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3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31.
ISI Web of Knowledge新增分析工具Results Analysis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检索结果的信息分析和信息挖掘的分析工具Results Analysis是ISI Web of Knowledge于2004年新增的服务功能.以BIOSIS Previews为检索实例,详细探讨ResultsAnalysis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能,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2.
自1991年国家科委将查新工作正式纳入各级科研目标管理程序以来,查新工作方兴未艾.各省市、各系统都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查新规则,明确了统一的查新咨询单位,查新已逐渐被广大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认识、理解并接受.查新工作正朝着科学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3.
  目的  探索miRNA-19a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转移的影响,及对SMO蛋白和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人骨髓瘤细胞系U266B1、LP-1、RPMI 8226和NCI-H929为研究模型,首先检测4种细胞中SMO蛋白的背景表达,然后使用U266B1细胞作为模型,设计了miRNA-19a inhibitor,以此建立miRNA-19a敲低组、对照质粒组和空载组。探究miRNA-19a敲减后细胞中SMO蛋白含量以及细胞增殖、凋亡和转移的变化。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结果  SMO蛋白在U266B1、LP-1、RPMI 8226和NCI-H929细胞系中表达量分别为0.925±0.057、0.889±0.067、0.904±0.075、0.507±0.048,其中以NCI-H929细胞系中表达量较低(P < 0.05)。MiRNA-19a敲低组、对照质粒组和空载组miRNA-19a含量分别为0.325±0.058、1.158±0.128、1.172±0.131,miRNA-19a敲低组miRNA-19a含量显著降低(P < 0.05)。对照质粒组、miRNA-19a敲低组和空载组SMO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787±0.104、0.354±0.068、0.807±0.106,miRNA-19a敲低组SMO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 < 0.05)。MTT实验显示,miRNA-19a敲低组细胞增殖OD值在24~72 h内明显低于空载组和对照质粒组(均P < 0.05)。凋亡实验显示,miRNA-19a敲低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载组和对照质粒组(均P < 0.05)。Transwell实验显示,miRNA-19a敲低组侵袭细胞数明显低于其他2组(均P < 0.05)。  结论  miRNA-19a/SMO蛋白可能是骨髓瘤细胞系U266B1中控制细胞恶性增长的关键信号,可以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经内镜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在X线辅助下经内镜放置支架治疗22例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病人,其梗阻的部位分别为直肠14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2例。结果22例大肠癌性梗阻中,20例放置支架成功,成功率为90.9%,术后1~2天梗阻症状均得到缓解或消除,其中14例为姑息治疗,6例经内镜治疗解除梗阻后7~10天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1例直肠癌术后复发伴盆腔广泛转移者治疗失败,1例乙状结肠癌广泛转移者术中穿孔而急诊行Hartmann术。1例术后6周支架远端移位,导致梗阻复发,置入第二根支架后缓解。1例术后1月粪块堵塞支架,以探条及网篮疏通后缓解。结论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操作简单、经济有效,并发症少,可以显著降低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5.
背景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较高。密闭空间封闭狭小,通风不良。临床发现很多aSAH患者在密闭空间发病,这是否与患者病情轻重及短期预后相关尚不确定。目的 探讨密闭空间发病与aSAH患者病情轻重及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aSAH患者临床资料。采用Hunt-Hess分级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预后,并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空间是否为aSAH患者病情轻重及短期预后的预测因素。结果 密闭空间和开敞空间发病患者分别有30例和96例,两组性别构成(男/女:12/18 vs 38/58)和年龄[(59.0±15.4)岁vs (58.3±14.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密闭空间发病组病情评估为重度的患者占比[30.0%(9/30) vs 8.3%(8/96),P=0.006]和短期预后不良占比[56.7%(17...  相似文献   
136.
内镜技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经内镜括约肌切开 (EST)和内镜乳头气囊扩张 (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经EST和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 4 2 9例 ,其中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178例 ,胆道术后胆总管残留或复发性结石 2 5 1例 ;单颗结石 2 2 5例 ,2颗结石 12 8例 ,3颗或 3颗以上结石 76例 ;对于 <10mm结石采用EPBD治疗 ,>10mm采用EST ;结果治疗成功 4 2 1例占 98 1% ,失败 8例 ;其中 98例经内镜治疗后结石自然排出 ,2 88例采用网篮或取石球囊取出结石 ,30例采用碎石网篮碎石后排出 ,5例经震波碎石后取出 ;36 / 4 2 9例经 2~ 3次再次取石后取净 ;总的并发症 3.0 % ,其中消化道出血 2例 ,胆管炎 4例 ,胰腺炎 7例 ;12 8例术后行胃肠钡餐X线检查 ,12 0例胆道内无钡剂返流 ,3例胆道内有积气 ,5例有钡剂返流入胆道 ;结论 EST和EPBD安全、有效 ,并发症少 ,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7.
大肠癌的癌前疾病是指业已证实与大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腺瘤、腺瘤病及炎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早期大肠癌是指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结直肠癌,而不论其大小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日本,ESD已经被确认为内镜治疗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标准方法,但尚未被确定为大肠早期癌和癌前疾病的内镜标准治疗方法,除了大肠ESD操作难度较高外,主要原因是大肠癌的病理学特点与食管癌、胃癌有很大区别。需要更多的临床资料来制定ESD治疗大肠病变的指南。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大肠多发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4例大肠多发息肉患者使用APC300型内镜专用氩气刀对广基扁平息肉进行内镜下APC灼除治疗。其中29例直径0.2~0.5 cm的广基扁平息肉仅行APC灼除;15例直径0.6~2.0 cm的亚蒂型、有蒂型及广基型大息肉行高频圈套电切,局部创面渗血者再行APC止血治疗。结果:44例患者均治愈。结论:APC治疗大肠多发息肉疗效佳,并发症极少,安全性好,且操作简便、快捷。对于多发性广基扁平小息肉,APC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9.
脑CT静脉成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CT静脉成像(CT venography,CTV)是一种新的无创性脑静脉血管成像技术,随着扫描方式、参数选择、对比剂应用以及重建技术的探索和完善,逐渐应用于脑静脉病变的诊断上,并显示出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阐述脑CTV的技术特点、临床应用以及与脑磁共振静脉成旬(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及传统血管造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0.
探讨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endoscopic trans-gastric cholecystolithotomy, ETGC)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ERCP胆总管取石术后行ETGC的病例资料。本研究共纳入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患者行ERCP取石至内镜ETGC的时间间隔1~77 d(中位天数5 d)。6 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RCP胆总管取石后保胆取石术。患者均为多发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患者1例。ETGC手术时间22~100 min(中位时间65 min),住院天数3~9 d(中位天数6.5 d)。2例患者术后出现上腹部隐痛,体温升高,其中1例超声提示右上腹局部积液可能;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再发胆囊炎、胆管炎相关症状,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6位患者术后均接受了超声复查,其中5例无复发,其中1例术后9个月超声显示胆囊壁胆固醇结晶,胆泥淤积。ERCP取石联合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