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51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和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诊断及其临床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1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66例ESCC患者,作为ESCC组。收集ESCC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血清肿瘤标记物包括癌胚抗原(CEA)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等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另选取无良恶性肿瘤、心血管等疾病的相对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不同TNM分期中各指标的表达水平,制作ROC曲线评价FIB、FAR、CEA和SCC-Ag对ESCC临床进展的价值;分析其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SCC组FIB、FAR、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FP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等指标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II~IV期FIB、FAR、CEA和SCC-Ag水平明显高于I~II期,同时,ROC曲线显示其对ESCC临床进展均具有预测价值(P<0.05),且四者联合检测对ESCC临床进展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FIB、FAR、SCC-Ag高值组(以ROC曲线得到的cut off值为界值)患者N分期和TNM分期均明显高于低值组(P<0.05);FAR高值组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和T分期也明显高于低值组(P<0.05);CEA高值组患者TNM分期明显高于低值组,男性多于女性(P<0.05)。结论:血浆FIB、FAR和血清CEA、SCC-Ag水平与ESCC诊断和临床进展密切相关,与单独检测血清肿瘤标记物相比,四者联合检测用于预测ESCC的临床进展效能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清IL-24及IL-6的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3例DLBCL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人群外周血血清,ELISA法检测IL-24及IL-6的浓度,分析血清IL-24及IL-6浓度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并计算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IP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IL-24浓度为(58.32±11.81)μg/mL,IL-6为(24.63±7.73)μg/mL]相比,DLBCL患者血清IL-24浓度[(42.18±8.48)μg/mL]明显降低(P<0.01),而IL-6浓度[(45.29±12.71)μg/mL]明显升高(P<0.01),且二者浓度呈明显负相关(r=-0.414,P<0.05);同时血清IL-24及IL-6浓度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细胞侵犯骨髓状态及IPI均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及性别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发生骨髓转移组患者血清中IL-24较正常对照组和未转移组均明显降低(P<0.01),而IL-6浓度明显升高(P<0.01);同时随着骨髓转移程度的增加,该趋势更为明显。IPI指数>2的患者,外周血IL-24浓度较IPI指数<2的患者明显降低,而IL-6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论:DLBCL患者血清IL-24浓度较低及IL-6浓度较高可能是患者临床症状较重,预后较差的预测指标。血清IL-24及IL-6浓度测定可作为DLBCL的辅助诊断及监测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乳腺癌血清外泌体Glypican-1(GPC-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确诊的乳腺癌48例和乳腺良性占位1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17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8 000沉淀法提取血清外泌体,使用透射电镜和蛋白印迹对外泌体形态和分子表型进行鉴定;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血清外泌体GPC-1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血清外泌体GPC-1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以最佳截断值0.961将乳腺癌组分为GPC-1阳性组和GPC-1阴性组,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乳腺癌组治疗前后血清外泌体GPC-1表达变化;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血清外泌体GPC-1、血清肿瘤标志物、超声、钼靶射线四种诊断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结果 乳腺癌组血清外泌体GPC-1表达水平[1.065(0.501)]高于乳腺良性占位组[0.652(0.117)]和健康对照组[0.625(0.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2.051,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95%CI:0.833~0.967),最佳截断值0.961,能够有效筛查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中GPC-1阳性在不同TNM分期、淋巴结浸润和Ki-67高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乳腺癌组治疗前血清外泌体GPC-1表达水平[1.065(0.501)]高于治疗20 d后血清外泌体GPC-1表达水平[0.844(0.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56.0,P=0.006);血清外泌体GPC-1检测方法的Kappa值为0.485>0.4,与病理检查比较一致性中等,且优于其他三种检测方法。 结论 乳腺癌组血清外泌体GPC-1表达上调,且与多个不良临床特征相关,并在治疗后显著下降,具备作为乳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指标的潜力。  相似文献   
54.
55.
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感染。我们对医院696例导尿病人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感染原因的预防对策。 1 临床资料 在696例病人中,神经系统异常226例,前列腺肥大131例,尿道狭窄151例,外伤127例,药物原因61例,男415例,女181例,年龄8~89岁,带管时间1~8年,平均3.6d。  相似文献   
56.
57.
我们自1998年1月~2001年12月,对5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早期功能训练,收效较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男47例,女11例;38~40岁4例,41~60岁32例,61~70岁者18例,71岁以上4例。对照组男46例,女10例;39~60岁47例,61~70岁9例。……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对单胎头位初产产妇进行积极产程管理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300例在我院分娩单胎头位初产产妇(观察组)给予积极产程管理包括人工破膜、10%葡萄糖酸钙静滴、地西泮静推及酌情给予小剂量缩宫素的使用.同期296例在我院分娩单胎头位初产产妇(对照组)未进行积极产程处理,等待自然分娩或等产程停滞后再处理.观察和比较两组总产程、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结果 两组总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胎头位初产产妇予积极产程管理包括人工破膜、10%葡萄糖酸钙静滴、地西泮静推及酌情给予小剂量缩宫素等多种手段干预是安全有效的,能明显缩短总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59.
患者1:女,46岁.乳腺肿物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为行第九次化疗于2006年3月9日入院.查体:体温最高38.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6.8×109/L.给予COMP化疗方案,无不适.3月26日主诉双下肢小腿疼痛,以左侧为著,无肢体肿胀,无色泽变化,应用止痛药效果不佳且疼痛加剧.查体发现左踝及胫前皮下气肿,左下肢肿胀发硬,皮温高,有捻发音,渐出现血疱且面积逐渐扩大,肿胀平面迅速上移,扩展至膝,呈青紫色(图略),临床怀疑气性坏疽.静点甲硝唑、克林霉素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研究粘液与非粘液型的鲍曼不动杆菌活菌菌悬液、培养上清液及菌体裂解液诱导人肺腺癌细胞表达COX-2的能力.方法 制备2×109 cfu/ml、2×108cfu/ml、2×107 cfu/ml的活菌悬液、菌体裂解液及培养上清液,分别与人肺腺癌细胞孵育,6、12、24 h后提取腺癌细胞的总RNA,逆转录扩增(RTPCR)COX-2的mRNA,扩增产物行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两种鲍曼不动杆菌的活菌菌悬液、培养上清液、菌体裂解液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与人肺腺癌细胞孵育后,均只在12 h时间点表达COX-2.粘液型活菌悬液诱导肺腺癌细胞表达COX-2的能力高于相应非粘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类型的菌体裂解液诱导细胞表达COX-2的能力随着浓度的降低而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浓度活菌菌悬液均较菌体裂解液诱导肺腺癌细胞表达COX-2能力强(P<0.01).结论 菌落差异的可以影响细菌诱导肺腺癌细胞COX-2的产生.细菌经过不同的方式处理后诱导细胞产生COX-2的能力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