 | 25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4篇 |
特种医学 | 22篇 |
外科学 | 11篇 |
综合类 | 170篇 |
预防医学 | 36篇 |
药学 | 54篇 |
中国医学 | 40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颅面骨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诊断(附10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颅骨骨化性纤维瘤的CT、X线表现,着重探讨颅面骨骨化性纤维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0例颅骨、颌面骨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0例中,7例经CT检查,3例经X线检查。其主要影像表为(1)骨性肿块;(2)膨胀性破坏;(3)病灶边界清楚。 相似文献
102.
探讨血供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中同侧血供增加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研究21例乳腺摄影、超声或临床体检有乳腺病变患者的:MRI资料.在最大强度投影(MIP)图像上,记录患侧乳腺血管的数目、直径、长度和可见性.根据Sardanelli血供评分,分为四个等级,即0~3分,分别代表乳腺乏血供或低血供(0分)、低血供(1分)、中等血供(2分)及高血供(3分);2~3分均被认为乳腺血供增加,与同侧乳腺癌相关.以病理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侧乳腺的血供差异.结果 21例患者MRI发现22个病灶,病理提示8个良性病变,14个恶性病变.良、恶性病变侧乳腺的血管平均数目±标准差分别为2.5±1.6、4.1±1.8(P<0.05);良、恶性病变侧乳腺的血供评分±标准差分别为2.0±0.8、2.5±0.5(P>0.05).结论 良、恶性病变侧乳腺的血管平均数目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血供评分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因此Sar-danelli血供评分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尚需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及流行特点,为其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3家不同医院2018年—2020年门诊及住院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1 025株,通过PCR法检测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blaKPC、blaNDM、blaVIM和blaIMP);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产KPC-2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性;应用多克隆序列位点测定(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检测菌株克隆型别;通过凝胶脉冲场电泳进一步检测菌株克隆分型;应用接合实验验证耐药基因转移。结果共分离13株产KPC-2大肠埃希菌株,分离率为1.2%,MLST数据及脉冲场凝胶电泳显示这些菌株分为7个不同克隆型9个克隆簇。此外,4株携带blaKPC-2基因菌株可以成功地将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表型转移到大肠埃希菌J53菌株中。结论产KPC-2大肠埃希菌呈克隆播散模式,blaKPC-2耐药基因可以借助质粒进行水平传播,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密切监测携...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患者头颅和脊髓磁共振(MRI)病灶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的49例MOG-IgG阳性患者头颅和脊髓MRI结果,并与同期58例水通道蛋白4(AQP4-IgG)阳性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头颅MRI检查出现异常病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4%比65.5%,P=0.177),而AQP4-IgG组出现脊髓病灶的比例显著高于MOG-IgG组(84.5%比36.7%,P=0.001);MOG-IgG组出现皮质下白质病灶和大面积病灶的比例显著高于AQP4-IgG阳性组(48.9%比13.8%,P=0.003;46.9%比12.1%,P=0.000);AQP4-IgG组出现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病灶比例显著高于MOG-IgG组(70.7%比24.5%,P=0.002)。儿童组患者中,MOG-IgG头颅出现大面积病灶的比例明显高于AQP4-IgG组(76.9%比20.0%,P=0.047)。结论 MOGAD患者头及脊髓MRI病灶广泛,与AQP4-IgG阳性患者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究基于经筋理论的踝足关节正骨手法治疗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腰背痛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药塌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基于经筋理论的踝足关节正骨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RM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1.80±0.52)分、RMDQ评分(4.55±1.2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90±0.85)、(7.33±1.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经筋理论的踝足关节正骨手法可显著改善腰背痛患者的疼痛和腰部功能,联合中药塌渍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中药塌渍治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7.
1临床资料
本组32例,均为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01年9月-2003年12月门诊病人.年龄21~54岁,病程6个月~5 a.其中经产妇28例,未产妇有流产史4例. 相似文献
108.
1病例资料女,14岁。因左下肢疼痛1年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疼痛,以肌肉压痛为主,剧烈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好转。7个月前发现左下肢周径变细,伴跛行、下蹲费力,无肌肉跳动、肢体麻木。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肌酸激酶及乳酸脱氢酶正常,腰椎MR I示“腰3~骶5椎间盘膨出”,经治疗无效,转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左下肢远端肌力Ⅴ-级,左小腿肌萎缩,腓肠肌压痛,未触及包块。余肢体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腱反射、感觉及共济运动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医技检查:血、尿、粪常规及生化、红细胞沉降率、肌红蛋白均正常…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